乐乐故事网

你听过哪些普通人逆袭的故事?普通人逆袭有多难

  当一首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作、一篇篇观点犀利的文学评论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有人开始好奇,马忠是谁?

  让人惊奇的是,这位清远文学界的红人,曾是一名鞋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他怀揣一颗文学之心,利用生产闲暇笔耕不辍,在各级刊物发表诗歌、散文、评论等200余万字;他也曾是某厂刊编辑,如今转身成为一名著作颇丰的文学评论家。从“打工诗人”到文学评论家,他用文字完成了华丽转身。

  “清远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喜欢用文学的眼光,研究它的成长。”马忠说,自己以前在工厂打工时,业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逛书店,这个习惯至今还保留着。每天完成繁忙的案头工作后,他也留意着清远文学界的最新成果,一一剖析解读形成理论。马忠撰写了很多专著出版物,其中一本名为《站在低处说话》。他说自己特别喜欢这个书名。“我来自乡村和车间,一直仰望着文学的殿堂。”

  清远文学圈的几位作家都对这部书印象颇深,书籍出版时,多家省内外媒体都给予了报道。该书共计14万字,收录了马忠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写作》等报刊发表的大量评论文章,是马忠近年来的精心之作。著名文学评论家谭旭东在序言中评价:“马忠坚持一种站在低处的姿态,他的批评无论观察的角度还是论述的点面,都贴近文本,都触及本质的部位,都深入到理论的深处,都有助于人心世界的建构。”

  马忠在研究别人的同时,他的身份转变及学术现象也在国内被其他文艺家所研究。知名作家朱维之认为马忠的每篇评论都言之凿凿,情之切切,使被评者省悟他那些发自肺腑之言的要义精粹,不禁心悦诚服。

  “现在每天都忙着写作,与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交流,有时还要去参加一些文艺圈的论坛活动,但总是难以忘记过去在工厂打工的艰难岁月。”坐在办公室的马忠,衣着简朴,多年的机关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草根气质。清远文艺圈的不少朋友,都说他身上有着四川人的热情和灵气,评论水平有目共睹。

  马忠回忆,他从小就酷爱文学,高中起已在当地报纸发表诗歌散文作品,乡亲们也对他寄予希望,这激发了他的文学之梦。1999年秋,马忠从四川大巴山来到广州,怀揣一本厚厚的作品剪辑,整天奔走在宽阔的工业区大道上,停留在招工的广告栏前。他想凭借自己曾经发表的文字,找份跟文字有关的工作,把他的文学梦继续做下去。“一些企业看到我的简历后,都摇头婉拒,说要的是熟练工,不是文弱书生。”

  当时,命运没有垂青马忠。工厂人事部工作人员见到他厚厚的作品与获奖证书后,觉得他应该去报社之类的单位应聘,婉言拒绝了他。

  一个星期过去了,马忠的工作仍没着落。于是他硬着头皮找到在江高镇某玩具厂工作的老乡。谁知道老乡厂里正处于销售淡季,介绍人进厂,简直比登天还难。好在老乡让他先“暂住”在那里。于是,他每天趁着员工出外买早餐时溜出厂门,四处找工作,晚上穿着老乡的厂服,夹在人群中间又混进厂去。半个多月后,终于在新市一酒家找到一份打杂的活儿。满以为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可以一去不返了,可惜好景不长,干了不到三个月,酒家就关门了。再次陷入困境的马忠,开始四处投递求职信。

  离2000年元旦还有三天,几近绝望的马忠终于接到石井一家大型鞋厂的面试通知。幸运的是,他被招了进去,分配在生产线做打包工作。

  上万人的工厂,有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打工者,他们原本讲湖南话、江西话、四川话、广东话……在这里却统统讲普通话。排队、打卡、上班、开机……工厂的日子过得跟流水线一样单调。

  一帧帧青春的背影,一张张淌着汗水的脸庞,一双双忙碌的双手……漫长的流水线承载起多少生活的希望和梦想。这情景,这感觉,让马忠产生了写诗的冲动。

  打包工作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序,马忠每天要做的就是捡起过完冷冻机的鞋子,左右脚配好,交给包装工打包入袋,然后转下一道工序。马忠说:“那时我的双手机械地工作,可是我的大脑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他一边工作,一边酝酿构思新的创作。灵感突发时,他就利用工余时间,快速地将一些好句子记在旁边撕下的包装纸上。一天小休(工厂规定每工作两小时,休息10分钟)时,马忠在包装纸上写下了在鞋厂流水线上的第一首小诗《打工鞋厂》:我们是流浪的鞋子/在这里/与另一只鞋子相遇//从故乡到异乡/一条漫长的流水线//最终,我们都逃不过/被道路磨砺的命运。

  小诗很快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知音?打工》杂志发表。从此,开启了马忠的打工诗歌创作之路。在鞋厂,轰鸣的机器、繁忙的车间、排队打卡的人群,从马忠的视线进入他的内心。

  “你说一条流水线有多长/心中折叠的梦想就有多长/梦里花开的春天就有多长”。马忠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他的坚持催开了梦想的花朵,辛勤的汗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2003年元月,公司厂报改杂志,需招一名编辑,这个期待已久的消息让马忠激动不已。通过笔试、面试,他最后终于从100余名对手中胜出。从此,马忠告别了流水线,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写字楼,并很快学会了电脑。

  马忠开始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创作,不断有诗歌、散文、小说登上《诗刊》《星星》《文艺报》等报刊,并在各类大赛中获奖。蒋登科、苗雨时、吴开晋等著名诗歌评论家分别为其撰写评论,《江门文艺》《南叶》《火花》等刊物以专辑形式推介马忠打工诗歌。

  在鞋厂三年,马忠出版了两本打工诗集《日记:一个打族的清晨》和《南方吹笛》。2004年11月,他被四川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忠发现,当时的打工诗人群体在创作上遭遇到瓶颈,大部分的打工诗歌无不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控诉以及个人情绪的宣泄,缺乏理性、张扬理想、积极向上的作品,于是他就转型写文学评论。初试啼声之作是对打工诗歌的看法和思考。他的作品很快入选了北京大学青年作家试验班教材并引起关注,这坚定了马忠转向文艺评论创作道路的决心。

  2010年5月,因写作成绩突出,马忠被破格招入清远市委宣传部,担任市委机关刊《北江》杂志编辑。进入机关八年,他不但通过自学取得专科、本科学历,而且创作更加勤奋,获得了文学创作二级(副高)职称。

  作为目前清远市唯一一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攻文学评论的马忠近十年来可谓硕果累累,不仅在各级报刊发表数以百计的评论文章,还以每年一至二部的速度出版文学评论专著,有的专著还荣获大奖。如此的勤快,在全国文学评论界极为罕见。但他并不满足于零散地在报刊发表评论。近年来,他有意识地对一些文学问题做了系统的思考,如早几年出版的《儿童文学现象观察》以及最近出版的《“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22》,就是两项重要专题研究成果。

  同时,马忠还向少有人涉足的儿童文学研究领域进军。已出版两部儿童文学研究专著,其中,《重返孩子的世界——回族作家王俊康儿童文学论》,受到中国作协主管主办的权威报纸《文艺报》的高度评价:“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王俊康儿童文学创作的专著,对王俊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研究与评论,力图探究其作品魅力产生的原因,使读者对作家的创作有了崭新的感受。”马忠的儿童文学研究还被写进“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儿童文学概论》。

  从打工诗歌写作开始转向文学评论,10多年来,马忠先后为海内外300多位作家、诗人和艺术家撰写评论近200万字,出版评论专著10本。其作品不仅在知名报刊和核心期刊发表,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引起了评论与学术界的关注。文艺批评家江冰教授认为,在清远,出诗人、作家很普遍,但出一个评论家不容易,因为做评论的人需要具备完整的学术素养。像马忠这样作诗到一定时候,突然转向文学评论,很少见。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你听过哪些普通人逆袭的故事?

  

你听过哪些普通人逆袭的故事?

  

你听过哪些普通人逆袭的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你听过哪些普通人逆袭的故事?普通人逆袭有多难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