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古诗《清明》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怎么?知道我爱讲故事,又来诱惑我,居然让我讲一个《清明》的故事。故事嘛,大家懂得,就是现实中没有的,而大家又喜欢听,又说不好或不愿说的,便只能让爱胡扯喜八卦者,东拉西扯讲讲故事而已。

  经常在书本和媒体上看到“红二代,富二代”类字眼,便询问父亲:“我这辈是穷二代还是穷三代呢?”父亲很坚定地告诉我:“你怎么会是穷二代穷三代呢!你这辈应该是穷十八代了。”

  于是我便专门上了一下“幽冥地府网”,查了一下我的前世今生。发现我前十几世,真的很穷很贫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知道现实中很多人看不起或鄙视穷人,嫌弃穷人的“穷酸气”,认为穷人有损社会形象,对他们各种攻击和限制。但人们对不在身边的,持别是文学或影视作品的穷人,还是非常同情的,还是满怀善良的,还是会掉眼泪的,还是会支持的,还是会“帮扶”的。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多说、我那些贫穷的往事了,免的有骗取大家同情或眼泪之嫌。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次转世都生活在穷困之家,起码在1400年前唐朝那一世,我就无限风光过。对,那一世我名字叫“杜牧”,就是大诗人“杜牧”,我那一世的潇洒伟大及生平简历就不在这多说了,网上特别“百度”类都有,大家愿了解的话,一搜索就能看到。

  哆嗦了一大套,还没说到“清明”故事的正题,不过这故事确实有点长,得分两段。今天就到此为止,如果网友和老师愿意看的话,我再写下段正题给大家看。所以暂到此,谢谢大家!我现在要去挣今天生活费去了。

  



 

  诚谢相邀。众所周知,《清明》一诗家喻户晓,是一首千百年来一直传诵的佳作。

  清明这一天,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遇到了纷纷细雨,如此节日,如此天气,路上的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冒雨前行心情更是凄迷。在哪里能找到一个小酒馆,能避开这纷纷的细雨,小斟两杯化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收童问路,牧童笑而不语,用手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此诗短短的28个字,有情有景,情真意切,恰到好处,好像一副淡淡的水墨画。深情交融,耐人寻味,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清明》一诗千古绝唱,感动前人激越后人,是思想与艺术共同达到巅峰的宏篇巨制。作者以娴熟的手法,独到的匠心,真挚的情感,描绘一幅深沉秀美的画卷。首先是准确地把握住时,节的特征,抓住雨纷纷与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典型形象,笔锋一转进入杏花村之境界,诗从淒然变为自然美,牧童这一经过精选的人物,使诗从远景到近景,是一组特写镜头,酒与遥指是作者用三个字把读者带入到辽阔的空间,让你展开各自的思想和想象。好诗之所以好,是诗的容量大,你想自己想亲人想别的想可能……最重要的此诗唤起读者的共鸣

  ,当时人们的共鸣,千多年来人们的共鸣,现在人们的共鸣,问答的共鸣。清明是民族的节日,诗充分表达了民族的感情,老者,学子谁能不会背诵这首诗呢?它表达了人们清明时节深刻的思亲情绪,以及不忘先人希望后人乐观前行的惜感寄托。以前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天我也可以说民族的才是人民大众的,《清明》是民族的人民的大家的好诗!

  问杜牧去,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理解,就断魂二字,各人理解成度也不同,就杏花村也争破头了。

  唐朝时,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有个读书人叫杜牧,他从小喜欢学习,知识渊博,26岁就考中了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进朝廷当了大官。42岁那年,杜牧被派去做池州(在安徽)刺史(相当于现在省长),他孤零零一个人就这样远走他乡上任了。

  
 

  上任后的第二年春天,柳绿花红,春光明媚。有一天,杜牧独自出来想到处走走,他看到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陶醉在这一片美好的景象当中。

  
 

  这时,天色变化,下起了绵绵细雨,密密的,杜牧抬头望了望,天空好像起了一层薄薄的雾,他自言自语:差点忘了今天是清明节!他想起在家乡,清明节时,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扫墓祭祖,还有结伴踏青,游玩观赏的往事。想到这些,他顿时鼻子有些酸酸的,眼睛也湿润了。

  
 

  再看看路上的行人,他们都闷闷不乐,杜牧想:大概他们都和我一样身在异乡,一样的伤感吧!

  
 

  突然,雨下得有点急了。杜牧的衣服已经被淋湿,虽然是春天,雨中的他依然感觉有些寒冷。即使转身回去,也是一个人无聊得很。于是,他加快脚步,想找个地方先避避雨,取取暖,如果能有口酒逼逼寒气,那就更好了!

  
 

  正巧,“哞”的一声牛叫声,吸引了杜牧的注意。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杜牧走上前去,温和地问道:“请问小童子,你可知道附近哪里有酒馆?”

  
 

  牧童微笑着看看杜牧,然后挺直脊背,用手一指,说:“喏,您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片杏花林里就有一家!”杜牧一眼望去,不远处,的确隐隐约约有一片粉红,在那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他连忙对牧童说:“谢谢,谢谢!”

  
 

  杜牧喜出望外,加把劲往前走去,果然,酒馆名字就叫“杏花村”。酒喝到尽兴的时候,心头的愁绪也散去不少,他突然诗兴大发,叫老板拿来笔墨,写下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酒馆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说:“厉害,厉害!”有人说,诗要有题目才完美。

  
 

  杜牧思考片刻,挥毫写下“清明”两个字,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在场的人异口同声说:“好!”

  
 

  我们长大后,因为上学、工作等等的原因,也会离开亲人离开家乡,生活在其他陌生的地方,逢年过节,也会像杜牧一样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会怀念在家乡和亲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更能体会杜牧当时写《清明》这首诗时的心情。

  
 

  无论将来你走到哪里,拥有多大的成就,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人走再远也忘不了本。

  买之故,逸之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古诗《清明》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