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小孩玩手机游戏,怎么戒掉?

  你好!

  
 

  事实上,孩子玩手机,跟手机游戏,吸引他们的,本身不是手机,也不是手机游戏,而是互联网,所以关键是找到他们为什么喜欢玩手跟手机游戏。而互联网是他们这一代人最普通的常识,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让孩子接触的。

  
 

  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如此发达普及的年代,且不说该不该禁止孩子玩手机,但是要禁止孩子接触手机,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了。像今年在疫情的情况下,孩子们都推迟了上课时间,而全国教育系统也都临时采用了在线教学,这就足以证明孩子也需要让网络成为他们的工具。而我们担心的也并不是孩子接触手机,我们也希望能让孩子取利舍弊。

  

 

  

 

  与其一直讨论该不该禁止孩子玩手机?不如来分析一下其中利弊,孩子玩手机我们最担心的一般就4个问题:

  

 

  

 

  1.近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最普遍听到的就是,只要一听说有孩子近视,一切指责就归于电视、电脑、手机、平板,可是我们成长在那个没有任何电子产品的年代,为什么也有那么多人近视?此时的你一定会想到,看书对眼睛的伤害比电子产品小,然后又会想到我们那个年代近视的年龄比现在近视的年龄大,而事实上近视最大的原因是近距离用眼持续时间过长,所以看书也好看手机也罢,不宜时间过长。

  

 

  我是这样认为,现在的孩子精神集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近视的年龄自然比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学习要集中精神,玩手机也要集中精神,身体活动少了,精神活动多。而我们那个年代都是8周岁才上小学,上小学除了学习玩的都是体力活动,而看小说最少也要读到三年级以上才能看懂,还要有那个兴趣。所以只要适当的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就还是可以玩的。

  

 

  

2.受不良信息侵袭

  

 

  这个是防不胜防的问题,虽然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也是非常的大,但是依然存在不法份子铤而走险。而这些不良信息一般都是来自个人站点,通常都是用国外服务器,这就大大增加网警的清除难度。不过这些站点基本也是很难推广,一般都是要有网址直达。而像国内的自媒体平台,现在基本是不存在不良信息的。

  

 

  对于受不良信息侵袭,一般要看是多大的孩子,像小学生或者以下的还不怕,我们可以加以引导,不过这个年龄玩手机都是在我们的监控下。如果是中学生或者以上的,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特别是处于叛逆期,那可真是难上加难,这个时期又是孩子最重要的时期,而且后果可大可小。建议采取强制性引导。

  

 

  

 

  3.沉迷游戏

  

 

  这个问题算是最好处理的,也是担心的较普遍的,如果仅对于游戏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如今的玩游戏也算一种社交,如果是没有社交的游戏,就是你让他去沉迷,他也沉迷不了多久。而这些网络游戏都是有生命周期,这么多年你可以看到,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游戏火起来,把之前的游戏给淘汰了。而你更该担心的是他的游戏社交,如果是一个圈子的游戏社交,都非常沉迷的那种,他们玩的不是一个游戏,而是一种社交,他们会在这个游戏灭亡后,一起投入到另一个新生的游戏。就像王者荣耀淘汰了英雄联盟,和平精英淘汰了CS、CF,而那些玩家轻车熟驾的就到这个新生的游戏了。

  

 

  为什么说这个是最好处理的?因为只有这种玩的是社交游戏,才能沉迷,一般都是轻度沉迷,当是一种人际社交,现实中随便一点兴趣都能引导脱离。如果是重度沉迷也很简单,直接从社交圈下手,社交圈的玩友才是引导他脱离游戏的关键,而且那些玩友能玩的好的基本也是关心他的,完全不用怕这些玩友不配合,只要你态度诚恳点,他们会比你用心去引导帮助他的,反之你站在圈外劝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4.放下手机就闹

  

 

  这个问题一般出现在比较小的年龄,基本都是幼儿园或者以下的,根本谈不上沉迷不良信息之类的,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视力。而他们基本是玩什么都停下来,有些孩子还会为了给我们要手机而哭闹。其实我觉得他们不是为了要手机而闹,实事上他们是因为无聊而闹。尽管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手机,但是你可以看到,手机在他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几乎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因为这种忘我,所以产生了放下手机后的那种无聊,可是他们还小,根本不知道世间的无聊,也没有那么多的体会,才会闹起来。

  

 

  而这种喜欢玩手机到忘我的孩子,都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探索欲、求知欲,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什么都想学想知道。所以就冲这一点,你不应该为他的闹而生气,反而应该感到十分开心,因为这绝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只要加以引导,捉住他的探索欲、求知欲,保证你指他一里路,他给你跑出十里来。

  

 

  
引导的关键

  

 

  然而一直谈论引导,如何引导孩子,普遍的讨论就是吃跟玩。但事实应该从兴趣下手才是重点,其实不是大孩子才有兴趣一说,我认为小孩子就有兴趣这回事,从出生开始就是有兴趣可调动的。要不然他为什么爱玩手机,难道玩手机不是他的兴趣吗?而切切实实的重点就是兴趣,只要能调动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牵引到好的事物上,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沉迷到好的事物上去了。

  

 

  爱玩手机的孩子,对于以往的普通玩具是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的。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他的玩具都是玩没有几天,就扔在一边不要了,也不玩了。为什么不玩了?因为这玩具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探索了。如果是有互动性的玩具,偶尔有朋友一起的时候还会玩一下。要是自己玩,确实没有什么好玩的。我们可以自己试一下就知道了,一个普通的游戏给我们玩一会,确实全部探索完了,不值得一直玩。所以没必要求孩子去玩,一直玩下去也是浪费时间。而为什么手机却一直玩不厌,其实不是手机玩不厌,是互联网有着无限的探索性,所以他们才会玩不厌。这两点可以证明他们玩的是互联网并不是手机:

  

 

  1.我们玩手机的时候如果没网络,你能玩多久,你能有多大的兴趣。

  

 

  2.你可拿个没网络什么APP的手机给孩子玩,看他能玩多久,能有多大的兴趣。

  

 

  

 

  知道了他们玩的是互联网,吸引他们的是探索欲、求知欲。就好办了,有探索欲、求知欲是好事啊,可互联网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现实社会、江湖,这个大千世界真适合现在的他们吗?我认为没有人能知道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只能肯定的是,他们以后的世界肯定是互联网世界,他们早晚得接触。与其让他们长大以后才开始独自摸索,不如现在就开始让他们接触,而我们如何在这个互联网的大千世界保护引导他们,让他们在互联网上取利舍弊呢?

  

 

  

 

  这个想法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太落后了,我们可以给他一件AR人工智能玩具,里面都是营运公司长期不间断的,在互联网收集各种好的信息知识,而且这个玩具本身是联网的,但是有了营运公司的筛选提供,他根本接触不到不良信息,而且实时联网,能满足孩子无限的探索欲、求知欲。而我们的任务就是买一件这样的玩具,然后把孩子的兴趣调动到这件玩具的身上,就已经完成了这一大堆问题。

  
 

  细品数码,谢谢阅读!

  赞同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看全文如何用智能玩具引导孩子健康接触互联网。

  我家孩子6岁,三天没怎么玩手机了,因为每天一起床就下楼去找小朋友玩了,三个孩子互相串门,你去我家我去你家,晚到天黑都不愿回家。

  对比疫情期间孩子手机不离手,反差太大。

  还有就是父母放下手机,愿意专注陪伴孩子时,她更愿意跟父母玩,比如:一起打游戏牌、拼装、下棋、阅读、外出散步……。

  总结:孩子有人玩,有父母陪伴时,可以远离手机,远离游戏。

  帮孩子戒掉手机游戏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果孩子还比较小,刚刚开始玩手机游戏,这个时候家长跟孩子多讲玩手机游戏的坏处,慢慢的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摆脱手机游戏的危害。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沉迷游戏很多年,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完全把游戏帮孩子戒掉是很难的,其实,也没有必要。只要孩子认识的过度的沉迷手机游戏的坏处,孩子依靠自身的自制力也是有可能戒掉游戏瘾的。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儿子马元坤曾经也是一名网瘾少年。当时马元坤已经12岁了,已经上了初中,正值学习的重要时期,却整天泡在网吧玩游戏。马云一开始也是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不过失败了。最后无奈之下,马云给了儿子200元钱,索性让孩子玩个够,三天三夜不回来都没关系,但是,回来之后一定要告诉他玩游戏的好处是什么?

  马元坤很是高兴,拿着钱走了,真的三天才回家。回家的时候,一身疲惫,先是大吃了一顿,然后倒头大睡。当儿子醒来的时候,马云问马元坤,打游戏有什么好处?儿子想到又困又累的情形,竟然一点感觉不到打游戏的快感,就这样沉默了很久。从此以后,马元坤就很少去网吧打游戏,开始发奋学习,最后逆袭变成了学霸。

  给大家讲马云儿子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孩子必须从心底里认识到沉迷游戏的坏处,才会做出改变,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家长采用的方法肯定也不同,但,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希望家里有沉迷游戏的孩子的家长,能够帮孩子尽早摆脱游戏的危害。

  如何让孩子戒掉手机游戏?

  首先你人为孩子问什么爱玩游戏?其实很简单,孩子可以在游戏里面找到快乐和成就感,无论是什么游戏,孩子在里面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成功,会有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这是我们生活里孩子感受不到的!毕竟他只是个孩子,这种满足和成就感他们在现实中很难体会到。

  那么怎么戒掉呢?其实我们要经常带着孩子出去玩,多认识认识世界,让孩子知道现实中也有很多美好和有意义的事情,再者就是让孩子加强锻炼,说实话锻炼可以摒弃很多的杂念!

  当然极端的做法就是让他玩玩到他吐,但貌似你们目前很少有人这样做,毕竟孩子都是自己亲生的不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现在的少儿编程就很火,所以说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给他报一个编程班,不仅让孩子戒掉游戏,还可以让孩子走在前沿,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说的这些很简单,但是要实施起来却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爱心,所以说,加油吧!

  我是秋风妩媚,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成长!

  首先,身教重于言教!

  要想让孩子戒掉玩手机游戏,家长就绝对不能玩手机游戏,最起码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

  家长不玩手机,孩子在家里就形不成玩手机的氛围,这样他玩手机的毛病就有可能戒掉,最起码次数比以前少了。

  而且,家长不玩手机,才对孩子有说服教育的力量;如果家长一边玩手机,一边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这样没有半点说服力,孩子会反问:“既然玩手机不好,那你们为什么玩手机呢?”

  所以,家长应该和孩子达成协议:谁也不能玩手机,自觉遵守,不能违规!

  让孩子戒掉手机游戏的前提,是你能否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呢?

  
 

  
 

  01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所以,如果父母每天在家里“葛优躺”,肆无忌惮地刷着手机,那么,你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有样学样”?

  
 

  曾经看过一部被誉为“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教育的纪录片”,央视出品的《镜子》。

  
 

  
 

  片中有一位冷漠、孤傲的少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02

  男孩名叫泽清,14岁,初二学生,因为沉迷网络,已经辍学在家了。

  
 

  他的家庭,和一般我们说的“坏小孩”家庭不同:条件优越,母亲是医务人员,父亲在事业单位。外公和外婆,都是大学退休教授。

  
 

  泽清特别聪明,就算辍学在家,还可以在网上下军旗赚钱。但是他对父母没有一丝温情,母亲在他口中被叫做“贱”,甚至对母亲拳打脚踢。

  
 

  在外人看来,这个家庭光鲜亮丽,但是私底下,男孩父母感情不和,打骂不断。妈妈的脾气暴躁,爸爸和妈妈争吵不过,最终都会采用暴力结束。

  
 

  
 

  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下,男孩也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03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对孩子来说,他们如何对待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

  
 

  如果你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表明上看是他不听话,但是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建议你,反思下自己和家庭成员平时在孩子面前的行为:

  
 

  是否看电子产品的时间过长?

  是否因为工作太忙,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

  是否家庭环境不和谐,孩子只能在游戏中找到自我价值?

  ……

  孩子问题的产生,背后都有着他们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你用心地去倾听、去挖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可能短时间有用,但是随着孩子进入叛逆期,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

  
 

  
 

  
 

  我是漫风,管理学硕士,多年高校教育经验。欢迎点赞并关注 @漫风说教育, 专注教育与自我精进,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助你教养孩子,提升自我。

  想要孩子戒掉手机游戏,首先我们要找出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一)纯粹接触效应

  手机对很多家庭来说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很多大人一下班回来,特别是爸爸就想要放松一下,就会拿起手机去玩游戏,妈妈忙完家务以后也会拿起手机在那里不停的刷刷刷。孩子时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时间一长,孩子自己也想要去亲自尝试一下。

  这就是所谓的纯粹接触效应。这是一种人类固有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具有表现为随着接触次数越来越多,人就会越发喜欢它。

  比如当你第一次看到别人在玩手机的时候,可能觉得很厌恶,这是不应该的行为。但是当你和他呆的时间长了,就渐渐的觉得对方的行为也没有那么厌恶了。

 

  (二)行为上瘾

  当孩子开始接触手机游戏,慢慢的一回生二回熟,甚至是觉得好玩,好玩到停不下来。这就好比我们大人在玩一些小视频的时候,当你初次体验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打开小视频之后就舍不得关闭了,刷着刷着就过去两个小时了,你竟然还在跟这款小视频APP“死磕”。

  有时候虽然自己知道时间已经很晚了,明明第二天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一个接着一个视频的去刷,舍不得关掉它去睡觉。

  孩子玩手机游戏也是一样的,心里明明想着再玩一会儿就关掉,再玩一局就不玩了,结果玩到下一局的时候,又想着通过这一关就不玩了。结局就是玩了一局又一局,就是舍不得关掉手机。

 

  孩子的这种行为叫做行为上瘾。

  美国的著名生理学家奥尔兹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老鼠的脑袋上埋入了电极,每当老鼠无意间按压实验装置中的小推板时,老鼠的大脑就会遭受电击,然而,一般的老鼠会不约而同地退到远离小推板的位置,这表明它们很厌恶甚至害怕。但是,脑袋被埋入电极的34号老鼠,每五秒就去按压一次,仿佛是着了魔一般。经过计算,它在12小时内按压小推板多达6000至7000次,就算实验人员端来小托盘、食物和水,它也不理不睬,依然的保持着按压小推板的动作。34号小老鼠之所以不停的按压推板,宁可遭到电击,甚至不吃不喝而去刺激自己,是因为每当大脑中的这个区域受到刺激,大脑便会告诉它们:“再来一次,这次准会让你感觉良好”!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每天你在刷短视频,玩游戏时跟这只34号老鼠脑中的电极是一样的——它们都一次次的刺激你的“快感中枢”,也就是让你的大脑感觉到特别爽,爽到停不下来。

  是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行为上瘾。

  (三)如何上瘾?

  1、轻松“入坑”——让你觉得你入的不是坑,是有趣的游戏。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了这样一项心理实验:他们派人在几座不同的城市中随机访问一些家庭主妇。一开始的时候,实验人员要求这些主妇把一个很小的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她们很高兴的答应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两位心理学再次派人前往,而这次要求把一块又大又丑的招牌挂在相同的位置上,结果大约有50%的主妇答应了实验人员的要求。然而,对照组的操作就相对简单粗暴。实验人员直接要求初次拜访的家庭主妇,在其窗前挂上同样一块又臭又大的招牌,结果仅仅只有20%的主妇答应了这个请求。

  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这两位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命名为“登门槛效应”,也就是“得寸进尺效应”,是指某个个体一旦接受了一个小要求,以后为了避免自己认知上的不协调,会有较大的概率去接受之后更过分的要求。

 

  这就好比当我们的孩子在刚开始玩一款游戏的时候,如果他们就觉得非常的困难,这就好像是主妇们一开始就被要求挂上一个又大又丑的招牌一样。

  对于很多玩家来说的,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一般都会关闭游戏,甚至是卸载游戏。但是互联网行业的精英们非常懂得去抓住用户的心理,他们设置了新手福利机制。

  这种机制是可以让玩家在轻松完成游戏的同时有获得奖励。他们会设置“用户拉新”,或者是“首单免费”的活动。比方说在你参与“用户拉新”的活动时,会给你奖励一些红包、装备,或者是游戏积分等。甚至是对新用户开放“首单免费”的活动,并且这个活动期有七天,过后就不能够享受首单免费这个活动了。

  孩子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会努力的拉新,以及及时做出消费。

  2、挑战升级——让人欲罢不能的晋级楼梯。

  游戏开发者非常懂得去抓住游戏者的心理,他们往往会在游戏的最初设置得非常的简单,要玩游戏的孩子们能够轻松的过关斩将。就这样,孩子们能够一下子就通过一个关卡,他们会得到一个非常愉悦的心理,这就促使他们有一直往下玩的玩劲儿。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游戏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版本的资料片,开放更多的等级种族或者职业的原因。现在很多手游APP几乎每隔两周就会举办一个新的活动,错使用户在新的规则下完成任务,以获得更大的装备和角色升级的奖励。

  3、未完成感——让你始终停不下来。

  心理学家蔡格尼克组织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让背式对象按照随机顺序去做22件简单的工作。实验人员会让其中的一组,把这些简单的工作全部做完,而让另一组在每件工作做到一半的时候,就突然热令停止,要求他们去做下一件事情。贝斯对象在完成工作之后,在事先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实验人员邀请他们立刻回忆之前做的是什么工作?结果未完成处的平均回忆准确率为68%而已,完成组则只有43%的回忆准确率。

  蔡格尼克把这种对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深刻的现象命名为“蔡格尼克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未尽之事,更让人印象深刻,且令人回味无穷。

  孩子们在玩游戏不断的升级打怪的过程中,需要购买装备才能够得以继续,虽然说购买一次装备花不了太多的金钱,但是游戏的体验被打断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支付金钱的感受,所以一旦孩子打开了这扇门,蔡格尼克效应就会促使你成为愿意付费的用户。

 

  4、社交元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马斯洛的五层需求层次理论里有一种需求,叫做社交需求:社交需求也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是人们对友情,爱情,信任,温暖等的需求。

  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在跟别人对打,或者是一帮人一起打的游戏。在这种游戏的玩法中,他们能够找到友情,爱情,信任,或者是温暖的需求。孩子们正是沉浸在这种需求里,无法自拔。

  (四)如何让孩子戒掉手机游戏?

  1、给孩子营造一种良环境。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生存以外,还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孟母为了孟子能够生存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她不惜劳苦搬家三次。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个人在环境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身边人或者事物的影响。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行习惯,我们就要规范我们身为父母的行为准则。

  比方说不要一下班,或者一有空就在家里捧着手机不停的刷。这样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慢慢地迷恋上手机。

  想让孩子戒掉手机游戏,首先就要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环境。


 

  2、当断则断——卸载手机游戏。

  为什么孩子总是戒不掉手机游戏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为这款游戏付出了那么多,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经济学里有这么一个原理,叫做“沉没成本”。它是指发生在以往,但和当前决策并不相关的费用。这就好比孩子为了这款游戏,不仅付出了很多时间,还有更多的是金钱。

  但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戒掉手机游戏,我们应该当断则断,直接卸载手机游戏。这就好比鳄鱼法则里当一只鳄鱼咬住了你的脚,你下意识的用手去挣脱,鳄鱼就会同时再咬着你的手,你越挣扎被咬住的部位就会越多。所以当前最佳的策略就是牺牲你那只被鳄鱼咬住的脚——卸载手机游戏。

  3、结交一些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伙伴。

  很多时候孩子玩游戏,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单玩,而是有好几个好朋友同时对这款游戏上瘾。他们会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升级打怪,如何买装备……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游戏上进行比较的心理——我一定要做这款游戏的佼佼者——我一定要做这群伙伴里的佼佼者。

 

  因此,在孩子的交际关系,我们要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多结交一些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伙伴。比方说结交一些成绩比较好的,有比较多兴趣爱好的,这样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其他事情,自然也就不会过多的关注游戏了。

  4、学习APP取代游戏APP。

  现在我们这个21世纪相对来说是比较发达的,很多软件开发者开发出了很多学习APP。这些学习APP同样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在孩子刚开始玩学习APP的时候,同样是非常的简单,非常容易的升级。孩子就会被一层一层的,引导到这个学习APP里。在孩子懂得了更多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能够在同学里或者伙伴里能够做佼佼者时,他们更加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到学习APP里,从而能够取代游戏APP。

  要想孩子能够戒掉手机游戏,首先我们要找到为什么孩子会迷上手机游戏的原因?然后再一一解决它。

  小孩子喜欢玩手机,或多或少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他们身边陪的缘故,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但是这种好奇不会持续太长,除非他们没有发现其他的乐趣。

  而要小孩子们发现其他乐趣,肯定少不了家长的引导,你拿手机躺床上玩一天,让孩子自己去玩,有多少孩子是自己能找到乐趣的。我女儿六岁,她也喜欢玩手机,但是手机时她最无聊才会去选择的,她的选择是和爸爸妈妈玩>和小伙伴玩>看电视>看我玩游戏>自己一个人看书>玩手机。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有爸爸妈妈陪玩她是最乐意的,只有她最无聊的时候才会去玩,所以孩子爱玩游戏,是你家长陪孩子少了,也没正确教育引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小孩玩手机游戏,怎么戒掉?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