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有《刺客列传》,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舍身取义完成刺杀及相关任务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斗争。

  五人中曹沫的事迹相对“平淡”,结局也最好。因是历史上第一位凭一已之力,挟持他国君主,为本国要回国土的勇士,所以司马迁将其排在《刺客列传》的第一位。从曹沫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勇武之气。

  而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四人的事迹,体现出了中国士大夫崇尚的“士为知已者死”的精神信仰。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一但有王公贵族赏识“礼贤下士”,他们无以为报,只能是以死尽忠。

  例如,豫让为给主人智伯瑶报仇,不惜用漆涂身,吞炭使哑,谋刺赵襄子。事败后,赵襄子问豫让:“你智伯瑶不是你第一个主人,你为何偏偏执意要为他报仇?”豫让说:“之前的主人都把我当作一般人对待,而智伯瑶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曹沫之外的四人都是悲情人物,无论任务完成与否,都已舍身取义。当年,燕国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时,在易水河边两人做别。荆轲悲壮的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回!”不觉让人感叹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曹沫之外的四人,都是忠心于自己的主人,难称英雄、更非侠者。侠者大者,当为国为民。他们更多的只是春秋战国纷争时期,政客们刺杀政敌和对手的死士。他们的这种舍身家而取“小义”的悲情故事令人不胜唏嘘。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古代的刺客就是今天的杀手,他们凭借自己的高超武艺刺杀帝王将相,改变一个国家的权力结构。从法制的角度看待刺客,他们都是国家不安定的因素,当以国法诛之。《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名刺客,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报答自己的恩人而杀人,笔者是不认同他们的行为的。

  曹沫身为鲁国将军,数次败于齐国,丧师失地,最后以威胁齐桓公生命的方式收回了失地。 曹沫虽然收回了鲁国失地,却成就了齐桓公一言九鼎的名声,最终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专诸用鱼肠剑刺死了吴王僚,一举改变了吴国的权力结构,公子光即位为君,也就是吴王阖闾。专诸刺僚,他自己也被卫士们砍为肉酱,儿子被新吴王任命为上卿。

  豫让是晋国大夫智伯的门客,韩、赵、魏三家联合击灭智伯后,豫让化身为刺客,要杀赵襄子替置伯报仇。豫让为了报仇,他不惜毁容变声,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刺杀任务,但他为主人复仇的事迹却流传千古。

  聂政受了严仲子的恩惠,替严仲子杀了韩国丞相侠累,一国丞相就死于刺客之手,这开了政见不同时就相互刺杀的先河。荆轲受了燕太子丹的恩惠,就去刺杀秦王政,结果失败而终,秦国以此为借口,加快了灭燕的步伐。

  《史记·刺客列传》中塑造了从曹沫到荆轲五个刺客的形象,都是作为正面人物来肯定的。司马迁说出了他们的共性,就是行动目的明确,完全遵循自己的良知行事。然而,既然题主要求评价这五个刺客,那么,小牛就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对他们做出分类评价。

  一、被豢养的刺客专诸

  五个刺客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匕首作为刺杀工具,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也要求他们藏好这30厘米长的武器,沉着冷静地靠近对方,出其不意地刺向对方。刺客也必须抱定必死决心,视死如归。只不过,专诸和聂政的行刺行动似乎与正义无关,纯然是拿了人家的好处替人消灾的举动,因而,也不必做过高的道德评价。

   伍子胥和公子光是两个不择手段的野心家,前者想借助吴国之力,报复自己的故国楚国;后者想利用伍子胥达到篡位的目的。两人都把专诸当作最有效的工具,关键时刻作为撒手锏使出去。公子光以吴王僚继位不合程序为理由,要刺杀这位堂兄弟。阴谋在专诸面前变成了阳谋,专诸不问是非,顺水推舟。他不仅欣然接受刺杀任务,而且信心百倍,鼓励公子光,现在是刺僚的最佳时机。最后,专诸用鱼肠剑做武器,完成了使命,自己也死于乱剑之下。

  
 

  二、士为知己者死初级版的刺客聂政

  聂政的故事比起专诸来,多出了为母尽孝的情节,多了一份看似知己间的心灵互动,多了一个充满亲情的尾声。严仲子与韩国国相侠累有仇,于是想寻找刺客来消灭侠累。他找到逃亡江湖的聂政,殷勤有加,精诚所至,聂政之心纵然是金石,也要为之所开。果然,聂政在服完母丧后,发了一通默默叨叨的感慨,无非我是一个市井百姓,人家严仲子以诸侯卿相礼贤下士,所以我要报答人家。于是,他甘心情愿地做了刺客,刺杀了侠累。聂政曝尸于市,聂荣千里寻弟,悲愤万分而倒毙于聂政身边。姐弟的亲情故事,还被郭沫若改编为历史剧《棠棣之华》上演。

  
 

  三、士为知己者死高级版的刺客豫让

  智伯与韩魏赵三家瓜分了晋国,势力做大,为后三家所忌恨,于是被杀。这本是窃国大盗间分赃不均的结果,智伯也不值得人同情。但是,豫让不同,他要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仅凭这一点,他的刺客行为的价值评断就要高于前两人。虽然豫让还侍奉过范氏、中行氏,但是对他真正尊崇、让他感受到自己作为国士价值的人,却只有智伯。智伯惨死,他的头颅被赵襄子做成了酒具,这让豫让无法忍受,悲愤欲绝。

  豫让隐名埋姓,设法接近襄子,以成就复仇之事,不料两度被襄子识破。第一次,赵襄子赦免了豫让,因为钦佩豫让为主报仇的义举;第二次,赵襄子成全了豫让,把所穿的衣服递与了豫让。豫让拔剑三次跃起,次次刺透了襄子的衣服,象征着完成了行刺任务。然后,豫让伏剑自刎。豫让所为,也是士为知己者死,但是里面多了一份真挚的个人情意,这是专诸、聂政所没有的。

  
 

  四、为国家利益而战的刺客曹沫

  五位刺客中,唯有曹沫没有牺牲。从严格的意义上看,曹沫的举动与其说是刺杀,还不如说是劫持人质。曹沫作为鲁国将军,率兵于齐国作战,三战三北,心里也真够窝囊的。就在这时,鲁庄公畏惧齐桓公的霸道,割让遂邑来求和。鲁庄公没有责罚曹沫,仍然让他担任大将,曹沫心中更增添了歉疚之感。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曹沫上演了折冲樽俎的大戏。齐鲁两国在柯邑会盟,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齐桓公以战胜者的姿态,与鲁庄公盟誓完毕。没想到,曹沫手持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如他所愿,齐国退还了侵略的土地,曹沫维护了鲁国的尊严。不过,一员武将做刺客,搞恐怖行动,不可取;已经答应割地予人,又毁盟,也不可取。因此,在价值评价上,曹沫还是低于荆轲的。

  
 

  五、为天下主持正义的刺客荆轲

  荆轲事迹万古流传,荆轲也成了天下英雄,这是荆轲生前所想不到的。荆轲生逢其时,所处的环境与所交往的人物,促使他由一个路见不平、拔剑杀敌的刺客一跃升格为扶弱锄强、拯救天下的义士。他看到故国卫国危如累卵,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他看到赵国危在旦夕,义愤填膺,可苦于没有机会报复秦国;他看到燕国将要被秦军攻破,也想有所作为。有幸的是,他遇见了太子丹,二人一拍即合,刺杀秦王嬴政,遏止秦国吞并天下的步伐。这悲壮的举措,注定要有悲剧的结局。然而,荆轲义无反顾,大义凛然,投身到刺秦的前线。在武装到牙齿的秦王面前,荆轲镇定自若,勇敢地举起匕首,刺向嬴政。百密一疏,荆轲剑术略微欠佳,倒在嬴政和他的群臣的剑下。就在此时,他箕踞而笑,声言唯有一件憾事,就是不能劫持住秦王,逼迫他退还侵占的六国土地,以回报太子丹,以回报天下人。此时此刻,荆轲的精神升华了,他以牺牲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这四个人分别是: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专门为其作传,称为《刺客列传》,并且在专诸之前还讲了一位鲁国将军曹沫的事迹,今天我把曹沫、豫让、聂政三人一并讲给大家。

  荆轲和专诸我们课堂上都给大家进行过详细的讲解,我们音频中就不再细讲,只简单概括: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却图穷匕见,刺杀失败,却留下了大侠之名,永远流传;专诸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以勇决之态,报答公子光的知遇之恩,最后公子光顺利继位,是为吴王阖闾,也就此开启了吴越争雄的大幕。

  《史记》之写「刺客列传」,或说司马迁之写「刺客列传」,乃是前并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之举。纵观「刺客列传」中所写人物,诸如荆轲、聂政、豫让、专诸等,无一不是出身卑鄙、地位低下。而太史公司马迁竟破天荒为他们立传。

  相比前世及后来之正史,大多只记述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之事。至于平头百姓?只可靠边站便是。二者相对比,则太史公不可不谓开明矣!同时,也可看出其关注底层人物之命运,具有悯人之心。如此,焉能不被评为“史家之绝唱”?

  初读《史记》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聂政”。事迹太惨烈,个人意志太坚定。绝对称得上浓墨重彩。不过现在想来:细节详细得有点夸张,估计除了真实的历史,可能加入了部分民间传说吧。个人觉得可信度不算太高。

  总的来说:这几个刺客共同的特点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不管是主动地、非常强烈地还是被逼地。那个年代没有民主自由,人人平等的思想。上位者就是高高在上,“王侯将相有种”。底层的人很难上位。尤其是刺客这类不被统治者急需,很容易被取代的人。一旦受到上位者的一丁点重视,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同理侯嬴为信陵君自杀,老头一辈子身居低位,无人鸟。被一个高位者如此礼遇,除了付出生命还有其他能报答的吗?无以为报,只得以命向赔。根本原因:下层人资源太少,面对上层人的恩惠时,没有足以礼尚往来的资源。又脸皮薄,重义气,不愿欠别人的,只能付出所有(枭雄就不会这样了,所以乱世枭雄吃的开)。

  但上位者对下层的关心,大多时候不过是笼络人心而已。“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个人信奉大多数人“人之初性本善”。回报他人的恩惠时人的本性,所以“仗义每从屠狗辈”。而受教育(educated)会让人变得聪明。更懂得自己的价值,也更能看清上位者的套路。所以“负心多是读书人”。

  很少看《甄嬛传》,无意中看到一个片段。甄嬛关心问候守夜的一个小太监。小太监诚惶诚恐,感激涕零。没看后面的剧情,大概率情况下这位小太监会对甄嬛忠心耿耿。甄嬛绝对不算好人,对小太监的关心必然是出于笼络人心。真心零分都没有,甄嬛会真心关心的人只有和自己位置差不多的人,比如眉庄。眉庄小擦伤十分关心,却无视自己亲妹更重的伤。庶妹尚且如此,旁人更是一钱不值。

  回到刺客话题。放在两千年前,他们的行为称为“忠义”。放在现在,他们的行为有些愚蠢。但评价人物确实需要放在特地历史背景下。

  放在春秋战国背景下,我敬佩他们的行为。放当代背景下,即使受到别人巨大恩惠,也不需要用生命来回报。人人生而平等,我们不需要效忠于任何一个人,只需忠于家国、正义、真理。

  如果没看过的人,听这些刺杀的故事情节,基本上会觉得:啥脑回路啊!

  大概率的,因为我当初看的时候,基本这么想的。

  李白曾经很浪漫的描述过刺客:十步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然而,《史记·刺客列传》里的刺客都是死士型的,只求成功不求后事。

  一、荆轲

  之所以把荆轲提到最前面,是因为他在这些刺客里名气是最大的。荆轲刺秦王我们都知道,刺客篇里文学作品影视剧的最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因为燕太子丹的恳求,荆轲在经过漫长且充分的准备后,踏上了刺杀秦王的道路。如果秦王反应稍微慢那么一点,如果不是想着要挟而单纯刺杀,他就成功了。《史记》里,司马迁叙述表达里其实也能看出那么一点点遗憾的。

  让我觉得他脑子不行的是,他遵从燕太子的命令去行刺。

  虽然燕国灭亡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否认,燕太子丹的刺杀初衷是因为和嬴政的个人恩怨:同在赵国做质子时交好,去了秦国做质子时却不被重视因而逃回国。通过老师找到田光做刺客,田光推荐荆轲,不能信任田光于是送别田光时遮遮掩掩的要求保密。荆轲答应行刺,却又急不可待三番四次的催促只求刺杀而没有其他承诺或措施。说真的,这么一个短视,器量狭小毫无谋划,“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的燕太子,真的不值得田光或荆轲任何一个人送命!

  哦,千万别说国仇家恨,看《史记》的都知道,那个时期,人才不讲国籍,况且荆轲出身卫国,祖先齐国人。

  荆轲是个什么样的人?爱读书,善剑术。在卫国时不被卫元君任用,于是离开。曾经拜访剑术大师盖聂,和盖聂理念不同,于是离开。到了邯郸与鲁句践游戏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训斥,于是离开。周游列国,结交的都是豪杰和名望之辈。答应燕太子去刺杀后却“无所事事”的玩乐其实在等待秦王膨胀的高点,打算出行后因为太子丹拒绝他用樊于期作为给秦王的投名状于是自己去找秦国叛将樊于期——太子丹不过是不想做恶人而已。在秦殿上,十三岁开始杀人凶戾得一般人不敢直视的秦舞阳吓得腿软,荆轲却能随机应变冷静应对。

  综上述,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冷静沉着,大气有度的人。

  所以,这么一个出色的人,何以会答应太子丹的请求?可能,除了报答田光的知遇之恩外,也想求个名垂青史的机会。

  二、高渐离

  高渐离的刺杀,大概是为了荆轲也是为了自己。所以,刺客列传里他没有排上号。

  高渐离是荆轲在市井之中结交的朋友,善击筑。他善到什么程度呢,靠击筑走到了秦王的面前。当年还有一个屠狗之辈,三人醉意熏熏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另一人唱歌相合,纵情肆意,互为知己。荆轲事败,高渐离隐匿,后来生活劳苦受不了没有音乐的诱惑而回复本身。当他被秦始皇赏识时被认出了身份,秦始皇爱他的技艺又害怕遭遇刺杀,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依然常常叫他击筑。时间长了,秦始皇放松了警惕,高渐离用灌注了铅的筑击打秦始皇,刺杀失败。

  高渐离并不是专业的刺客,如果他没有走到秦始皇面前,他应该会以击筑大师身份终老。很难说他的刺杀是精心谋划还是巧遇时机干脆顺从。也或许,他早听闻秦始皇爱乐又自大,于是潜伏后再以乐师身份一步步走近秦始皇,最终实现刺杀大计。

  三、曹沫

  这个人的勇气和小人简直突破天际。

  齐国和鲁国交战,鲁国败退,于是和齐国在柯地举行盟约议和。齐桓公和鲁庄公在盟坛上正要签订盟约,曹沫冲上去挟持了齐桓公。匕首指在脖子上,赫赫威名如齐桓公也无可奈何,于是,同意了签下退回鲁国土地的盟约。目的达到,曹沫丢下匕首跳下盟坛回到鲁国队伍里像个没事的人似的。然后,神奇的,管仲以盟约已成不能失信于天下而让齐桓公认栽了。管仲这个理由现在看来有点坑,因为太子丹就是参考了这件事打算对秦始皇要挟不成就杀掉,但是在当时,守信,哪怕是非自愿状态下,非常重要。

  这确实是个有勇的人,但有没有谋不好说,因为,“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这个三大概率是约数,表示多次。对于多次败北的人,很难说他多方谋划并将管仲的人设也考虑进去。因为若是没有管仲,他自己死不说,鲁国说不定也要换个国君。也说不定他有个善此谋的门客。

  不论如何,他成功的拿回了因自己战败而失去的国土。

  四、专诸

  这大概是刺客列传里唯一正经的专职刺客,顺从冷静决绝,抓住机会孤注一掷不留后路。

  毕竟刺客相当于一把刀,出谋划策应该由刀主人来。因此关于专诸的,公子光的光芒比专诸胜啊。也或许,司马迁觉得这场刺杀里,公子光也是刺客之一。

  伍子胥打算发起吴国和楚国的战争,但是当时的吴王僚并没有发动战争的野心,而吴王僚的堂兄弟公子光有篡位的计划,只有公子光篡位成功吴楚才可能打得起来。于是,伍子胥给公子光推荐了专诸。篡位者都具有耐心。公子光养了专诸很久,终于等来了刺杀吴王僚的机会:母老子弱,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带了军队去了楚国,具有声望的皇叔季子去了晋国。于是公子光在家里设宴请吴王僚。吴王僚大概也知道公子光的狼子野心也可能是一向如此,侍卫举着长矛从宫门口排到了公子光的家里的酒宴上。酒宴正高潮的时候,公子光到地下室把匕首放在鱼肚子里让专诸端着鱼上去。到了吴王僚面前,专诸掰开鱼肚子成功的刺杀了吴王僚,当然,他自己也被侍卫杀死。公子光成功继位后,专诸的儿子被封为上卿。

  能够在如此严密的包围圈里成功刺杀,专诸应该是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人,这样才能让侍卫不起疑,他也是一个冷静决绝的人,没有手抖腿软和一点迟疑,但凡他有一点胆怯,这场刺杀必不能成功。

  五、豫让
 

  有点英雄惺惺相惜的色彩:豫让刺杀了两次,赵襄子放了一次后才杀了他。

  豫让刺杀的信念很简单也很唯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豫让侍奉的第一任主人对豫让很一般,后来智伯灭了第一任主人,他转投智伯后,智伯把他奉为上宾很是恩宠。智伯攻打赵襄子,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了瓜分土地不说,还把智伯的头盖骨做成饮具。这就不能忍了。于是豫让乔装太监混入赵襄子宫里的厕所里做侍从,伺机刺杀赵襄子。大概他的怨念太过强烈,如厕的赵襄子心有所感把人抓出来了。豫让相当于智谋型门客,去做刺客也确实为难他了。赵襄子感叹智伯人死了后继无人却有家臣来为他报仇,大义,以后自己避着点就好了,因此放了豫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豫让并没有因为赵襄子的宽宏大度而放弃。他把自己整得面目全非声音也整残了,行乞于市。妻子认不出朋友认出来了。朋友说,豫让呀,凭你的才能投靠赵襄子必得重用到时候再行刺不是很简单么,何苦这么为难自己。豫让说不行,“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是不义的,我这种做法后世这样的人才会愧疚。然后豫让藏在赵襄子将要经过的一座桥下,可能豫让真的不适合做刺客,马受惊赵襄子一口咬定“此必是豫让也”。抓到人后赵襄子烦了:豫让呀,智伯灭了你的第一任主人你没杀他反而给他效忠,怎么到我这就揪着我给他报仇呢?豫让说这怎么能一样呢,范、中行氏对我普普通通,因此我也回馈他们普普通通,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赵襄子无奈,行吧行吧,你报仇已有美名,我也没有理由再放过你了。然后,智伯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君子有成人之美,上次您放过我也有了宽宏大量的美名。这次我恳请把您衣服给我让我刺几下以成全我刺杀的愿望,这样我死则无怨。赵襄子同意了。豫让完成了形式上的刺杀,“下报智伯矣”,自杀而亡。

  所以,真的不要让非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你看智伯的刺杀,每次都是连近身都没有就被发现了。当然他也够狠。第二次真的整得非常凄惨,弄得身上发疮还吞炭弄哑声音,如果古人知道现代网络用语,能评个整得连妈都不认识。我想赵襄子第一次之所以会放了他,大概也是因为他看着就像不能成事的,一股子纯粹的文人的天真气。当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气可嘉,忠义可表!!!

  六、聂政

  聂政因为躲避仇家带着母亲长姐在齐国从事屠夫工作。韩国国卿严仲子得罪了韩国宰相侠累出逃,四处游历寻找能够报仇的人,于是找到了聂政,在聂政母亲寿辰上礼数俱全异常的礼贤下士,且奉上百金。然而母亲健在不缺吃穿,聂政不想冒险,拒绝了。过了很久,聂政母亲去世了,姐姐也出家了,孝期满后的聂政可以说没有责任没有负担,然后他想起了严仲子。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这是说贤者因为一点小小的怨恨而亲自到穷乡僻囊之地寻找报仇的人。看吧,聂政实在清醒的知道严仲子是个什么想法。但是,在他看来,身为一国之卿相不远千里的礼贤下士送来百金为他这个市井之徒的母亲祝寿,自己却没有什么可以等价回报,实在于心有愧。

  啊,我真的不知道这是聂政是真的这么想还是想要从事一桩壮举。毕竟对于才士来说,于市井之中无为而死实在是一种轻于鸿毛的死法。

  于是聂政去找了严仲子旧事重提。这时候严仲子已经在卫国了。侠累不仅是韩国宰相还是国君的叔父,护卫重重,严仲子多次尝试刺杀也没有成功。严仲子想给聂政派助手,聂政拒绝,人多口杂要是发生意外泄露消息,严仲子就要举国为敌了。

  聂政的行刺非常戏剧性。他直接闯入侠累的府上,侠累坐在堂上身边都是持戟的侍卫,聂政来得太过突然一往无前的气势震惊了所有人,他走上台阶直接刺死了侠累,干翻了十几个人后毁容剖肚自毁而死。为什么?他还有姐姐。宰相被杀,聂政被暴尸于市韩国重金求赏让人来认尸。聂政的姐姐聂荣也是个奇人。她一听说这事就觉得这很可能是聂政,于是不远千里跑去认尸,确认后伏尸痛哭:“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众人劝说:夫人呀这人杀了宰相国君正重金悬赏他的身份你怎么敢来认尸呢?!聂荣说,我知道呀,以前我弟弟之所以在市井之中从事低微的职业就是因为母亲和我,现在母亲享尽天年去世我也出嫁了,当年严仲子不曾嫌弃我弟穷贱的处境身份而赏识他与他结交,士为知己者死,他能不报这份恩情么?而他为了不牵连我毁容毁身,我却不能让他的贤名埋没于世!然后,聂荣哀痛致死,死在了聂政身边。

  聂政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头脑清楚个性冷静沉着,勇猛而决绝,一个能够“单枪匹马入敌营,万敌营中取首级”的人。

  不好说,聂荣是不是故意点出严仲子。聂政能够为了母亲为了姐姐而安于市井,哪怕严仲子以重金相诱也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严仲子这么做是有求于他而他有家人,又为了不连累姐姐——也许还有严仲子——而毁容残身,说明这是一个很重亲情的人。他姐姐聂荣早知是必死之局依然不远千里前去认尸,足以表明对弟弟的爱护之情。所以,她对严仲子必然是有恨的。大概她和聂政一样知道,让聂政付出生命的事情不过是缘于严仲子的一点点仇恨。

  啊,古代的义士,为了一点有所求的赏识而不惜回以性命!聂政还的这份恩情,其实相当不对等啊!

  纵观列传里的这些刺客,大体都是讲究一个“义”字,士为知己者死,就这么一句话,便能够让他们舍生忘死的相报。而且,为义而壮烈赴死,远比岌岌无名的活着更为重要。
 

  荆轲刺秦王,算不算恐怖活动,尚可以商榷,不过可以认定的是,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暗杀行动,而且发生在秦王接见燕国使臣的外交场合。

  这个计划胆大包天,整个使团就是暗杀团,正副团长是暗杀实施人,指使者是燕太子丹,当然燕国王室绝对脱不了干系。

  为了刺秦,燕太子丹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他本来和秦王嬴政曾经在赵国同为质子,患难之中交情还不错。但等到秦灭掉韩国,他到秦国为质,而嬴政掌握着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正雄心勃勃的要征服吞并诸国,又怎么会和他一个质子论交情呢?矛盾不可调和,那么就用鲜血来洗刷吧。

  国家的危难,前途命运的不测,受到不友好的对待,极大刺激了燕太子丹。回国后,他便苦心积虑想破解的办法,怎么能有效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然而国小力弱,路路不通,于是想到了刺杀这一招。当然,最好还是挟持秦王签订合约,退还侵占的各国土地,不行再杀了他,以期造成秦国群龙无首的局面。

  整个行动并不是很顺利,一波三折,不过总算是到了最关键的一步,荆轲近距离接触到秦王,甚至扯住了他的袖子,差一点就可以结果了他。不过因为差这一点,付出的代价就是荆轲被杀,并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燕太子丹更是被燕王喜所杀,作为向秦国请罪的诚意。

  这是一次失败的行动,而且极不靠谱。

  把暗杀活动搞的这么光明正大,派出一个使团来搞暗杀,使团的目的就为暗杀,基本上在历史上也算空前绝后了。

  为什么会空前绝后呢?因为风险太大,而且成功率极低,把国运寄托于此,无异于豪赌,而下注的简直就是疯子。

  风险大有几个方面,首先来说失败的风险太大。两国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互不信任已经很久了,要取得秦国的信任就不容易,而一旦被虎狼之国怀疑,则行动必败无疑,此其一。整个行动需要有合适的人选,周密的布置,精确的操作,一旦有个闪失,也是前功尽弃,此其二。

  荆轲的确是个人才,他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赢得了秦王的信任,并处变不惊解除了因为副手秦武阳失态带来的警报。然而最终秦王的多疑和敏捷,打乱了计划,荆轲的剑术也的确比不过无名。事实证明了这个风险,冒不起。

  风险大的关键还在于,一旦失败带来的风险太大。燕国是姬姓之国,周王室的同宗,不过地处偏远,国力弱小,保存宗庙就是最大的心愿。然而,强敌当前,小心伺候还可能被灭亡,何况敢于公然挑衅呢?这个风险很快也被事实证明了。

  此外,这次刺杀尽管做了大量保密工作,但从燕太子丹,到荆轲,以及他们的

  青史留名,传颂万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