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天津有哪些都市传说?

  民间传说之天津城鼓楼

  传说明朝的刘伯温在北京修了里九外七的都城以后,看到北京三面环山,惟独南侧一马平川,好象营门大敞;又看到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个水陆要冲,盐粮集散之地,正好拱卫京门,便决定在这里也筑一座城。刘伯温带领一批人在天津实地查勘多日,对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满意。可是提到筑城,有一件事叫他十分为难,那就是当时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这天夜里,已经鼓打三更,刘伯温心事重重,辗转不能入睡,便披衣出门,向外面悄然走去。走来走去,就走到了三岔河口以南的这个地方。这时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刘伯温心里静极了,静到一定程度,便有了一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就在这时候奇迹发生了。刘伯温突然看到前边不远处有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背朝他坐在地上。这人坐在地上也足有两三丈高,头上金盔,身上金甲,闪闪发光,原来是一个金甲神!

  刘伯温看罢大吃一惊,本想转身退避,又一思忖:这位天神三更半夜坐在此处,定有用意,我倒要弄个明白。于是,他放轻脚步,围着金甲神绕了一圈儿,看了个仔细。只见这金甲神左手托金鼓,右手擎算盘,坐在那里坦然自若,不发一语。刘伯温正诧异之间,金甲神忽地化作一缕轻烟,眨眼间便无影无踪了。

  刘伯温惊异之中,似有所悟。

  第二天,刘伯温即命人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挖掘。挖着挖着,铁掀碰到了一件硬东西上,当的一声。刘伯温叫大家小心,不可损伤挖着的东西。不一会儿,在东西南北四个角上各挖到一块二尺见方的金砖。

  这下建城有资金了,刘伯温大喜。他下令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盖起一座三层高的鼓楼,楼开四门,名为:\拱北\、\定南\、\镇东\、\安西\。接着以鼓楼为中心,在四周照着金甲神擎的算盘模样,建筑了一座长方形的城垣,城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总长九里十八步,恰恰似一只巨大的算盘。又以鼓楼为中心,辟街四条,街的两端,一抵鼓楼,一抵城门。这就是后来的天津城。

  民间相传鼓楼初建时有鼓,当时民间请来一董姓师傅整整用99天才制成一个三尺有余的鼓圈,却苦于没有鼓皮,而恰逢此时听说村里有一条巨蟒残害百姓,使人无安宁之日。董师傅即刻斜挎腰鼓,手握系着大红绸的鼓槌来到蟒蛇藏身之处,随着“咚咚咚”震天的鼓声,红绸上下翻飞,蟒蛇随之被引出洞口,董师傅眼疾手快一刀下去制服巨蟒,剥掉蟒皮绷成大鼓安放于鼓楼之上,用于报时打更,被百姓称为更鼓。更鼓从晚间七时至九时起鼓,叫一更鼓,一个时辰擂打数次,延至五更天明,犹如滚滚雷声。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天津,亲闻鼓鸣扰民,下令以钟代鼓,鼓被换掉。从此,鼓楼便成为有钟无鼓之楼。

  民间传说之杨柳青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个喜动不喜静的人。据说,他要拆东陵盖西陵,被刘罗锅奏了一本,说按照“大清律”,偷坟掘墓,“斩立决”。皇帝犯了律条怎么办?刘罗锅又出了注意:明下江南,暗里充军。嘿!人们说过“苏三起解”、“林冲发配”,谁见过皇帝“充军”。

  自然,这皇帝充军,既不披枷带锁,也无人押解。只不过让人陪着游山玩水罢了。

  这年阳春三月,乾隆和刘罗锅从通州上船,沿运河泛舟南下。到了卫津镇(即今天的天津市),在北河口休息,又顺流向西南而去。行到古柳口,乾隆忽然“呀”的一声,满脸堆笑,两眼放光,直瞧南岸。原来岸上有个十七、八岁的农家少女,手提着竹篮儿,正走向河边。这姑娘面貌秀丽,体态苗条,虽不敷脂粉,却容光照人。姑娘蹲在河边,取出篮中的衣服浸泡在水中,举起棒槌,在洗衣石上锤起来。忽然,“哗啦”一声,一尾金红色大鲤鱼在姑娘面前的河面上跃起来。姑娘机灵地丢下棒槌,去抓鱼。抓空了,鱼尾一摆,溅了她一脸水。姑娘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水,一边开心地笑起来,娇态可掬。这情节,迷住了乾隆。他目不转睛的看着。船过去好远,乾隆还扭着脖子向后看。

  刘罗锅禁不住在旁窃笑,故意问道:“万岁爷,您说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乾隆不假思索答道:“虎呗!”

  刘罗锅微笑着摇摇头。乾隆又说:“豹呗!”刘罗锅还是摇头。乾隆又说了狗熊、大象等一大堆,刘罗锅一概摇头。乾隆微怒道:“那你说是什么?”刘罗锅神秘地低声道:“是女人。”“女人?”乾隆脸上一热,随即问道:“为什么?”刘罗锅说:“臣不敢说。”“恕你无罪!”“臣方才看见,那河边的女子把龙头都牵引过去了。”乾隆面红耳赤,但仍狡辩:“朕不是看那女子,是看那堤上的杨柳。你看那参天的杨柳,婀娜的柳条,多么青翠,多么可爱呀!”他突然以守为攻地问:“刘爱卿,此处是什么所在?”刘罗锅一怔,他并不知道这运河畔的小村镇原叫太平庄,后又改名为古柳口。但他毕竟足智多谋,便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此处是杨柳青!”“杨柳青?对,是杨柳青!”乾隆和刘罗锅都会心地笑了。

  过去常说皇帝金口玉言,一句话说出去就是钦定御封。从那时起,天津西郊的那个村镇就叫杨柳青了。杨柳青出美女也成了口头禅了。

  民间传说之杨柳青之渔童

  从前,有个老渔翁,在杨柳青南运河靠打鱼为生。夜里,他见河里有一团金火,就驾船打上了个白瓷鱼盆。鱼盆底上画着一幅美女白俊英手绘杨柳青年画《子鱼卧莲》,画上有金鱼、荷花,还有一个渔童。夜里,渔翁忽然看到那渔童举着鱼竿在钓金鱼。

  渔童钓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溅出金色的水珠,落在鱼盆的四周,水珠就变做了一粒粒金豆子。老渔翁用这些金豆子修渔船,买渔网、造房子,安家立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老渔翁拿着金豆子到天津卫买了不少好东西。有个外国传教牧师发现了金豆子,就问金豆子的来历。第二天,洋牧师勾结县官,派两个当差把老渔翁抓去,要他交出鱼盆,还说这鱼盆是洋人的宝贝。

  老渔翁说:“这鱼盆和渔童是我们杨柳青的,不是洋人的。”洋牧师硬要鱼盆,县官也跟着大叫。老渔翁气愤至极,说:“我宁可把它砸了,也不给洋人!”于是,举起鱼盆摔得粉碎。顷刻之间,渔童活了,变大了,操起鱼竿,钓住了洋牧师,把他甩到海里去了。然后,渔童把鱼竿一晃,立刻又变小了。县官还以为渔童要来钓他呢,吓得他一翻白眼,死去了。

  这时,渔童扶起老渔翁,搀着他,一老一小走出衙门,回到杨柳青。

  民间传说之狗不理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著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民间传说之天津子牙镇

  三千多年来,在天津市静海县西部的子牙镇,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姜太公当年就在子牙镇钓过鱼。至今在子牙镇东子牙村的西边保留的一处土丘被村民称为“姜太公钓鱼台”。

  姜太公在静海一带避难时事事不如意,所以经常来村西的河边钓鱼,钓鱼台在河流中间,高出水面三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水少了它也会随着往下落,发大水时也随着河水往上走,永远保持高于水面三尺。子牙地区闹大水,百姓都在这个土台子上避难。这样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在子牙村代代相传,已传颂了上千年。

  据传,当年姜太公封神台宣读封神榜,结果却忘了册封自己。最后太上老君等人就封了他天地人三界督察一类的官职,他可以四处巡视,姜子牙到了天地人三界无论哪里都最大,坐头把交椅。自唐代以来,很多地方大街小巷的要冲位置,都有刻着“姜太公在此,诸神归位”的砖砌于墙壁,用来降服鬼妖。

  明朝时为了纪念姜太公,在钓鱼台上修建了庙宇,内有太公钓鱼雕像,清朝康熙年间,曾立有石碑,并刻有《钓台碑记》。据历史记载,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过程中曾多次来过静海,不光如此,为了治理当时水患频发的子牙河,也专程来静海体察民情。乾隆帝得知子牙河边有一座太公庙,马上指派宠臣和珅帮他扩建。当时和珅虽满口答应了,却从此不再提起。万万没想到,乾隆再次来静海时非要看看这座太公庙修得怎么样了。这下可把和大人给吓坏了,他只好让手下连夜赶制了座假的,只修建了底座,房屋用草棚搭建。第二天,河面降下大雾,乾隆在龙舟上非要下船看庙,和珅对乾隆说姜子牙为水中之龙,皇帝为天上之龙 “两龙必有一伤”,于是乾隆帝没有前往太公庙查看究竟,只是隔雾看到河对岸搭起的草棚,误以为是太公庙,英明一世的乾隆被平时宠爱有加的和珅蒙骗过关了。乾隆年间,子牙河改道,原本在子牙河中心的钓鱼台远离河道200多米,加之年久失修,姜太公庙逐渐被废弃。

  民间传说之铃铛阁

  传说在很早以前,天津城西北角有座大庙,因为庙里的老和尚存了很多古书,所以识文断字的人称它“稽古寺”,老百姓就管它叫“藏书楼”。随着这稽古寺的日渐兴盛,每天都有许多秀才仕女进进出出。一天晚上,住在附近的四姐妹核计说:“稽古寺不能光让秀才们读书,平民百姓也来读书才对哩!”可是,用什么办法能把贫寒子弟也招来呢?最后,还是年岁最小的妹妹出了个主意:“我看呐,咱们在稽古寺的屋檐上挂些铃铛,风吹铃响,百姓们准来看热闹,咱们就趁势跟他们讲讲道理,劝他们都去读书。”于是,四姐妹掏出所有积蓄请人铸了48个一尺来长的大铜铃,挂在了稽古寺的四个屋檐上。风一吹,那铃声仿佛在说:“读书好,读书好”,百姓们都很感激这四姐妹,从此去稽古寺用功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因为这些铃铛又响又好听,人们就顺口叫它“铃铛阁”了。

  民间传说之御封老龙头

  乾隆中期,当时的天津道陈祖辉、天津知府金文淳为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大兴土木,营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四周遍植垂柳,题额“柳墅行宫”,并以奏请乾隆皇帝到天津巡视河工为由,请乾隆来天津。乾隆深居宫中,正想找个机会出去散心解闷。看到天津府恭请巡视河工的奏折,正中下怀,宣召刘墉伴君同行前往天津。

  乾隆驾幸天津后,路过三岔河口,船过天后宫,当龙舟驶过马家口,只见远处水天一色,河道忽然折东,忽而折西,煞是好看,于是对左右说:“此处酷似游龙!”乾隆向海河东岸望去,只见岸边的盐坨蜿蜒数里犹如珠彻玉雕,蔚为壮观,于是传旨要登岸游览。但这里是荒郊僻壤,没有赏玩去处,天津地方官就请刘墉帮助皇帝收回成命。刘墉就以庄稼急需用水,淀河堤闸亟等皇帝巡视后开闸放水、灌溉青苗为由,请乾隆皇帝兼程巡视河工。

  乾隆平日以有道明君自居,况且登岸观瞧,只见坑塘罗列,苇草丛生,正大失所望。于是就顺水推舟地说:“爱卿所言极是。”就返身登舟,随口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刘墉灵机一动,想起皇上说的河似游龙的话,就跪奏:“此地乃‘老龙头’也。”乾隆明知道这是刘墉凭空杜撰,就大声道:“好一个老龙头。”天津地方官一听立刻齐声高呼谢主御封老龙头!这就是老龙头地名来历的传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天津有哪些都市传说?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