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历史上有不少诗人词人不出名,但留下的诗词却千古留传,为什么?

  诗人词人不出名,不代表他们没有才华,否则也不会留下千古名篇。至于不出名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

  诗歌作品少。并不是每个诗人都如乾隆爷那么高产,乾隆皇帝生活无忧,贵为天子,所处的年代又没有什么战争。闲极无聊,写诗作赋,歌以咏志。每天泡泡小妞,喝喝小酒,逛逛江南美景,触景生情于是诗兴大发。普通的诗人可没有这么逍遥,大家都要生活,养家糊口。那时候没有什么作协文化馆之类的单位,写诗完全处于个人爱好,是没有工资拿的。闲暇时候写几首诗,大部分时间需要从事一个“正经”职业,以维持生计。要么做官,要么教书,遇上战争年代还得像杜甫一样四处逃难。量少自然精品就少,能有一两个就很厉害了。像唐朝诗人王翰写诗就不多,《全唐诗》里只有13首留存,但是《凉州词》却永留青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由于历史久远,很多诗歌失传了。古时候的诗人写完诗,有些人没有拿去出版,就自个写着玩。为什么说乾隆爷主持编撰四库全书,功劳大大的。他把经史子集这些书籍都做了统一的整理分类,编撰成册,让散落民间的一些重要书籍得以重见天日。《唐诗三百首》收录的诗歌有限,不及《全唐诗》那么完整,所以出版工作是很重要的。何况古代皇帝动不动就搞个文字狱啥的,很多重要古籍、诗歌因此失传。特别遇上战争年代,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南梁萧绎焚书,大量作品从历史上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张若虚的诗现只存两首,收录于《全唐诗》,而仅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孤篇压全唐”。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诗歌肯定不应该就这两首,很多都失传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诗人命太短。本来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可惜天妒英才,命不长久。王勃尤其可惜,光是《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就可以断定这是个天才。可惜非要漂洋过海去探亲,结果翻船淹死了,死时才27岁;李贺也是27岁死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年纪轻轻,身体不好,病死了,着实可惜;还有纳兰性德,31岁去世;陈子昂、高启、贾谊都是三四十岁就去世了,倘若王勃能够活到六七十岁,其成就应该不亚于李杜。

  写诗需要靠灵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李白斗酒诗百篇”,喝点酒就灵感大爆发。有时候就是一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那首千古名篇。其他时候怎么冥思苦想也无法达到那种高度。所以说李白牛逼啊,什么时候都可以才思如泉涌,这也是他高于其他诗人的地方。像崔护,出门游玩,遇见美丽的绛娘,又不敢上前搭讪,只得日夜思念。第二年去时却不见了绛娘,于是伤心之余写下《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果不是出于真情实感,崔护也不会写出这么动情的诗篇,所以生活经历很重要。

  脍炙人口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两句出自宋真宗的《劝学诗》,说的是读书给人带来的益处。原诗为: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像

  宋真宗赵恒喜欢读书,擅长书法,作为一个皇帝的身份更加的被人认识,而他的《劝学诗》中的名句“黄金屋”、“颜如玉”为人熟知却是超过了他本人作为一个文人的名气。

  再有历来被后世传颂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全诗是: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人更喜欢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比喻新生事物是被阻挡不了的,而对《游园不值》的全诗及作者知之甚少。

  所以说,有的诗人作品虽少,其人在历史上也没太大名望,但因其一首诗词或者一两句诗词被人们喜欢而广为流传,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问题有意思,作为学文的历史爱好者,我认为人们好奇,才愿意去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进而去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为何能写出如此多的著名诗篇。特别是小时候,学的越早,记忆越深。下个人看法,分五个方面吧:

  1、此人的行为与诗歌反映出的内涵南辕北辙,诗虽好,但人却少有提及。举个例子,《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绝对千古流传,从小被教育要珍惜粮食,爱惜农民的劳作成果。可这首诗是作者李绅年青时写的,为官后卷入朋党之争,变得是非不分,非常暴戾,地方任职时贪污成性,当地百姓逃亡异乡。这可与他诗中的悲悯形象完全不符,后人也就少有提及,但诗是好诗。

  2、此人流传的诗歌太少,少到没人愿意只凭一两首诗继续深入了解。苏麟《断句》,一般知道的人很少,但里面的两句话,大家都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特别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主要是因为寓意“靠得近有优势”能广泛运用于各种场景中,所以大家都随口就来,可惜他只留下这两句。

  3、此人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被人所遗忘,没有相关文献记录。比如《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大家都熟,我小学就听到同学说这句话,来怂恿别人大胆早恋,其实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但作者呢?佚名,不知道是谁,估计人是真不出名,就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4、此人诗词没有收录到义务教育中,多在大学课程中,不为人知。《燕歌行》不是高适的,是曹丕的,认识曹丕的都只知道曹操的儿子,或者七步成诗的曹植,但少有人知道曹丕的诗也有不错的,这首就是大学里中文系学习的,其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读来感觉音节和谐,加上情致委婉,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背出来一看就是文化人。

  5、此人诗词就一两首出名的,其他尔尔。这里必须提到乾隆,一生四万余首,要不是《飞雪》这一首,都只记得帝王身份,忘了诗人身份,“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当然这首和郑板桥的《咏雪》还非常像。

  其实,留下著名诗词又出名的,都是人们愿意了解的,大抵不过盛世或乱世,盛世万国来朝,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气象万千之景;或者乱世争霸,百姓流离失所,整个社会愁云惨淡;又或者大军开拔,气吞万里如虎,大漠之中甲光耀眼;再或者哀怨缠绵、绮丽婉转,用情至深莫过于此。

  诗人词人不出名,但留下的诗词却千古留传,这个问题,我觉得跟诗作的流传和保存载体、以及版权有很大关系。

  01

  古代肯定有许多当时很著名的,也很有才华的诗人词人,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因为古代文学载体的局限性,很多都灭失了。

  比如李白他就聪明了,喜欢在酒馆的墙壁上写诗,没有人为破坏的话,保存个一年半载不成问题,那么之后来酒馆的人,一看,哎呦,这诗写的不错,抄下来备用。

  于是李白的诗,抄的人多了,流传的也广了,诗作保存了下来,名气也大了。

  后来的苏轼也跟着李白学,大作写在了墙壁上,比如那首《题西林壁》,就是在庐山西麓,西林寺的墙壁上写诗。

  当时很多有名的诗作,并没有幸运地保存下来。

  02

  我们现在觉得著名的诗人,大多是受前人推崇,沿袭而来。比如《唐诗三百首》。

  仅仅唐朝不到300年间,唐诗就有五万余首,可只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然后这个版本得以流传下来,那么我们读到了它收录的诗作。

  作者在当时肯定是很有名的,不过他没有什么其他光荣事迹或者八卦流传,所以诗作有名,人就泯泯众人而已。

  比如《唐诗三百首》的压轴之作《金缕衣》这首诗,其中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句句都是名句啊,可它的作者是谁呢?按说能入选,在当时肯定很火啊,有的版本写的是”佚名“,后经考证,作者是一名女性,来自江苏镇江的杜秋娘,她由一名营妓变成了皇妃,最后因为从谋皇子篡位,被发配回原籍。

  这样的一个女子,后世肯定不愿意提起,干脆将她的诗作编纂成”佚名“了

  03

  古代没有版权保护的问题,谁抄了谁的诗,会吆喝的就成了名。不会吆喝的,名句被人剽窃了,甚至连命都丢了。

  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它的作者应该是唐朝诗人刘希夷,可他的舅舅宋之问觉得太好 ,就想抢到署名权,刘希夷不乐意给。

  宋之问就让仆人用装满土的沙袋,把外甥给压死了,压死了,死了,了……

  宋之问还真的凭借这首诗名声大噪,后来又巴结武则天,后来站错队,被太平公主赐死了。但《全唐诗》还是将这句名言,收录在宋之问的名下,也算是把他钉在耻辱柱上,让世人都变相地记得,他为了这句诗,杀了自己的亲外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探讨,有关李白、杜秋娘和刘希夷的故事,欢迎关注”萱扬历史“,点击文章查阅。

  历史上有不少诗人词人不出名,但留下的诗词作品却千古流传,为什么?我认为,或者是大家都认为有两大原因:一、人虽不太出名,但留下的诗词确实是真好。二、得以妥善记录保管。

  举个例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悯农》可以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流传!若要问起这首诗的作者李绅,恐怕要难倒一批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人皆知《悯农》,而不知其作者为李绅也!”原因何在?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李绅与李德裕、元稹号称“三俊”,可以说也算是小有名气,终抵不过其《悯农》之名气!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首诗尤其在农耕时代写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道尽了农人的辛苦。李绅选取了人们最熟悉的田间劳作场景,一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明熟悉场景中包含的道理——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和农人的劳动成果!换作平常,人们很难将粮食和农人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却敏锐观察到并凝结成诗给人以启迪,就醒目异常,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诗要好,还要有记录并妥善留存才能得以流传,不记录留存、妥善保管,我们也不能读到这么脍炙人口的佳作!据说李绅的诗作编订成册的有《乐府新题》20首、《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由于保存不善《乐府新题》20首已佚,《追昔游诗》、《杂诗》由于保管妥善被留了下来。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悯农》则收录在“追昔游”系列中,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佳作《悯农》二首!

  当然,要提起历史上像李绅一样诗名大于人名的诗人,张继就不得不提了!一说张继,可能大家一时间想不起,但一提《枫桥夜泊》,这首诗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还有一首歌《晚秋》据说歌词也是根据这首诗创作而成!张继天宝年间进士及第,但接下来的吏部考试失意,后又遇安史之乱,生活困顿,受尽藐视!困境中随感而发,一首《枫桥夜泊》,闻名一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继就如人生中一名默默无闻的过客,却因一首《枫桥夜泊》而留名于文学史,名垂千古!诗是真的好!

  所以说,个人认为,历史上有不少诗人词人不出名,但留下的诗词作品却千古流传有两大原因:一、人虽不太出名,但留下的诗词确实是真好。二、得以妥善记录保管。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寻求这个问题答案的小伙伴儿!

  


 

  你好,我是学益精舍,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苏州的寒山寺了,要问唐代诗人张继是谁,你可能不知道,但是只要有人跟你提起《枫桥夜泊》,那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肯定会首先浮现在脑海里。

  因此诗人词人不出名,而留下的诗篇反而名气更大,更多的是和诗词中表达的内容有关。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很多人都达到一个层次彼此之间就会互相吸引互相欣赏!我用一种形式表达我的情感我的认知,你通过一种形式理解我认知我体会我的感受我们在一个层次空间心心相映!你就欣赏我[害羞][害羞][害羞]!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形式虽然已过千年我通过你的诗句一样能体会你的感受!赞同你喜欢你!也才是语言真正的魅力所在!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李白,杜甫诗称盛唐,是灵性的必然,但是在笔耕不缀,勤劳一生的文人也有灵光一现的时候!!

  因为当时很多词人没有功名,史书上没有名声。

  实际上以前的诗人也就象现代文才比较好的人,然而古代的生活节奏并不象现在这么快,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写诗上面,为什么李白有官不做要写诗呢?不外乎两个可能:1他太爱写作,宁愿放弃做官,这就是爱好问题。 2又有谁能说他了解李白不做官的真正原因呢,是他放弃还是被炒鱿鱼呢没有人知道!

  他们怀才不遇或者其他什么感概并不重要,所以现代人学习他们的诗,主要是为了研究语言文学,和为了传承中华文化。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中国上下五千年,出了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名人名词,也有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词红人不红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大多都是一些一生只有一两句的名句留世的普通人,就像现在很多网红凭借一首歌,一件事突然爆红,但是几十年后人们都记得爆红的歌词,谁又会记得唱歌的人呢?还有一个春晚老人金玉婷,上了那么多次春晚就是火不了。这其中就不好解释了

  还有就是李绅这样的贪官,虽然有名的诗词就这一两首但是他的一些事迹让他流芳百世。

  其实现在有很多演员也一样,虽然出演了不少知名电视和节目,但是到头来依旧是剧红人不红,其中舒畅就是代表,虽然出演了不少知名的电视剧但是到头来也无法跻身一流明星之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历史上有不少诗人词人不出名,但留下的诗词却千古留传,为什么?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