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当老板呢?

  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有比较大区别的。现实中的诸葛亮,28岁,选择了投奔刘备,只不过相当于现在多读了一些书的年轻人出到社会,在一个集团里立即得到一份当高管的职位,一段时间有了解决吃饭问题的地方而已,难道真的那么有那么大把握,知道必然可以屡战屡胜,可以跟随刘备称霸一方?没有人有那么神奇。没有人百分之一百可以预测到日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因为写《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在精品课专栏发表,对这段时期的历史资料比较留意。很关心历史的真实。

  曹操自己尚且无很大把握打赢官渡之战,没有临时的能火烧袁绍粮仓的信息,自己都不知道能必赢。后来打赢了官渡之战又想尽办法才清除袁绍互相残杀的两个儿子的势力。几个有点侥幸的机遇才使得他在北方逐鹿中获胜,脱颖而出。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那是看中在他那里有受到重用的机会,起步时的刘备也缺这种出主意的高管。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在曹操、袁术、袁绍、孙坚、孙策、刘表等等其他人那里没有入门就业的机会,还别说重用。
 

  有人说,不可能!诸葛亮那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他去别人都抢着要。

  事实上,诸葛亮就是跟着他的叔父诸葛玄想去投奔袁术当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可是袁术这个任命不算数,皇威荡然无存的汉朝朝廷另派朱皓去当了。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很多地方豪强乱派虚衔,对另外一个自己未掌控的地方擅派虚职官位,实际上是开玩笑。他掌控得了肯定派自己心腹去当了,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可能给一个关系疏远的外人。

  所以,诸葛亮叔父当真,去了,没人当他算回事,投官无门,很尴尬,他只好带着诸葛亮两兄弟到刘表的地盘找地方自耕自种糊口过日子。才有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说法。诸葛亮真那么聪明,早就劝他叔父别去了。诸葛亮名声真有那么如雷贯耳,袁术对他们家一家三人早就在身边大大小小的职位给一个都收为己用了。

  他在刘表地盘也耕了好几年的田,真有就职机会,怎么可能不去?真那么清高跟叔父去履个虚职做什么?而刘表竟然也视若无睹。如果诸葛亮真很有名望,这怎么可能?

  说诸葛亮是讲究道统的正统儒家思想很浓的文人才选择刘备,也不合道理,他若选择正统就应去汉末的朝廷,那时那里大量需要人,曹操手下后来做到魏家皇朝宰相位置的王朗、华歆等人都是在汉末投奔朝廷愿替朝廷效力很快当上一个地方的太守的。诸葛亮去投奔,肯定也可为朝廷所用。他不去,不是判定刘备必兴,汉朝必亡,而是他想去就职不一定有职位给他,他不一定有工作机会,不一定有收入可以糊口。他的名望不够。他并非师出名门。无人引荐。

  说他什么“卧龙”之称都是小说家之言。即使有,也是私下几个文人相互之间得闲时的清谈时互相客气对彼此的美言,没有多少人知道,更没有多少人当真的。

  诸葛亮投奔刘备,就是因为刘备正招人,他得知了信息,刘备通过与他面试,聊得很投机,他没有其它就业机会,就去了。就这么简单。

  无论是谁,无论多么厉害,都不可能有几大全球顶级跨国大公司同时有最高职位等着任他挑,他比对来比对去才拣中一家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选择刘备当老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诸葛亮既看中刘备代表汉室正统,有可以炒作的政治题材,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又看中了刘备处于落难之时,在他身边正缺乏有运筹帷幄才能的人。

  他投人刘备的阵营之中,刘备会有如鱼得水的快感。刘备对他的出谋划策会言听计从,自己的才华肯定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因此,他想方设法地创造接近刘备的机会,不断包装宣传自己,使自己在刘备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地位确立起来,最终促使刘备以最虔诚、最隆重的方式将他请出卧龙冈,从而寻找到了自己大展宏图的平台。

  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些“良禽择木而栖”的故事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

  因为是刘备选择了孔明 孔明才选择了刘备

  首先,诸葛亮家族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应该属于中等的精英阶层。主要在荆州一带活动,结交的人有司马徽等当地名流,而且通过联姻进入了刘表的圈子。因此有了卧龙先生的名望。

  诸葛亮有大才,对自己也有很高的期许。从他以管仲乐毅自比就可以看出他的志向。所以他应该也能看出刘表或者刘表的两个儿子应该不是一个能帮他伸展大志的明主。而长江对岸的东吴,基本也被江东地区的大族把持了政权,如张昭和鲁肃家族。军事上就也是被周瑜和陆逊家族这样的大家族控制。就连孙权自己有时候都拿这些江东势力没办法。何况他一个外来户,再说他们家也已经有了诸葛瑾在东吴了。在乱世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出于多头下注的原则,东吴也不是诸葛亮的好出去。

  按理说曹操应该那边应该是个好去处。但是本身曹操就是一代枭雄,真实的历史上,我觉得他的能力应该在诸葛亮之上。另外他手下有一大帮的谋士。荀彧,郭嘉等颍川帮个个都是大神级别,司马懿家族在那里都被打压得出不了头。所以诸葛亮去那里像徐庶一样混混日子,敲敲边鼓可以,但是要挑大梁,难度还是挺大的。

  那最后只有刘备是最好的选择了。刘备是汉献帝认可了的皇叔,而且也有传说中的衣带诏,背负着使命。当然这也不是主要的,相比较而言,刘表有地盘而且也是名正言顺的皇族。

  最重要的应该是刘备最有诚意,而且认可他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应该不是第一次说出来的,应该是酝酿了很久才成型的。之前应该是没有得到认可。但是刘备认!这就是战略眼光,这就是为什么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得遇明主,而且他又把你当宝,诸葛亮当然只有鞠躬尽瘁,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了!

  诸葛亮选择给刘备做智囊卖命,是有原因的。

  1、刘备手下文人谋士最少,相对于曹操和孙权而言;

  2、刘备的地盘刚开始时都没有,像丧家之大到处投靠乞怜;

  3、刘备打着所谓“刘皇叔”的旗号,骗取百姓读书人的同情和支持;

  4、刘备没有实力,不强势,所以性格上懦弱些,容易纳谏,接受他人的建议。

  诸葛亮投靠刘备,看似傍了一颗扶不起的稻草,正因为羸弱,才会越发努力,更容易成功。

  1.受儒家思想认为刘备汉室是正统

  2.刘备给他很大的发挥空间,最信任的军师

  3.刘备当时身旁谋臣缺乏,十分倚仗诸葛亮,放到曹操孙权那不一定那么快得到重用

  4.刘备确实有能力,而且对诸葛亮也够诚心。士为知己者死

  从他对刘备的考验中看出刘备有统一大志和高尚的品格,但是发现他身边并无好的谋臣,所以为了帮助他,而当了刘备的手下

  207年,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的请教下为刘备集团规划了发展路线,并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那么诸葛亮为何会选择辅佐刘备呢?

  诸葛亮

  我们首先来看看出山辅佐刘备之前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按照《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的记载,诸葛亮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他的父亲诸葛圭当过太山郡的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也曾当过豫章郡的太守。所以,诸葛亮也是官宦子弟,可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还是有一定政治背景的。

  刘备

  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诸葛圭就去世了。因此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的抚养下长大成人。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有交情,关系不错,就带着诸葛亮去了荆州。诸葛玄去世之后,诸葛亮便在隆中过着一边种田劳作一边读书的生活,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隆中隐居的日子里,诸葛亮结识了不少名士,比如说“水镜先生”司马徽,比如说徐庶,后来徐庶更是直接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还劝刘备要亲自拜访。可见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积攒了一定的人脉关系、政治资源和政治条件。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

  拥有一定政治背景,又积攒一定的政治条件的诸葛亮,如果想要从政,应该是很轻松的一件事。然而在207年之前,诸葛亮却一直隐居在隆中,直到刘备前来拜访,他才被刘备请出山。也就是说,刘备拜访前诸葛亮的选项有很多,但是诸葛亮却并未做出选择。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选项都不符合诸葛亮的要求,诸葛亮一直在等待那个符合他要求的人。

  那么诸葛亮到底要找一个怎样的人呢?从诸葛亮经常“每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我们能够看出诸葛亮想要成为像管仲乐毅一样的英雄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使后者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乐毅辅佐燕昭王让燕国振兴。言外之意,诸葛亮也想要辅佐贤能的君主,平治天下。

  三顾茅庐

  如果仅仅做到贤能其实还不够,诸葛亮还有更高的要求。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孙权的谋士张昭曾极力向孙权推荐诸葛亮,孙权也想留住诸葛亮,但是遭到诸葛亮的拒绝,别人问诸葛亮为何拒绝,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孙权可以说确实是个贤能的好老板,但孙权最多能够尊重和器重我诸葛亮,却不能充分施展我的才华。我因此不会留在孙权这里。

  由此可见,仅仅是被贤能的君主任用并不能满足诸葛亮的要求,诸葛亮想要找的君主还必须重用甚至专用诸葛亮。诸葛亮要找的那个老板必须能够保证他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必须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他能够当成管仲乐毅。

  隆中对策

  正是这样的原因,拥有荀彧荀攸贾诩司马懿的曹操还有拥有周瑜张昭鲁肃的孙权被诸葛亮排除在外。而诸葛亮显然也看不上刘表,所以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刘备。而刘备也选择了诸葛亮。刘备与诸葛亮两者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双方都需要对方,双方都在努力寻找对方。刘备需要个顶级智囊人物,需要有人为其规划发展道路;而诸葛亮需要有人能够实现其人生理想。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中国历史上最智慧的人物诸葛亮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1,士为知己者死,能碰到三顾茅庐的老板肯定会出来工作;

  2,出来以后能力很强也没人挖,就一直跟着老板干了!

  3,企业越做越大,有成就感,老板对自己也不错,就拼死效命了?

  1.当时曹操、孙权的实力都在刘备之上。投奔曹、孙,似乎更符合情理啊。因为诸葛亮生得有些晚。他比曹操、袁绍、刘备这些人要小二十多岁。他成年时,天下群雄已经都成了气候。投靠曹、孙的好处明摆着,但不好的地方也很明显。这两家已是人才济济。诸葛亮去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不大。

  2.《三国志》中有两句话,反映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一句是,他劝阻一个投奔曹操的朋友时说:中国饶士大夫。中原地带,士大夫扎堆啊,你投奔曹操没有冒头的机会啊。另一句是,东吴老臣张昭曾经向孙权推荐诸葛亮,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孙将军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孙权虽然以我为贤德,能用我,但是不能尽我,也就是不能充分发挥我的才能。

  3.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就像是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不加入大公司,要加入创业团队,背后的考量是差不多的。所以他投奔刘备,也可能并不是因为忠于汉室,更多的考虑是个人的发展前景。这当然无可厚非。

  第一,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之所以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是榜样,是标尺。这个榜样和标尺,主要是指高风亮节,功业卓著。在诸葛亮这样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以位列第一的立德来说,儒家的忠孝仁义,就是他们毕生践行的标准。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诸葛亮当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经不是大汉的政府,要想践行忠义,自然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

  第二,诸葛亮的理念。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国理念是内儒外法,实行儒家的仁政,以法辅德,而曹操实行的却是霸者之政,强权政治。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齐注定不会长久。除非一方只领薪水不干实事,但这明显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他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大事。一个人做什么决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内因,在于其为人,在于其理念。可以说,以上两点是诸葛亮不选择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三,刘备的魅力。在我国古代社会,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其重要。有一个贤德的君主作为领袖,则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风廉正,官风正则民风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而在道德方面,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层。此外,刘备在平原、徐州任上实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对于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会有所考虑。

  第四,刘备的空间。虽然刘备声望很高,但此时除了手下有一批雷打不散的人以外,没有多少实力,可以说刘备还处在困境当中。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乃至克竟全功一统天下,这个过程中间大有可为。同时,刘备手下有一流武将,却没有一流的治世能臣,可以说留给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选择追随刘备,既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的空间。因此,诸葛亮自然更加倾向于刘备。

  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选择刘备主要是看上了发展空间。依据是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挽留他跳槽到孙权手下打工,他推辞了,给出的理由是:“孙权是个很不错的老板,不过不能充分发挥我的才能,所以我还是不跳槽了。”(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诸葛亮选择刘备,从根本上来说,是他的为人品质和政治理念所决定的。诸葛亮与刘备在很大程度上是志同道合:同样崇尚德治,同样重视做人,同样推行仁政,同样致力于匡扶大汉江山。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大好青年,诸葛亮选择老板,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自己个人的饭碗,更是为了心中远大抱负,为了天下黎民苍生!一旦加入刘备阵营,诸葛亮的理想就会随着刘备事业的发展而实现,也会随着刘备的失败而消亡。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失败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实现的机会。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会付出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当老板呢?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