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为什么有人认为孔明和王朗的对话中,王讲道理、孔明在进行人身攻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明白这个问题,必须说清三点:

  第一,历史上并没有孔明与王朗这次对骂,纯属罗贯中杜撰而来;

  第二,就这段对骂而言,王朗说得有道理,孔明直接是在强词夺理、胡搅蛮缠;

  第三,老罗本想是提升一下孔明雄辩的能力,结果把孔明搞成了不讲道理、巧舌如簧的奸佞之人。

  01

  王朗其人,除了病逝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一年之外,与诸葛亮没有任何相关联的地方。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同为经学大师。早年跟随徐州牧陶谦,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逃走,被孙策擒获,受到孙策礼遇。之后应丞相曹操辟命,到达许都,被拜为谏议大夫。曹丕继位后,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后改任司空,封乐平乡侯。曹睿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

  恰恰就在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史料证明,由于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这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诸葛亮还在祁山,大军未出,马谡就败了。也就是说,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同曹军直接接触,也就根本不存在诸葛亮与王朗对骂一事。

  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本事,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抓住王朗在这一年病逝的机会,硬生生把王朗之死凑合成是被诸葛亮骂死的。相隔千里就能把王朗骂死,咋不把近在眼前的司马懿弄死呢?

  其实,诸葛亮这次北伐败得很惨,斩杀马谡,自贬三级。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让罗贯中这一折腾,把诸葛亮弄成了只图口舌之快的人,实际上有损诸葛亮的形象。

  02

  抛开虚构的情节不说,就说诸葛亮的对骂,并不在道义上。

  这个桥段,演义说得非常清楚,豹眼就不再啰嗦啦,仅仅说一下双方的论点吧。

  王朗认为: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 自然之理也。

  这话没毛病,曹魏能不能长久,那是曹魏的事。既然汉室已经腐败透顶,那就该灭亡。其意是说天道循环,总归有德之人。天下又不是固定为姓刘一家的,顺应历史潮流,这是自然法则。

  而诸葛亮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在胡搅蛮缠,在车上大笑而言道: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 言,诸军静听: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 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 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孔明长篇大论,无非就是说,汉朝并未失德,都是你们这些奸佞小人在作祟,导致了民不聊生。有你们这些狼心狗肺之徒残暴生灵,就天无宁日。

  也就是满朝没有一个好东西,那么这个朝廷还要他干嘛呢?

  诸葛亮的确在《出师表》中提到出师的目的是剿除汉贼、匡扶汉室。但历史史实已经证明,诸葛亮北伐就是为了维系蜀汉政权的存在,匡扶汉室就是一句空话。孔明没能力也没打算去匡扶汉室。

  这个话题,豹眼说过多次,也就不再啰嗦了。

  03

  孔明骂死王朗,有损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与王朗这次对骂,听起来很过瘾,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看出诸葛亮并不站在道义一边。

  如果曹魏篡夺了汉室江山,被称作汉贼的话,刘备自立为王、自立为帝也是背叛汉室,跟曹操一样,都是汉贼无二。

  难道你家主子姓刘,就是正统的汉室江山继承者吗?说不过去,没有道理哦。

  历史不是罗贯中认为谁是正统谁就是正统,诸葛亮也并没有认为刘备的蜀汉就是唯一正统的政权继承者。

  罗贯中无中生有的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是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孔明,看似是在说明诸葛亮的智慧和超人的雄辩能力。而且不允许王朗说话,直接被气死算了。如果让王朗继续开口的话,被骂死的可能就是孔明。

  献帝活得好好的,就被刘备、诸葛亮宣布了死亡,尽管追悼会开得比较隆重,但毕竟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王朗问一句,谁封的刘备为汉中王?起码当时献帝还没被宣布死亡吧?刘备自己上个表,不管献帝同不同意,刘备就算称王了?

  曹操再不济,起码献帝还下了个招呼,都清楚是咋回事,但形式上还是献帝封的。

  曹丕接受禅让,不管是否逼迫,起码形式还有。刘备自立为帝,这与袁术称帝有何区别?

  孔明也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人,这个道理应该懂吧?

  在豹眼看来,孔明骂死王朗看似很热闹,但不是一个好故事,有损诸葛亮的形象。

  王朗这个人并不简单,他可是《三国演义》中凤毛麟角、为数极少的几位即懂政治、也能治理国家和地方,又懂军事,甚至还能上阵单挑厮杀的奇才之一。

  王朗起初是在会稽城当太守,也是一方大员,治理有为。后来会稽被孙策攻下,王朗辗转归附到曹魏帐下。曹丕篡汉时,王朗是立下了大功,被封为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后来又担任司徒,“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官高位显,地位极其尊贵。

  不仅是能治理地方,管理国家,王朗打仗也是相当厉害的。在《三国演义》的第15回中,孙策在江东扩展开拓,兵至会稽,当时镇守会稽的王朗率兵出战,亲自挥刀迎敌,到得阵前,直取孙策,要不是东吴第一勇士太史慈出马拦住,王朗就打算把“小霸王”孙策给一刀剁了。王朗“拍马舞刀”,大战太史慈,“战不数合”,部将周昕助战,被东吴老将黄盖截住,捉对厮杀。原著中说“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用了“鏖战”这个字眼,可见回合数一定不少。随后,东吴玩阴的,周瑜、程普从侧后方偷袭,打乱了王朗的阵势,王朗只得败回城中。比较一下双方的阵容:王朗和周昕VS孙策、太史慈、黄盖、程普、周瑜。在这种围攻之下,王朗仍然能够全身而退,可见其武力值之高。

  所以说,王朗是个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大才,“武能挥刀战子乂,文能临阵骂诸葛”。就是这样的一位大才,怎么被诸葛村夫气死的呢?咱们分析一下具体的情况。

  当时诸葛亮率兵北进中原,力图兴复汉室,魏国君主曹叡继位不久,闻讯大惊,与群臣商议对策。司徒王朗自告奋勇,欲亲临前线,劝说诸葛亮退兵。

  王朗以前那是带兵打仗的人,在战场上厮杀,相当于现在的自由搏击运动员,那属于重体力工作。后来退役了,突然放松,饮食量骤然下降,这就容易产生“运动员退役病”――心血管疾病。

  大家注意到,曹丕篡汉时,王朗是担任“司空”一职,管的是建设、水利等。向曹叡请命到前线去时,王朗的官职是“司徒”,掌管财政。从四处劳禄奔波的建设部调到财政部,说明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朗的身体确实不行了。

  年龄大了,还患有心血管疾病,最忌讳什么呢?以下几方面:过分劳累、气候变化、饮食不规律,情绪激动。

  书中记载,“朗时年已七十六岁矣”,王朗出征,从洛阳千里行军,奔赴西蜀前线,旅途劳顿,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这就犯了第一条“过度劳累”。

  书中又说,“当年十一月出师”,到了前线,天气已经很冷了,王朗又犯了第二条“气候变化”。

  书中说,曹真命令“来日四更造饭”,一路行来,王朗在旅途中就没能规律饮食。凌晨四更又要起床,睡眠不足,犯了第四条“饮食不规律”。

  种种不利因素都集中在王朗垂老患病的身体上,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关键是最后的这一条――“情绪激动”。

  两军阵前,双方排好阵势,老王朗策马出阵,与诸葛亮进行了一番理论。王朗不愧是有文化、有修养的老臣,说的是言辞肯切,句句在理。大概内容是:“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就是说,改朝换代是个正常现象,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国家的统治权应该交附给更有才能的人,谁干的好就让谁来当皇帝。汉献帝那两下子根本不行,无论才能、品行、威信都远远不如曹丕、曹叡,而曹魏代汉之后,国家兴盛,人民安定,国力上升,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比那个垂死的汉朝强百倍不止,你诸葛亮有什么理由为了个人不切实际的理想而来破坏广大群众这种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呢?

  大家看,王朗不愧是大才,人家这讲的很有道理,现在咱们也明白,个人野心想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但诸葛亮当然不会吃这一套,和诸葛亮摆事实、讲道理,那肯定是不现实的。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就去世了,他随着叔父四处奔波,得不到人间的真情关爱。成人之后,娶了地方豪族黄承彦的女儿。那个悍妇长得又丑,脾气又坏,整天仗着家族兄弟人多势众欺负诸葛亮。还逼着诸葛亮一个文化人到地里干农活,“躬耕于南阳”,诸葛亮是忍气吞声了一辈子,也不敢发作,但近墨者黑,从老婆那里,骂人的脏话倒是学会了不少,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场。

  诸葛亮一张嘴就是“瓜娃子,我X你先人板板来!”后面就开骂了,一大堆全部都是人身攻击,什么“朽木为官,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奴颜婢膝之徒”,还有最著名的那八个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仔细分析诸葛亮的那番话,如果抛掉骂人的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王朗久在官场,地位尊贵,修养极高,平时接触的都是彬彬有礼的同僚,哪见过这个。当时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心脏剧烈跳动,情绪一下就激动起来了。他习惯性的手往得胜钩上一摸,准备“拍马舞刀”,直取诸葛村夫,一刀剁烂那张喋喋不休的大嘴。但没有摸到大刀,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做大哥很多年了。这一下严重受了刺激,顿时血压上升,直冲颅顶,脑血管大面积破裂,口喷鲜血,一头栽下马去。

  总的来说,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朗的发言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也符合当时的具体形势;而诸葛亮的发言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字字诛心,能有效地调动起听者的情绪。两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朗更适合做央视财经频道的讲师,而诸葛亮适合当地方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

  魏主曹睿太和元年,曹真为大都督,王朗为军师,在渭河之西与诸葛亮交兵,朗曰:来日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来降,蜀兵不战自退,阵前,王朗纵马而出,"久闻公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朗本来用天数之变,神器更易,劝说孔明归降,孔明听后大笑说,汝世食汉禄,本该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在两军阵前对王朗一顿辱骂,王朗听罢,气满填胸,大叫一声,撞死马下,王朗误判形势,用二臣的身份来劝降,本来就不符合封建的传统文化,是自取其辱。

  孔明比王朗高明多了,他是讲道理和人身攻击一起来的。我们仔细分析他们的话。

  首先是王朗出招:

  “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意思是孔明师出无名。

  孔明的回应:

  孔明 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这是论战的起手式,下面正式开始对打:

  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 自然之理也。

  王朗先抛出自己的核心论点:汉朝失德,曹魏取而代之。

  在古代,皇帝之位父死传子,是天经地义,是政治正确。推翻帝位的人,如何解决得国不正,收服人心得问题?于是就推出了“有德者居之”,天下不是一家的,而是谁有德谁占。

  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 造逆,、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 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描述桓帝和灵帝的失德,隐含汉朝德不配位,理应让位。

  我太祖武皇帝扫 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 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岂非天心人意 乎?

  描述曹魏的有德,点明曹魏该取代汉朝。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 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量腐草之萤 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 美哉!”

  劝降的话,对论战关系不大。

  我们再看孔明的还击: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 言,诸军静听:

  施法吟唱,吟唱完毕,施放技能:

  昔日桓、灵之世,汉统凌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 巾之后,董卓、、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孔明这句话,直接反驳王朗“汉朝失德”的观点,不是汉朝失德,是奸佞作祟,所以民不聊生。隐含的意思是,忠贞之臣应该帮助汉朝铲除奸佞,否则就是叛逆奸贼。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 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 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这一句话,直接反驳王朗“曹魏有德”的观点。曹操是汉臣,一辈子都是汉臣,这是天下共知的,孔明话里的“朽木”“禽兽”“狼心狗行之辈”“奴颜婢膝之徒”,骂的就是曹操,你都是禽兽了,还敢说自己“有德”?

  这个时候,王朗还是可以反驳的,那就是围绕“汉朝有没有失德”“曹操是不是有德”,双方打嘴炮,辩论起来,三天三夜都打不完。

  不过孔明没给机会,直接开启第二波攻势: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 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 汝肉。

  孔明开辟第二战场,直接骂王朗是谋朝篡逆的奸贼,这样骂,同时是对自己前两个论点“汉朝没有失德”“曹魏本就无德”的强化,因为汉朝有德,曹魏无德,所以你才是奸贼。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 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 共决胜负。”

  这一段是孔明对自己核心论点的补充,同时也是对王朗的进一步攻击。结果就是: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指出一点,原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是电视剧加的。

  最后总结,王朗的论战功力不如孔明,心理素质也不如孔明强大。可能年纪太大了,有心脏病什么的,一激动,血压上升,心脏受不了,突发心肌梗死。。。

  最后另外多说几句,王朗有没有可能反杀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强调蜀汉昏庸失德,孔明是助纣为虐;强调曹魏有德,自己虽早年侍奉汉朝,却弃暗投明,投奔曹魏。只是作者没有这样写而已。

  也许很多人三国演义看多了,认为王朗只是个小丑,在和诸葛亮对骂中完全不占优势,最后被诸葛亮骂得坠马而亡。确实在三国演义中王朗还真是一个小丑似的人物,毕竟整个三国演义都是站在刘备这一边,曹操那边的人都是反面角色,王朗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事实上往往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当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魏国的三公之一,可谓是魏国的开国元勋,是曹操还是曹丕等人都非常重用的名相。如果抛开历史沉淀的话,即使按照三国演义里面王朗与诸葛亮对话的那些事情都可以看出来,王朗还是相当占理的,如果纯粹是辩论的话,诸葛亮恐怕不是王朗的对手。

  不过当时魏国和蜀国之间进行的是战争,而不是辩论,所以王朗即使再能说,也不可能够把诸葛亮退回去。这一场辩论是三国演义里面比较有名的一个片段之一,但只是罗贯中虚构出来,为了让三国演义更出色而已。因为在真正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场辩论,往往也是极其聪明的人,他不会去和诸葛亮辩论,因为那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真正的历史上往往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而是寿终正寝病死的,并且他死后他的家族在魏晋依然享有高位。他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后来被封为太后,可谓是地位崇高。总之诸葛亮虽然在历史上地位很高,但是当时的时候王朗恐怕也没把他放在眼里,更不会去当面和他进行所谓的辩论。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这里先声明一下,孔明骂死王朗这个桥段纯属虚构,是罗贯中故意“捏造”的。

  孔明当时在汉中,王朗在洛阳,相隔甚远,根本不可能进行一场世纪骂战的。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信心满满,耀武扬威,恰好在当年,王朗去世了,他是老死的,活了七十多岁,够本了。

  
因为王朗死的时间,与诸葛亮北伐时间基本一致,于是罗贯中就“灵机一动”,让“死去多时”的王朗起死回生,让他回到了战场,充当了一回出气筒,被孔明活活地骂死了。

  所以说,不是孔明骂王朗,而是罗贯中用孔明之口,骂了一回王朗。

  那么,王朗招谁惹谁呢?让罗贯中如此“痛恨”呢?

  王朗最大的槽点,或者是污点,就是他的外孙女嫁给了司马昭,还生了司马炎,而司马炎就是晋朝第一位皇帝,这么看来,似乎王朗是幕后的阴谋家,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基于此,王朗招致非议,也招致罗贯中的愤恨,似乎是王朗篡了汉,而“篡汉”也成了演义中诸葛亮攻击王朗最致命的大招。

  
回到演义中。

  王朗先出马,拱手施礼,孔明还了一礼,王朗先出了一招:“久闻孔明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人如其名,你自称知天命,识时务,怎么还兴无名之兵呢?”

  王朗的意思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孔明不识时务啊!

  孔明嘿嘿一笑,捋了捋胡须,轻蔑道:“扯淡!我奉诏讨贼!你是汉贼!”

  王朗不急不慌,又抛出了一大段说辞:“什么天命有常,大汉失德,气数已尽,曹操顺应天命,四方归心,乃民心之所向!顺天者昌,逆天者王,你孔明还是趁早投降,不失封侯之位!”

  纵观王朗这一大套说辞,虽然说服力不强,但彬彬有礼,极有分寸,不带任何脏字,彰显了一个文人士大夫应有的气度。

  再来看孔明如何反击的?

  
孔明摇了摇头,不以为然,仰天大笑道:“扯淡!你是汉朝元老,居然说出这样无父无君,大逆不道之言!”

  孔明清了清嗓子,陡然变色,厉然骂道:

  吾素知汝所行…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孔明这一席话,说是人身攻击毫不为过,里面充斥着“贼”、“禽兽”、“狼”、“狗”、“奴”、“匹夫”等粗鄙字眼,甚至还要“生啖汝肉”之语,当真粗鄙不堪,与泼妇骂街无异,很难想象出自一个风度翩翩、儒雅洪量的君子之口。

  这么一比较,王朗是君子,孔明倒成了小人了!罗贯中本想给孔明脸上贴金,但却弄巧成拙,把孔明弄成了气量狭窄、口吐脏字的泼妇了!

  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所谓两军阵前互相攻击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讲道理或者人身攻击?

  虽然历史上没有王朗被骂死,但是《三国演义》中王朗这段被骂死很经典,尤其是央视版电视《三国演义》的表演里面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台词一时间红遍网络。

  
 

  我们如果从医学科学的角度看,王朗这样被骂死是有可能的。王朗的死亡在医学上属于猝死,有人认为发病后在6个小时以内突然死亡的为猝死;而心脑血管疾病的专家则主张在1小时以内的死亡为猝死。不管怎么说,王朗的死亡是猝死。

  猝死的原因很多,如缢死、溺水、电击、窒息、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大动脉瘤破裂、休克等。根据王朗的情况,可以推测为以下两种可能:一是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休克;二是脑出血。我们来分析分析王朗如何猝死的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心源性休克

  我们从诸葛亮之前的话语中知道,王朗是“汉朝元老忠重”,后又任魏国司徒,属于“三公”之列,一生高官厚禄,饮食自然也是膏粱厚味,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蛋白饮食,这恰恰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条件。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指体内脂质代谢异常,使患者体内的大中动脉病变,比如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脂质在受累动脉内膜下聚集,会引起局部的出血及血栓,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盐沉积,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而出现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缺血或者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疾病,如冠心病、脑梗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久而久之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饮食结构不发生改变,那么动脉硬化会越来越严重。当时王朗已经76岁,估计冠状动脉硬化和脑动脉硬化的程度决不会轻。这就埋下了猝死的祸根。

  
 

  二、脑溢血

  王朗猝死的还有一个可能是脑出血。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据统计,造成脑出血的原因,85%以上是高血压病。高血压病人往往有动脉硬化,在硬化时血管的韧性减退,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同时,长期高血压的血管壁,由于受高压力的影响,内膜和肌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或坏死,有时形成微动脉瘤。这种动脉瘤的壁很薄,如果遇到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便会破裂出血。

  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若有强烈的精神刺激,则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首先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亢进。继之使冠状动脉急剧收缩,心跳加速,心肌供血严重不足。同时又使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这样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室颤动,造成心源性休克而猝死。

  由于《三国演义》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只能从书中简单的几句话进行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尽管发生猝死的原因很多,但王朗的死因是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脑出血。基本原因是长期的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直接原因是严重的精神刺激—诸葛亮的一番羞辱。

  王朗本来是想游说诸葛亮,幻想不费一兵一卒,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使蜀兵不战而退。但王朗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对王朗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他义正词严,句句都击在要害上,使王朗羞愧有加,无地自容,血压骤然升高,造成脑出血;或者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突发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而致猝死。

  
 

  综上所述,王朗之死很简单的,不用这么多想。

  很明显,王朗又是一个被小说《三国演义》给黑得无以复加的历史人物。在小说演义中,王朗被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偏执守旧的腐儒。但真实的王朗可是一个大才,其在经学,政治,军事领域都有不俗的贡献。而且王朗为人急公好义,经常救助他人于危难之中。历史上对于王朗的评价十分的高。魏文帝曹丕曾评价王朗“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王朗的才能。这里重点要提一下,小说演义中的诸葛亮骂死王朗,实际上就是罗贯中编撰出来的一个桥段罢了。历史上王朗甚至都没见过诸葛亮。更别说两人对骂了。

  历史上,王朗早年拜弘农杨氏杨赐为师。后来因为才学被朝廷征辟为官。直到杨赐死后,王朗身为杨赐弟子,毅然决然辞官为杨赐守孝。此举赢得满朝称赞。服丧期满后,王朗受到徐州陶谦的欣赏,再次出仕于徐州。当时董卓刚死不久,汉献帝好不容易逃出虎口,又落入了李傕和郭汜的狼窝。当时的王朗十分气愤,但也无可奈何。所以他就游说陶谦上表汉献帝表示支持。汉献帝得知后非常感动。所以升陶谦为徐州牧,王朗被封为会稽太守。

  王朗到会稽后开始教化当地百姓,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建安元年,孙策开始进攻会稽拓展疆土。王朗却没有听从别人退避三舍,而是选择守卫会稽和孙策作战。之后王朗数次击败孙策的进攻。但最终也因为寡不敌众被孙策所败。王朗兵败被俘后,孙策知道王朗是大才,所以也没有伤害王朗。反而想招揽王朗为己用。但王朗却拒绝出仕孙策。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王朗之后,王朗才得以从东吴逃离回归朝廷。

  小说演义中,诸葛亮和王朗的对话,就是在王朗回归朝廷效忠曹操时发生的事情。实际上诸葛亮和王朗的对骂不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罢了。王朗给诸葛亮讲道理,告诉他“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大意就是让诸葛亮赶紧投降吧。王朗说的很合规合矩。但诸葛亮就不同了,他在反驳王朗之时,虽然也在驳斥王朗的说法。但更多的可能是心虚。所以诸葛亮在之后索性就不和王朗激辩了,反而开始对王朗人身攻击。“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说什么断脊之犬来羞辱王朗。虽然罗贯中因为尊刘贬曹思想作怪,让诸葛亮辩赢了。但诸葛亮的做法确实让许多读者感到很下作。毕竟有话说话,说不过人家就人身攻击,这着实属于下流。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三国演议中诸葛亮跟王朗的对话,其实是有很深的意境。历史上两人并没有会面。罗贯中只是拿王朗来做一个样板。按照小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击败夏侯懋后,魏国派曹真率军征讨,王朗主动要求随军,并扬言主要说服诸葛亮投降。王朗对曹真讲:“明天都督可以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我亲自出马,只用一席话,管让那孔明拱手来降,蜀兵不战自退。”

  

 

  魏蜀两军列阵对峙,王朗先发问讲:早就听说您的大王,今天终于得已见到。您既然知天命、识实务,为何还有兴无名之师?诸葛亮讲我是奉诏讨贼,怎么能讲无名。王郎接着讲天数有变化,神器更易,这是自然之理。(神器指的是正统皇帝之位,所以蜀汉称曹丕窃居神器)接着王郎指出汉朝自桓灵二帝以来,天下动荡,峰烟四起。国家随时都有塌下来的危险,万物生灵都极其艰难。这时候太祖(曹操)出来收拾残局,万民归心,所以天命所归。文帝顺应天命人心,法尧禅舜......你如果投降,不失封侯之位。王郎所说的主要有四点,一是王朝兴替是自然之理,也就是说汉朝灭亡也是正常的。二是指出汉朝从桓灵以来,已经是名存实亡。三是表明在天下人陷于危难之际,曹操出来为民请命。四指出曹魏据神器是顺应天命人心,汉献帝顺应天命人心,效法法尧禅舜把神器交给曹魏。

  

 

  在很多人看来王郎是讲道理,所以诸葛亮对王郎进行人身攻击。其实诸葛亮也是据理反驳。诸葛亮指明王郎身为汉朝大老元臣却出此鄙言。首先诸葛亮指出汉朝桓灵二帝时衰落是因为宦官酿祸。黄巾之乱后,董卓、 李傕、郭汜等人接酿祸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此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诸葛亮意在指明汉朝的衰落,天下人水深火热是他们造成的。

  

 

  然后诸葛亮话题一转讲我知道你当初举孝廉进入仕途,理由匡助君王治理国家,安定汉朝兴复刘氏,怎么反而相助曹贼,一起谋篡位,你罪恶深重,天地都不能容你,天下人都想吃你的肉以解恨。诸葛亮的意思是讲王朗身为汉臣食汉禄,不思忠君报国却助纣为虐。诸葛亮虽然是骂王朗,其实也是在骂曹操及中原士族。诸葛亮接着指出天命并没有抛弃大汉,所以才是有昭烈皇帝(刘备)在西川继承大统。

  

 

  诸葛亮接讲:“你王朗只是一个谄谀之臣,就应当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胆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马上就要归命于九泉之下,有什么面目去见汉室二十四帝!老贼速速退后!让曹真反臣和我一决胜负!”王朗听完了之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诸葛亮说到王朗的痛处,即畏惧名义。这里的名义指的是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历史上在公元223年刘备死后魏国华歆、王朗、陈群、许芝、仆射等人都给诸葛亮写过劝降信。具体内容不详,大体上是陈说天命,让诸葛亮投降魏国,诸葛亮并没有回信。诸葛亮写正义一文表明态度。亮遂不报书,作正议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刘秀)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王莽)强旅四十馀万於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曹操),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曹丕)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当时是两国交战、两军阵前,不是在搞大专辩论赛,要的就是速战速决,不战而屈人之兵。王司徒被孔明一顿臭骂,死于阵前,魏军一下子就溃败了,蜀军不费一兵一卒就胜利了,这就是孔明的厉害之处。

  
 

  所属立场不同而已,都是在讲道理,只是诸葛亮言辞更为激烈。都是为争取利益,没有谁对谁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为什么有人认为孔明和王朗的对话中,王讲道理、孔明在进行人身攻击?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