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尊刘备,贬曹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谢谢表情,我是以史为鉴。

  首先“尊刘贬曹”这并不是罗贯中首先提出来的概念。据以史为鉴了解,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尊刘贬曹的记载。

 

  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街边的小孩在听到说书人讲三国故事到时候,听到刘备如何如何便喜笑颜开,听到曹操如何如何,则是瞠目愤怒。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是延续了民间一贯以来的理念,来适应大众传播的口味。要是罗贯中标新立异,非得称赞曹操,估计《三国志平话演义》卖不出几本,也成不了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

  那么民间之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呢?以史为鉴暂且姑妄言之,各位还请姑妄听之。

  一、曹魏统治太短

 

  众所周知,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强盛稳定的大一统王朝,两汉400年的统治,在老百姓的认知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汉朝就是正统。

  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魏平定北方而后篡位称帝。虽然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在法统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曹魏统治时期太过短暂,只有四十余年就被司马氏篡夺。

  而且这四十余年中还都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加上刘备皇族血统身份建立的季汉政权,曹魏政权的合法性本身就不具备独一性。

  所以以史为鉴认为在曹魏四十余年的统治下,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淡化汉室的影响力,而且同期还有一个大汉政权在旁边。

 

  二、儒家正统君臣思想使然

  儒家讲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对于造反、不孝等违反君臣父子关系的案例都称呼为乱臣贼子。

  虽然曹操平定北方,扫除军阀功劳极大,但也得被迫写出《让县自明本志令》昭告天下,我不想也不会称帝。

  正是因为如此直到曹操死后,曹丕才得以建立魏朝。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混乱不堪人心思汉

  从东汉末年一直到三国,再到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在这几百年之中,中原一直是混战状态。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爆发巨大的战争,令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比起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局势,东汉西汉持续几百年的稳定统治让人们更加人们更加思念。

  在这样普遍的心理状态之下,人们就忍不住假设如果是刘备笑到了最后,而不是曹操,是不是又能延续汉朝的辉煌统治呢?

  以上三点原因就是以史为鉴给出的回答。各位看官还满意吗?满意请关注哦。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靖康耻,北宋灭,衣冠南渡,南宋建立。

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便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蜀汉,作为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在南宋逐渐出现了尊刘抑曹的作品。

  而在南宋之前,蜀汉不过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尔,曹魏才是正统,毕竟建安二十五年,汉献帝刘协禅让,将帝位给了曹丕而不是刘备。

  到了南宋,经历过靖康耻的南宋子民们,很多人都想着兴兵北伐,一雪前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所以,偏安一隅却要兴兵北伐,汉贼不两立的蜀汉,便逐渐走向正统地位,也是在这里,诸葛亮逐渐封神。当然,早在唐朝就已经进了武庙十哲的诸葛丞相,没有后来的三国演义加成,也照样可以名垂青史。

  其次,自古以来大家都喜欢同情失败者。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千古无二的项羽,最后输在了自知者明的刘邦手里,身死国灭,历朝历代纪念这个悲情式的英雄的诗篇,比比皆是。

 

  而刘备,比项羽更加悲情。

  但凡了解刘备平生事迹的,对待此人不说崇拜也会有敬佩二字。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大汉正统皇帝都是一个金丝雀仰人鼻息,他一个家道中落却自诩皇室正统后裔的刘玄德,又能价值几何。可除皇室后裔之外的,他只有一个杀猪的一个逃犯两个兄弟。

  再除此之外,他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东汉末年,曹操,宦官之后,从小就和袁绍一块玩,曹家夏侯家能征善战的兄弟一大堆。

  袁家兄弟,四世三公之后。

  刘表,根正苗红的皇家后裔,荆襄八骏,单骑平荆州。

  东吴孙氏,那更是几代经营。

  可刘备呢?

  27岁入军伍,47岁还在寄人篱下,髀肉复生的年纪,却还是一无所有,安身立命之地都没有。

  
最可怕的是20年不改其志。

  我想问问现在有创业20年都失败还在创业的吗?

  多少人创业失败几次就天台排队了。

  比起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父亲之死迁怒徐州屠城,因为于禁投降便羞辱这位跟了他30年的老将。

  刘备,可屠过城?诸侯眼里的老好人,为什么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就没人收留了,而刘备却到哪都有人收留呢?因为这个人,虽然心怀大志,但是人还算厚道。

 

  黄权投降曹魏,刘备善待其家人,后人仍旧在蜀汉做官。

  就这样的一个悲情人物,怎么可能不引起大家的同情?

  因此,逐渐的在民间就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尊刘抑曹,把刘备作为一个悲情英雄,而曹操就逐渐形成一个白脸奸雄的形象。

  尊刘贬曹的理由一般都是因为刘备是正统,因为他打着汉的旗号,再加上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给了他正统的名分,但是这只是个基础,刘备能在三国之中在历史上树立起口碑,主要跟历史机遇有关系:

  第一历史上外族纷扰,为蜀汉的正统大行其道奠定了基础。曹操一开始还是很受推崇的。特别是在西晋的时候,西晋的人很喜欢曹操,《三国志》陈寿就相对推崇曹操(当然他也不贬刘,但是早曹刘同时出场的时候,他选择曹是正统。)西晋的人普遍喜欢曹操,陆机(陆逊的孙子)专门写过《吊魏武帝文》,王敦也很喜欢,喝了酒就喜欢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但是等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那些占领北方的胡人也很喜欢曹操,例如拓跋家族开创的北魏,他们就喜欢被比作曹操,前赵的君主也是这样。

  这就让东晋的世人厌恶,他们就有意选择和他们对抗的人物,自然就是有着正统名义的刘备了。后来的刘裕替代东晋,他因为一个刘字,自然也推崇刘备。当时无论是是裴松之注《三国志》还是《世说新语》对曹操的形象都进行了一定的贬损,为后世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等到了宋朝,宋人历经五代十国,在他们眼里,曹操就是一个藩镇节度使,所以到了宋朝,司马光等人特别不喜欢曹操,刘备这杆大旗就树立起来了。苏东坡在《东坡志林》里就说小孩就喜欢听刘备一方胜利的故事,苏东坡自己都评价这是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可见当时精英阶层普遍认同刘备。

  等到南宋,又是一个东晋的时代,大家自然也喜欢正统的蜀汉。

  元朝就更不必说了,罗贯中作为一个元朝末年的人,经历了元朝末年动乱,在他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心中谁是正统,自然一目了然。

  第二,蜀汉的明星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蜀汉的诸葛亮口碑一直非常好,就算陈寿尊曹,他还是编了《诸葛亮全集》对诸葛亮治理国家爱惜百姓的给予了肯定。诸葛亮这种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形象一直受各朝的喜欢。唐朝的诗人们用“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调侃周瑜,但是提起来诸葛亮,都是十分敬重的,杜甫写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亮的形象深得人心,这个不分朝代。

  关羽的形象从宋朝则开始崛起,成为武将忠义的代表,这一文一武都隶属于蜀汉集团,自然也带动了当时的风气。

  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体现!

  感谢邀请。

  我觉得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褒刘贬曹主要是为了迎合读者。

  古代的中国人有一种同情弱者同情失败者的倾向。

 

  《三国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独创,而是他整理了民间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说书等资料,再根据《三国志》这本史书编辑而成的。就说书来说吧,要想吸引听众,必须渲染情绪,当讲到一个人是多么多么成功,不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毕竟听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居多,都没有多大的成功,也没有多大的成就,人生充满着遗憾,当听到人物悲剧的命运时,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观众也就对失败者或者弱者倾注了感情。比如著名的京剧《霸王别姬》当观众看到昔日不可一世的霸王面对失败,英雄气短,连爱姬和爱马都保护不了,该是何等的感叹,所以这出戏才这么有名。

 

  我们看三国时期的人物,蜀汉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一方,况且刘备的旗帜是兴复汉室,当时的汉室也比较弱,汉献帝就是个傀儡,让人无限的同情。

 

  蜀汉的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却又夷陵兵败于陆逊这个青年将领,火烧连营,一把火让蜀汉损失惨重,刘备经此一役,一蹶不振,真是个悲剧。

 

  诸葛亮六出祁山始终没有能出的去,出师未捷身先死,怎能不使观众泪沾巾,对诸葛亮倾注无限同情。

 

  关羽威震华夏,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杀,也是个大悲剧。

 

  张飞当阳桥上一声吼是何等的勇猛,可是却被自己手下的士兵给暗杀了,一代猛将就这样落幕了,也能不让人感叹。

  最终蜀汉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又让人对蜀汉人才匮乏感到悲哀。

 

  而曹魏却人强马壮,曹操也得到善终,比蜀汉的命运强多了。

  所以罗贯中为了迎合读者,才有了褒刘抑曹。

  以为古人从很早,就有着同情弱者的心理,更有着仁义得天下的心理。

  恰巧刘备是都具备的。《演义》并不完全是罗贯中自己编写,而是根据各方面来看的。刘备的样子,博得了古人的同情。像各种战役刘备落荒而逃的不在少数,赤壁之战时还要可怜巴巴的请求联盟,古人(反正我也是这样)就觉得他好可怜啊,还是白手起家,讨董卓时他连个末席都坐不上。而曹操呢?将天子软禁,杀吕伯奢,杀边让等坏事情不少,而软禁天子在古人看来更是叛逆!奸贼!坏蛋!

  于是罗贯中为了多给刘备的颜面,拔高了刘备很多。并贬低的曹操。不止罗贯中这么写,司马光也是“尊曹贬刘”,都不管他写的是史书了。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现在的人都觉得刘备是假仁义,都喜欢曹操嘛,那就怪罗贯中渲染的太大了。像刘备摔孩子,哭来荆州,落荒而逃的事情在演义里比比皆是。建议大家参考史书《三国志》《后汉书》等,不要只看《演义》,毕竟那是小说,三分假,七分真。好多你们觉得刘备“假仁义”的事情其实在历史上都是没有的。

  若有想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哦,我是游手好闲的一只恶魂!

  

 

  小说的特点就是虚构,夸大。如果不尊刘贬曹的它他的小说就发表不出来,当时政府也不容他的小说。

  大家好,我是理智先生!

  针对《三国演义》中“贬曹操褒刘备”的现象,理智先生有如下看法:

  第一、传统的皇室正统观念是褒刘贬曹的一个情感原因。大家都觉得刘备是皇室后裔,天经地义的高贵;而曹操是宦官之后,理应低人一等。这是典型的歧视,对曹操的不公正。

  第二、在小说中,这种对人物形象的褒贬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必然要求。为突出写作目的和教育引导作用,任何一部小说都有正反两面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历史人物在鲜明对比之下,读者才会爱憎分明,这样才能更加突出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当然,为了写作目的,小说作品往往也会夸大其词,这也是造成对历史人物扭曲认识的原因之一。

  第三、刘备、曹操两位历史人物的个人因素也是历史对其褒贬的主要原因。”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为人思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发展策略,既给曹操带来不少政治利益和优势,也让他身负骂名千百年,成为死后最大的历史诟病;而刘备敬王权、惜子民、讲仁义、得民心的做法与曹操刚好相对,这既使刘备得到了王权,又由此而成就历史美名,这也是他二人历史评价差异的原因。

  这些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中贬曹操褒刘备的原因吧。

  《三国演义》是先有评语故事,尊刘巳深入人心,不好改了。

  刘备是汉天子血统,是皇室家族,而曹操不是。是受封建王朝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王朝是君主制,品阶分得很清楚,人类文明需要推翻封建思想!

  其实是历史背景的原因

  
 

  宋代以前 都以曹魏为正统

  
 

  连《三国志》这部史书也是如此 提到曹操 都是武帝 提到刘备 称谓是“先主” 差别可见一斑 主毕竟在格调上远逊色于帝王 撑死了一个区域性政权的一把手

  
 

  何况刘备半生流离失所 入蜀以后才勉强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 连汉中王都是自封的

  
 

  这也不奇怪 正统的东汉王朝 可是一直把持在曹操手里 曹操集团的人 在汉室和魏国之间来回调岗很常见 说魏国决策即中央意志 并不为过 反正献帝也没发言权

  
 

  宋代以前 都是大一统王朝(其实也就是唐代) 但宋代以后 由于有了靖康之耻 宋也由此成为了南宋 从此偏安一隅 直到被元帝国所灭 都没有再成功统一北方

  
 

  这个时候 舆论环境就变得很微妙了

  
 

  实际上 终南宋一代 她都不得不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那就是自己是不是正统 因为宋徽宗宋钦宗虽然窝囊被金国人掳走了 但他们毕竟是宋帝国的真正继承人 而南宋等于是一批遗臣和宗室建立起来的 血缘上说得通 但毕竟缺乏了程序

  
 

  何况 宋代以前 中国的帝国常态都是大一统王朝 汉唐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一直是对外扩张从不停止 版图是完整的 偏偏到了南宋 只能保有一隅 无论是得国的正当性 还是版图的完整性 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所以 这个时候如果还以曹魏为正统 就有点打自己脸的意思

  
 

  首先 曹魏统一天下的根基是因为他们首先统一了北方 而南宋时期 占据北方的都是异族 真正实现民族融合得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晋朝是以北方的军势力量统一了南方 如果还以曹魏为正统的话 岂不是更加削弱了南宋本就不够具有说服力的正统性

  
 

  所以 这个时候就有必要改变一下舆论的走向 以蜀汉集团为正统 因为蜀汉集团自身也是偏安一隅 但始终高举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大旗 是不是真话暂且不提 但确实拿来给南宋用很合适 二者的命运极其相似

  
 

  因此 以蜀汉为正统就成了政府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 苏东坡就曾写道“途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就是宣传上的成功。

  
 

  抹黑了曹操,也就是在抹黑北方的统治者;捧起了刘备,也就是在拔高南宋的地方政府。这是一笔一箭双雕的买卖。

  
 

  罗贯中成书于明代 从他的立场来说 犯不着为南宋代言 因为明代的军事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而且明军是出了名的硬骨头 谈不拢就打到你服气为止 相当的硬气 之所以以刘备为主视角 应该还是受到了宋代以来民间风气的影响 大家都更喜欢可亲可近的刘皇叔以及智慧超群忠心不二的诸葛亮 曹魏集团内部蛮乱的 蜀汉的道德文章要好看的多了 才把大量的光环强加给刘备集团

  
 

  我小时候看三国 第一个知道的故事就是桃园三结义 然后是三英战吕布 完全被圈粉了 认定了这么牛逼的英雄不统一天下简直没天理 然后看到了最后一话 三家归晋 郁闷了好几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尊刘备,贬曹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