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尧舜禹这三个字最早见于哪里?造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这三个字专门用来表示位领袖?

  题主的两个问题,我先说一个大结论:问:尧舜禹这三个字最早见于哪里?造字的本意是什么?

  答:我们知道,目前汉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尧、禹」二字始见于殷商文字。但是,作为刻画符号的「尧」见于大约五千年前的陶寺遗址中。「舜」则要晚一点,始见于战国时代。

  三字造字本义将在下文细讲。

  答:此问题是「因果倒置」。

  这三个字跟其他任何汉字一样,本来没有什么特殊,正因为这三个字是华夏最早的三位领袖的名字,古往今来的人们崇尚的有德有才的君主。

  所以,后来「尧舜禹」渐渐成为「仁君圣主」的代名词,或者也可以表示「仁德兼备」的贤人,这在汉语修辞手法叫做:代喻。

  比如:《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是小学语文的内容,应该不是很难理解吧?

  -------------------------------------------------------------------------

  汉字「尧」始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尧」字从「土、土」从「人」,像「土丘」下有一「人」,东汉许慎的解释是:

  「堯」的本义指「高山、高丘」,引申表示「高大、高远」之貌。「堯」其实就是「嶢」的初文。如:

  这里「王德不堯堯者」意思就是「王的德不高」就不能成为首领。

  所以,「堯」作为一个男孩的名字,是很合适的。跟今天男孩名字「陈志远、涂志高」是一个意思。

  在《甲骨文合集》中「堯」有一个残辞,卜辞为「堯入」,疑似表示地名:

  其实,东周以前,并没有三皇五帝的概念,甲骨文没有发现「尧帝」的记载。

  「尧」的古今字形演变:

  可以发现,「堯」的异体字很多,从两「土」、两「人」都可以:

  在史前的陶寺遗址(约BC2300-1900)中,发现过一个破碎的陶壶,上面有两个朱书符号与跟汉字古文字「尧、文」完全一样,这也就是所谓的【陶寺遗址扁壶朱书】:

  从一个「土」和一个「人」的「尧」的写法,在西周金文中存在: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

  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系统化的符号,一两个符号肯定不足以下判断是「文字系统」。这是不是汉字,或者是不是表示「尧帝」的「尧」,目前还不是特别确定。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四千多年前的【尧都】,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展开。

  ------------------------------------------------

  「舜」这个字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楚简:

  古今字形演变:

  《说文》释「舜」为一种草名:

  《说文》解释有些偏差,这个字形声字,而非「象形」,因为这个字经过很多讹变,许慎释形有偏差是很正常的。

  有些符号我打不出来,我只用引用李学勤先生所编纂的《字源》一书的解释:

  「舜」其实就是「夋」字的讹体,「帝舜」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帝夋(俊)」,而「帝夋(俊)」就是「帝喾」,就是甲骨文中的商人神邸「夔」,这是王国维先生的考证成果。

  这个考证应该说,比较可信,也有一定争议,这里就不细说,读者只要知道有这个结论就可以了。想详细知道的,可以去找我给出的文献和论文。

  《古史新证》书影截图:

  另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尧舜」解释:

  所以,「舜」为「俊」之讹体,可能假借表示过「草名」,许慎当做本义。段玉裁释「舜」的意义为「大也」,很显然是因为帝王名引申出来的,也即代喻意义。

  那么,「舜」这个字虽然始见于战国,但是作为商人的祖先和神灵,是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舜、夋(俊)、喾」都是从「允」字中派生出来的。

  ----------------------------------------------

  「禹」字始见于商代金文:

  《说文》的解释:「禹,蟲也。从厹,象形。」。

  从字形上来看,是像某种爬虫类动物的象形字,《说文》的解释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回答中反复解释过,这里就不细说了。

  「禹」最开始并不是治水大禹的专称,西周金文中也有用「禹」表示人名,如:【弔向父禹簋】中的铭文:

  「弔」是「叔」的古文,铸造这个簋是为了纪念【叔向父禹】。

  目前所见出土文献,【禹】最早表示【大禹】是春秋时期的《秦公簋》:

  所以,「禹」本义为一种爬虫动物,后来,因为治水之大禹太有名气,也就专指「大禹」。

  --------------------------------------------------------

  在拉丁语和希伯来语中「凯撒、耶稣」本来是很普通的人名,后来因为这两人太有名气,成为专有名词(西方人名中「该撒、约书亚」其实就是就是「凯撒、耶稣」)。

  关于这三个字,咱们只能根据目前能看到的最早古文献等“真凭实据”来判断,其实可能还更早,不过没办法证实了。

  “尧”,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这个字。在编号为“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之上。就是说,距今3000年以上了。

  据说,孔子修订过《尚书》,这部书里对尧舜禹皆有记述。问题是,关于这部文献的成书时间一直争讼不断。从先秦《国语》、《墨子》等古文献的记述内容,基本与《尚书》一致这一点来看,此书创作的初始时间为公元前10世纪是可能的。如此,“舜”的可知最早也是距今2900年左右。

  关于“尧”,徐中舒先生认为,甲骨文里的这个字,从双土,从兀,与小篆前的古文字形略同。他也引了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意思是表示对这个解释的赞同。徐先生对甲骨文中“尧”字的释义是:“人名或国族名”。

  关于“舜”,《说文》说是一种叫“藑茅”的草本植物。《诗经.郑风》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传》说:“舜,木槿也”——也是草本植物。清代段玉裁讲,舜是俊的同音假借字。

  关于“禹”,这是最有意思的一件事,《说文》的注解是:“禹,虫也”。大概根据这个解释,顾颉刚先生在上世纪初的一封信里,表达了自己“疑古”的观点。后来鲁迅在故事新编里,亦以“大禹是条虫”讽刺他。段玉裁说:禹,“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他的意思是,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虫,禹取了这个名字,文人们就躲躲闪闪的不提这个字的本义了。

  这件事,是比较难以给出准确答案的——文献上没有记载,是爹妈给起的名儿,还是自己选的?不太好搞清楚。

  段玉裁做过考证,他说:“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白虎通曰,尧犹峣峣。峣峣,至高之貌。……尧之言至高也。舜,山海经作俊。俊之言至大也。皆生时臣民所称之号,非谥也”。

  老段讲了这样几个意思——第一,尧,是至高;舜是至大。第二,尧通峣峣,(班固的)白虎通可以证明;舜是俊的同音假借字,山海经里称舜为帝俊,俊的含义是至大。第三,尧舜之名(号)是生前臣民如此称之,并非后来的谥号。

  他说的第三个意思,大约是对的——没发现后世给尧舜禹封进谥号的文献记载。第二个意思大约也是对的,从训诂角度讲,的确可以这样解释。至于第一个意思,多少有一些牵强——禹,没有办法解释,所以也就不提了。

  幸好尧舜禹不是这样。尧舜,还生活于部落联盟时期——古国时代,他们是部落联盟的共主,虽有威望,但还不至于下人和后人对他们吹吹拍拍。大禹尽管自他或者他的儿子启开创了王国时代,也还没有形成谥号这种习俗和制度——据王国维等人对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号这种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高位之人,据其生平,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

  一个人叫什么名,在民间来说,随机性很强,例如曾经于北方各地,男孩叫狗剩儿,女孩叫鸭蛋儿的不在少数。本人原来一个同事,姓王,出生时太奶奶八十二岁。按照那里的习俗,取名叫“王八十二”,这找谁说理去?

  古时候的帝王,其实也差不多。商代开国君王叫成汤;周代文王叫昌,武王叫发;秦始皇叫政;汉太祖叫邦。如果不是谥号,帝王们的名,和平常人一样,只是个“记号”,随机性很强。 尧舜禹,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大禹他爹还叫鲧呢?难道是条鱼不成?尤其是上古时期,一些人的名,是很奇怪的。

  他们那个时候有没有文字很难说,可能叫了这个音——因为语言早就有了,是第一性的,后来有了文字,人们找一个适合的同音字作为他们的名,也是有可能的。

  说一说我的看法。首先,甲骨文的字不是随随便便造的,它表示意象。其次,从甲骨文到篆书经历了很多很多年,而汉代人连大篆都看不懂,所以,不能以汉代人的解释来看。

  这个“尧”字,是女人挑着东西吧。从尧都考古发掘来看,应当与陶器烧制有关。禹与治水有关。

  我以前就解释过,黄帝的黄,和炎帝的炎字是怎么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也就是表意文字。我们来看一下,尧帝这个尧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是一个人跪在地上,手上拿着个托盘,盘子里放着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一左一右。可能是两个器皿,但是更大的可能性:就是两个牛耳。俗语说:执牛耳者,代表的是一种权力。古代最高统治者的首要职责就是:祭天!这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结成联盟后,组成的华夏民族,一直共同遵从的礼仪。也代表的王权天授的意思。再来看一下这个舜字。下面是个土字,这个土字在古代是代表了高台。用土堆起来的台子。土上面是屋檐的形状,这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已经能够建立有明显作用的建筑物。这个建筑不仅仅是用来居住的。而是通过这个建在高台上的建筑与天达到沟通的作用。这个建筑为什么能与天沟通呢?是因为屋内陈列了图腾和献祭类的物品,代表了与天之间的沟通,已经由尧时期的室外,转入了室内。是华夏民族建筑技艺发展的结果,代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我们对“尧”“舜”含义的解释,似乎越来越困惑,越来越不解。有人在解释“浇”字的时候,就把“尧”解释为制陶者。

  奇怪的是,“舜”的象形字中也有“土”有“火”。有土有火同样应该表示烧陶的含义。

  如果上面“舜”字的演变过程是正确的,那么,“舜”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代表“土”的陶器在下面,代表柴火的“火”字在陶器的上部燃烧。像“舜”这样的制陶方式一般表示出现陶窑之前的原始的烧陶技术。当然,那些没有陶窑技术的部落一直沿用着“舜”这样的原始的烧陶工艺。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在坚持着“舜”这样的古老的烧陶技艺。

  将“尧”解释为制陶者,会被人指责为猜测,那么,将“舜”解释为制陶者是明明确确的,“舜”的象形文字只能够理解为:制陶。从开始烧窑到结束,“舜”的时间要短一些,“尧”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舜”代表着陶窑出现之前的烧陶技术,那么,“尧”就是出现了陶窑之后的烧陶技术,也就是烧窑技术。

  应该说,“尧”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制陶人员和烧窑人员,而应该是在制陶过程中进行祈祷仪式的大祭司,应该是制陶部落的首领。在“尧”这样的制陶技术下,应该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

  我们看一下“窑”的象形字。

  “窑”的上部表示窑门;中间部分表示:献祭的羊;下面表示烧窑的柴火。羊在这里只是一个献祭品,在“尧”的烧窑方式下必须用羊献祭。

  现代中原的考古成果同样展现出了——中原制陶技术的由发展到倒退,再发展,再倒退的事实。中华最早的陶器出现于一万年左右,到了贾湖遗址时期,就出现了陶窑,到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美轮美奂的彩陶。但是,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彩陶没有了,出现了磨光黑陶。龙山文化之后,陶器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倒退。

  中原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原制陶技术由“尧”时代倒退到了“舜”时代。

  很明显,从贾湖遗址文化,到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到龙山文化之后,烧制陶器的部落首领一直控制着中原地区的掌控力量。

  “尧”和“舜”,既代表着部落,也代表着不同的制陶技术的部落。在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成功,必须部落的成功。只有部落的成功,才有部落首领的成功。

  与其将“尧”“舜”解释为一个个人,不如将他们解释为不同部落,解释为不同制陶技术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

  要顺欲,不要禁欲,要顺语言去探索,大禹治水肯定领藏玄机,筋骨棒,顶嗨身振,定孩神针,大家一起思索大洪水到底是什么吧,大哄睡

  尧舜禹,具体情况已不可知,但可以从古代汉语描述里找到一些线索。尧,堆土山以建窑奠定陶唐制器。舜,偕万民以建顺奠定虞孝制乐。禹,尊虞孝且敷土以奠山浚川制度化,故而司马迁尊禹的名号叫他“文”命。文命者,文明之帝是也。华夏文明的文字曙光肇基于虞夏(诗经记载的名称叫“区夏”,虞即域,即区域),由此可见一斑。

  尧非今日尧,舜非今日舜,禹也非今日禹字,古“禹”秦公鼎已见,与今大不同,内无虫字身,尧舜古字何处寻?望作者加把劲,再寻两字根!

  文字最早出现的时代,可能就发音而已,某种昂贵的土特产,被贵族表示主权宣示

  从已有的材料看,如果尧、舜、禹真实存在,那么他们的名字很大可能不是这三个字,而是后来以讹传讹写出来的。就像商汤的“汤”一样,根据甲骨我们已经知道,“汤”其实是“唐”,即“庚”加上一个表示权利的口,这样用天干称呼先王就更符合当时的传统了,而不是一碗热水。很可能尧舜禹三个字也是这种情况,不过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对三者的记载。这里我们要记住,找到这三个单字,和找到这三位先人的名字,不是一个概念哦。

  

尧舜禹这三个字最早见于哪里?造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这三个字专门用来表示这三位领袖?

  

尧舜禹这三个字最早见于哪里?造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这三个字专门用来表示这三位领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尧舜禹这三个字最早见于哪里?造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这三个字专门用来表示位领袖?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