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历史上有哪些做的天衣无缝的事到最后真相大白?

  这问题有矛盾,既然是天衣无缝那就不可能真相大白,充其量也必须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无法得出最后的答案。

  所以要说所谓的天衣无缝,但最后却还是真相大白的事件,只能是做事者自以为的天衣无缝,通过各种手段和错误咨询,企图欺瞒世人而言的。

  说到这,我倒是想起了一桩民国大案:宋教仁刺杀案。

  

历史上有哪些做的天衣无缝的事到最后真相大白?

  1913年3月,应袁世凯之邀的宋教仁前往北京,在上海转车时,在车站遇到刺杀,宋教仁被冷枪击中,连中三枪,经抢救无效,于3月22日凌晨去世,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宋教仁出生于清末湖南桃源县,自幼淡薄功名而心怀天下,在进入武昌中学堂进修的时候,宋教仁认识了一生的挚友黄兴,两人联合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组建了力图反清的华兴会,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宋教仁被任命为司法部检事长,亲赴东北传播革命火种。

  武昌起义前夕,宋教仁以上海《民立报》为舆论喉舌,在长江地区散播起义宣言,清朝覆灭后,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宋教仁出任法制局局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民国开国元勋。

  宋教仁在民国建立的道路上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被誉为“中国的杰佛逊”,他所制定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各部官制通则》等法规,更是让一盘散沙的民国临时政府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历史上有哪些做的天衣无缝的事到最后真相大白?

  最开始时,宋教仁极力主张责任内阁制,要求以宪法为中心,以民选议会为立法机关,与政府、法院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但这一点遭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总统制势力的阻挠,宋教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

  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后,以下野为代价换取袁世凯的倒戈,民国大权落入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权之手,此时孙中山热衷于铁路建设,黄兴等人消极怠工,只有宋教仁一人依旧热情高涨,继续主持建立责任内阁,限制大总统权力的政治斗争。

  也是因为宋教仁一根筋地组织内阁,引起了妄图独揽大权,做回民国皇帝的袁世凯顾忌,当时的总务会议议长谭人凤就明确地说,在中的各级人物,袁世凯最忌讳者唯宋教仁而已。

  而促进宋教仁被害一案的催化剂,就是1913年3月的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国会多数议员,宋教仁作为代理理事长,成为了当时的实际领袖,他的责任内阁主张也得到了多数力量的支持,可以说,只要宋教仁能安全抵达北京,那用以限制独裁者的内阁必将成立。

  对此,大总统袁世凯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在利诱不成的情况下,袁世凯决定对宋教仁进行刺杀,宋教仁风头太盛,很多朋友都写信来告诫他,前往北京的途中要加强保安,严防刺杀的事情发生,可宋教仁一概不听,大摇大摆地前往北京。

  宋教仁去世之后的第二天,上海各大报馆都将此事挂上了头版头条,全国震动,各界义愤填膺要求捉拿凶手,黄兴等人代表致信上海巡捕房,已准备了赏银一万缉拿凶手归案。后经字画商王阿发的举报,上海巡捕房数天捉拿了与宋教仁被杀案有关的部分有关人士。

  拔出萝卜带出泥,从直接行凶者武士英开始,到直接指使者应桂馨,再从应的家中搜出内幕书信,指明此大案的主谋,就是当朝大总统袁世凯,以及同谋,为应的顶头上司、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和国务总理赵秉钧。

  在黄兴等人的坚持下,上海地方法庭决定公审行凶者武士英,但巧合的是,武士英在戒备森严的牢狱中居然暴病而亡,由于袁世凯暗中施加压力,所以关于武士英的死因迟迟没有查明,武士英一死,宋教仁案的线索就断了。

  武士英的暴毙,很显然就是袁派势力所为,但当时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袁世凯的罪行,内部群情激奋,要求武力讨袁,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可惜败于北洋军之手,人分崩离析,逃亡海外避难,袁世凯自以为从此高枕无忧。

  可是天网恢恢,宋案直接罪犯之一的应桂馨,在看到失败后,以为从此无事,每天招摇过市地炫耀自己刺宋的大功,被袁世凯派人将其暗杀于火车上,而赵秉钧在听到应桂馨死后,自感兔死狗烹,急忙请辞掉国务总理一职,改任他职。

  赵秉钧本想弃职保命,安度晚年,但最后还是死于袁世凯派来的医生手里。洪述祖则在宋案后溜去青岛躲了起来,直到袁世凯死后,才改名换姓回到了上海,但宋案关系重大,洪述祖在上海时被宋教仁之子宋振吕认出,被当场抓获,扭送至法庭,后判决绞刑。

  至于幕后主使袁世凯,他也没蹦跶多久,在宋教仁死后,天下皆知袁世凯为凶手,孙中山虽发动二次革命失败,但紧接着的护国战争得到了全国各省响应,袁世凯军节节败退,终于在1916年5月被十九省联名要求退位,并送往法庭审理宋教仁案,袁世凯忧心忡忡,一病不起,在七天后忧惧而死。

  一天深夜,一个年轻人喝高了,他准备在屏风后的榻上小睡一会儿,就在他似睡非睡之际,屏风外面突然传来说话声,隐隐约约听到“起兵”,“谋反”,“时机成熟”等等字眼,他一激灵,猛地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禁不住脊背发凉,酒一下子醒了大半,他知道谋反是死罪,而这样的密谋却被自己无意中听到,那自己岂不是有了性命之忧,怎么办?

  321年腊月底,大将军王敦和侄子王羲之对饮几杯后已是深夜时分,王羲之遂躺在屏风后面休息。此时,王敦的谋士铠曹参军钱凤浑然不知屏风后有人,他夤夜到此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劝王敦谋反,并表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钱凤认为“司马老王爷刚勇有余,武力不足,任其赴任,届时派一支偏师即可将其消灭。”

  王敦深以为然。两个人密谋半天后,被屏风后的鼾声惊醒,两人面面相觑,遂即走到屏风后面,只见王羲之躺在满床呕吐物之间酣睡,一股子酸臭之味四散开来,令人作呕。钱凤不放心,遂即做了一个杀人手势,王敦虽然心狠手辣,但他真心疼爱这个侄子,他说孩子睡得迷迷糊糊的,指定没听见。说完,还望着王羲之的睡颜开了一句玩笑:莫不是猪变的吧。

  王羲之明白,如果第二天就离开,肯定会引来怀疑,他不动声色的呆了几天才找了一个借口回京城去了。一回到京城,他就把王敦和钱凤的密谋报给了朝廷,让朝廷及早做准备。事实上,那天晚上他听到了钱凤和王敦的密谈,他当时晕乎乎,但不至于醉得不省人事。为了避祸,他用手指头狠抠喉咙,几乎把隔夜饭都呕了出来,为了蒙混过关,他故意吐得满榻都是,好在,他用这样的方法骗过了狡诈的王敦和钱凤。

  这个故事记述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张冠李戴说是王羲之,其实是王允之,总之都是老王家,王与马共天下嘛。

  王敦别看残忍凶暴,实际上是个大美男子,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妻子襄城公主,一说舞阳公主。很显然,钱凤的多次怂恿成功了,公元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今湖北鄂州)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谋反。由于朝廷早已有了准备,因此,王敦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王允之虽然没有王羲之那么名气大,但关于他的传说依然很多。列举几件:

  第一件:识别毒酒

  公元342年,40岁的王允之已经成了琅琊王氏的领头羊,他坐镇江州(江西九江)

  外戚庾翼坐镇扬州三郡,即荆州、豫州、扬州。如果把江州在也要过来多好,那岂不可以首尾呼应,同气连枝。怎么拿下江州呢?庾怿想了个馊主意,给王允之送去一坛子酒。王允之何等聪明,接到这坛酒,王允之先倒了一些给狗喝,狗一命呜呼。随后,王允之向朝廷上奏,把这件事捅到了京城。晋成帝司马衍当时就怒了,“大舅已经把天下害的够呛,小舅还要再捅个大窟窿?”庾文君是晋成帝母亲,

  据史料记载,庾怿听说成帝发怒,吓得魂不附体,遂即服毒自尽。庾怿之死不单单是因为成帝动怒,而是王允之当时多方活动周旋,各方势力纷纷向颍川庾家施加压力,庾家为了丢车保帅,不得不废了庾怿。

  第二件:王允之死亡之谜

  庾怿死后,庾冰派王导之子王恬到江州下辖某郡做官,王允之很反对,说既然是前丞相之子,就应该予以优待,庾冰假惺惺表示,这是自己考虑不周全,至于你,我倒有一个好地方让你大展身手,你去会稽郡(浙江绍兴)担任内史吧,并兼任卫将军。

  聪明的王允之明白了这其中的蹊跷,他不想去绍兴,但他没办法推辞,毕竟庾冰是假借朝廷的名义给他下的命令,他只好到绍兴上任。然而,他还没有到任(极有可能还没有启程,也可能是在半路上),就突然死去了,死因不明。

  估计王敦到死都不知道是自己疼爱的侄子去告的密。王敦此人权倾朝野,骄横跋扈,被人称为杀人魔王,他为了逼迫客人喝酒,竟然接二连三杀了好几个敬酒不成的美女,使得客人如坐针毡难以下咽。

  那么,这个故事可信度高吗?

  应该很高,刘义庆比王允之小100岁,就相当于咱们现在了解清朝的历史是一样的,那他为什么张冠李戴?

  第一:王允之,王羲之同一年出生;堂兄弟,有可能记混了。

  第二:王羲之名气很大,不介意锦上添花。

  第三:刘义庆崇拜王羲之,故意给他戴一顶高帽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历史上有哪些做的天衣无缝的事到最后真相大白?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