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下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第四》)

  这里先讲〈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是《论语》思想核心所在,共26章,“仁”与“君子”是〈里仁〉篇两个重要主题。

  因为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学说主要在于“仁”,整部《论语》的思想核心也在于“仁”,更道出这一篇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

  〈里仁〉篇论述仁的部分,基本上以「子曰」句式构成,是从每人面对自己之力行言。不只论述其为道如何,更指出其实行之条件与基础,也指出人类存在应以仁为基础,是以仁本身作为存在之道,是知识、物质欲望、爱恶之依归。

  「德不孤,必有邻。」

  《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用白话文翻译就是:孔子说:“有的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跟他做朋友” 。

  这里的提到德

  德字有两种说法

  一指修德言

  师古注:“言修德不独空为之而已,必有近助也”。(意思说,人不能独自修成德,必有人相助)。

  二指有德言

  有德之人纵处衰乱之世,亦不孤立,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邻。

  其中,《论语集注》对这一句话解得很好:“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 因为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在于修已身,已身若修得有德,必有人从之。如此方成齐家,治国,平天下。

  推荐书籍:

  l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l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论语·里仁》有句话叫“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我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仁者、智者、快乐者,俭以养德,诚以立身,身体力行,崇尚厚德载物,多行博爱之举,与道德模范志同道合,与道德模范为伍,成为美好道德的践行者。

  善待邻居的人有好人缘。德不孤。

  南山客谢邀!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内容。

  \"德不孤,必有邻\"。没有说话背景,没有上下文,我的理解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会有人慕名而来与之为邻。\"这体现的\"德\"的魅力。

  与此相类的是另一段话: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思是:孔子有阵子郁郁不得志,就想离开中原,到蛮夷粗陋不开化的地方去居住,弟子们赶忙阻拦,说:\"蛮夷那些地方粗陋不开化,怎么住得下!\"孔子说:\"有德君子到那去居住,怎么会嫌弃粗陋不开化呢?\"这话,一方是君子不应该耻于恶衣恶食,另一方面意思是可以对蛮夷进行教化,从而不再粗陋。

  这两段话合起来看,应当意思更明了。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

  “德”翻译成:道德,全德之人,仁人。“邻”:表意名词,邻居,邻里;延伸意,动词,相伴,陪伴,辅佐之意。

  孔子这句话,也是他个人一生孤军奋斗的精神大旗。

  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鄹邑大夫,却早死。所以儿时的孔子是“孤贫”的;正当壮年的孔子也只混上了管会计和管牛羊的闲职,无法伸展个人抱负。所以壮年的孔子是“孤寂”的;中年时候,五十岁了,好不容易进入了鲁国的高官要职,管理刑罚。并且和鲁定公赴夹谷之会,取得些外交上的胜利,风光了一时。却又招人嫉恨,被迫离开鲁国。所以中年的孔子是“孤落”的;老年时候,六十岁的高龄了,还要坐着牛车,拖家带口和一帮学生去各国颠沛流离,找各诸侯国强推个人政治构想,却不被接受。所以老年的孔子是“孤魄”的。

  这样看来,这句对学生口传心授的话,又何尝不是孔子说给自己听的呢!

  

《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我们常说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也许以世俗的价值观来看,孔子的一生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很失败。他的一生,无论远看还是近看都是折腾,折腾,继续折腾。可最终也没折腾出一个圆满。而后人看到孔子360度无死角的炫目光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甚至“圣之时者也”,在孔子生前可是半点光都没享受到。

  尽管如此,青山认为,孔子是少有的过好了自己一生之人,而做一个普通的优秀人,比一个英雄更难能可贵。因为孔子履行了自己学说的义务:真正做到了“有德行”。儒家认为,“仁人”是“全德之人”。而仁人就是能很好地尽到个人义务的人。所以孔子即使官再小,小到只能管牛羊,也安心尽心本职工作。孔子即使知道“道之不行”(诸侯听他的言论都打瞌睡了)也坚持“出仕做官”,不是为了贪图名利,而是为了尽到“君臣之义”。

  所以,即使早知结局不会圆满,孔子依旧不抛弃,不放弃。这样一个在逆境中,依然尽到个人社会义务的人,就是儒家口中的有德者;这样一个坚毅的人,虽然看起来“孤”,却总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学生追随左右,并将儒家思想继续发扬。

  试问,这样的人怎么会真孤独?试问这样一个尽到本职的人,又怎么会真的“失败”呢?

  “德不孤,必有邻”可以轻松追根溯源到它的历史渊源——但这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对这句话做如何正确的理解。不可以单纯地理解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就会引来许多心灵上的共鸣。至于“德”字,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就像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并不是只能够从心地是否善良来做唯一诠释,它同样也可以表现在多各方面。比如坚强,比如勤奋,比如诚实,比如孝顺……如此等等。那么“德”字也是如此。从表义上看,主要代表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但从具体内容上看,却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这句话中的“德不孤”主要意喻的内容是——做事总会想到众人而不是仅仅替自己一个人着想(意喻只要有这方面的道德)——即他的道德行为会惠及很多人。那么,具有这方面道德思想的人,他之所处绝不会显得孤单,必然会有很多人愿意与之交往,或者与之接近。这里的“邻”字也不能单纯或直面地理解为“一定会有人前来做他的邻居”——如果这样理解,就显得有些偏颇了。

  这句话出自论语。一日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孔子说了这句,即“德不孤,必有邻”。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用现代的说法同频的人才会共振共鸣相随相伴。相互吸引和相互支持的一定是相同或者相近的类群即三观相同。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不论时空距离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所以不用担心没人为伴为邻,总会有同频的人。

  德不孤,必有邻。

  一个品德行为高尚的人,它会影响很多人,引起共鸣,会有许多追随者,并成为品德行为高尚的人!但有个缺点,道德只是每个人心中希望、衡量别人的尺,百人千面,如果没有详尽的法律,独立于统治者的司法机构约束,品行高尚的人便被统治者利用,并行成一种行为标准强制人民仿效,而统治官员则不受约束,长此下去,便形成一个虚伪的社会大环境,道德便成了喊口号、假太空的劣根性、″能″者站在道德高地审视别人的虚假镜子!

  谢邀!“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德行高尚的人不会永远独行于世,迟早会有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与他为朋作邻、并肩而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胸怀天下、一心为公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突兀于人世,初时未免孤高冷清;慢慢地,在他的德行感召下,必定会有崇尚高贵德行的人前来追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团体一国家,莫不如此。大道之行行天下,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句出自于《论语》里仁篇,里仁有立足于仁道的意思,以此为做人基点。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修养的人,能体用兼备,自然会有被吸引影响到的人。

  也可以说若是有人真为道德正念而活的话,其实不被许多人看好,也不会孤苦伶仃的,一定会有与之同行之人。

  

《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下句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