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司马迁写《史记》,除了不假思索地抄书以外,还进行过哪些考证?司马迁写史记参考了什么资料

  题主这话问的,好像编史就是一件“抄书”般容易的事情,要这么简单,大家想写本历史科普读物,是不是只需要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就行了?真是无知者无所谓啊。

  如果题主读过《史记》就会明白,司马公为其注入很多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历史往往早已经隐藏于过往的烟尘之中,真相经过众口相传,编纂整理,因人的立场、喜恶可能早已经不是原本的面目了。

  一个人著书立说,最大的本意,都是想通过文字或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编史这个事情也是一样的。我们对历史,已经很难去还原其全貌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些过往之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人性使然,以得失成败、汲取更多对人类进步和发展有裨益的内容。

  而史家立史,在肩负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还有着引导、启发、思考各种历史事件及现象的任务,司马公写《史记》亦是如此。

  司马迁如果是个记者,那么他必定是一个出类拔萃,极其优秀的记者。他写史,极其注重调查访问,决不光从“金匮石室”中找死资料。如果他写史的对象还活着,那么他就会直接访问。

  《游侠列传》中的郭解,司马迁就曾访问过他,并对其留下了“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的印象。这从而让我们两千年后才能清晰地知晓,原来这位名震江湖的大侠,是一位颜值不怎么高,也不善言谈的人物。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是如此形容李广的:“余睹李将军,焌焌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如果不是司马迁的亲自访问,我们怎么会想到“汉之飞将军”,看上去竟然像是个村野之人。为了写《孔子世家》,他亲身“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亲见“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史记》虽然写的是历史人物,但司马迁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细节上的虚构,把真实的人物加以类型化。《史记》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原型,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等各种人物形象,有许多都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中演化而来的。

  而且如果你仔细读《史记》,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其实这是作者故意为之,以达到“兼存异说”的目的。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由此可见司马迁写史谨慎的同时,一定是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一一总结,然后为我们呈现出来。

  “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有时候,写史就像是在解密,每一个史学家都是侦探,他们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仔细分析,小心求证。毕竟因写史人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个人性格等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解读。同时,又因为人性的复杂,其做的事情对历史的影响,也会变得极其复杂起来,写史的时候,需要抽丝剥茧,从中找到合理的动机,这是一件卷帙浩繁的工作。

  

司马迁写《史记》,除了不假思索地抄书以外,还进行过哪些考证?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即使是抄书,也不是不假思索地抄书。你不见经常有“太史公曰……”。有记有评,那可是相当地犀利。

  全书五十多万字,历时14年,可不是一抄了之的。

  1.《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2.司马迁是史学世家,其父司马淡,便指示年轻的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从长安出发,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这可是行万里路啊,见识和阅历那是非常了得。

  3.因为在长安任职,又缝“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盛世,司马迁得以结识汇聚于长安的天下贤能之士。包括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季功(或为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壶遂,杜陵苏建、董仲舒和孔安国等。在很多问题上,和这些贤达人士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史记》是呕心沥血之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书和文学史上闪亮的一笔。

  司马迁写《史记》,当然不是不假思索地抄书。不过我们也不太容易知道他具体考证的过程。好在史记每篇后面都有个“太史公曰”,我们可以借此推测一二。

  《刺客列传》:

  ——世间传说太子丹有“天雨粟,马生角”的故事,这未免也太过玄幻了。

  《五帝本纪》:

  ——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总起来说,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翻译来自《古诗文网》)

  还是《刺客列传》:

  

司马迁写《史记》,除了不假思索地抄书以外,还进行过哪些考证?

  ——公孙季功、董生曾经和夏无且交游,听他说过此事的详细经过。后来又告诉了我。

  (这个算间接采访当事人)

  司马迁整理《史记》,是在他父亲基础上完成的,除了所谓“抄书”,他们的考证至少分为实地勘察、当事人后代寻访以及古籍互勘三大类。

  说司马迁只会抄书,太诛心了。

  1 实地勘察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他年轻时在家庭支持下游历颇多,“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在比如《春申君列传》中说到春申君被封吴地,太史公在后面就说:吾适楚,观春申君城,宫室盛矣。

  2 当事人后代寻访:最著名的是关于“鸿门宴”。司马迁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太史公曰》中说:“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庭,德流子孙哉?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就说自己是和樊哙的孙子樊广通聊了之后,才写下的鸿门宴樊哙吃生猪肩精彩情节。

  

司马迁写《史记》,除了不假思索地抄书以外,还进行过哪些考证?

  由此可见,司马迁父子是可以找到秦汉之间众多历史人物的后人,经过访谈来完成《史记》的。

  3 古籍互勘 据卢南乔先生统计,史记中涉及的他人著述81种,金德建先生认为有89种,张大可先生考证有104种,甚至被班固讥讽有的地方互相矛盾,可见史记的考证借鉴还是很全面的。

  同时,司马迁还把传统的六经都作为史料,与其他古籍互相印证。

  这说法有问题,司马迁写的《史记》怎么就叫不假思索的抄书。“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那是能抄出来的吗?

  首先,司马迁的父亲在汉朝担任太史令一职,所以,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还游历了很多历史故地,这对《史记》的成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司马迁的父亲去世后,他直接继承父亲的官职和遗愿,也就是说,《史记》的一部分是受司马迁父亲的影响成书的,这也是一个史官光荣的使命。

  最后,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从痛苦之中走出来,历尽千辛万苦写成《史记》,这其中不但有着作为史书的严谨性,还有司马迁本人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个人色彩,这才有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作为中国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光一个《表》,我就反问你认为他是从哪里抄过来的?这个问题缺乏起码的常识与对司马迁的尊重,感觉有点信口开河。

  司马迁写史记每下笔一个字都是非常慎重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司马迁写《史记》,除了不假思索地抄书以外,还进行过哪些考证?司马迁写史记参考了什么资料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