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许攸投靠曹操,袁绍十余万大军瞬间溃败,为什么?

  官渡大战,袁绍兵马比曹操多得多,许攸投曹操后,张郃、高览降曹,袁军各营相互惊扰,出现溃败。十余万大军,袁绍仅带了八百人渡河逃回河北,曹操光俘虏就获得八万。为什么许攸降曹的影响那么大?

  许攸其实是个狠角色,能文能武,极有远见。诸葛亮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就是说,汉灵帝时期,东汉政府早就病入膏肓了。汉灵帝原本是个地方公侯,比较穷,即位后,卖官鬻爵、大肆敛财。还让太监执掌朝政,弄得天下民不聊生,民乱四起。许攸以天下为己任,与王芬一起,密谋刺杀汉灵帝,还邀请曹操参加。曹操没有参加,事情也没成功,王芬被杀,许攸亡命天涯。

  许攸是袁绍最早、最重要的谋士。袁绍与董卓闹翻,只身逃奔渤海,随从的几个人里,就有许攸。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期,许攸建议袁绍,利用自己的家族名望,跟诸侯搞好关系,积累政治资源。袁绍依计而行,果然被诸侯推举为盟主。讨董失败后,汉献帝自长安东归,许攸曾建议袁绍迎请天子,被袁绍拒绝,史载“许攸怒”,其实不给袁绍面子。以当时的实力,曹操肯定抢不过袁绍。

  到了官渡大战时期,许攸与袁绍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当然,许攸也有问题,他贪财、说话太直,不给袁绍面子。袁绍觉得自己谋臣猛将如云,战胜曹操是必然的,也就听不进许攸的话。战争期间,许攸家人犯了法,袁绍派人抓了起来,许攸害怕牵连到自己,就投奔了曹操。袁绍随后杀害了许攸全家。

  许攸在曹操处,还是那个狂妄的脾气,认为自己功劳大,经常对着曹操阿瞒阿瞒地叫,曹操听了也很不爽。有一次激怒了粗人许褚,身首异处。其实曹操完全可以提前安排,看他在身边不顺,给他安排个地方官弄走就是了,何必惹大家不愉快?

  许攸死得非常可惜,他本来对袁绍非常忠诚,却被袁绍杀了全家,为曹操立下奇功却被曹操所杀。这样一位奇人,《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没有给他立传,但是读曹操、袁绍的故事,总又觉得许攸无处不在。

  许悠字子远汉末奇士长于谋略和曹操是从小的朋友,袁绍逃回渤海后,许悠追隨他屡献良策,很快袁绍打败公孙赞拒有冀州之地。公元200年袁绍发兵十万兵进官渡攻打曹操。两国交兵各为其主,许悠献计,曹操兵少,如今兵进官渡,许昌守卫空虚,如果发一奇兵袭之,可挟天子而号召天下,那时曹操既使不败也无能为力了。袁绍刚愎自用,自恃兵多将广没有采纳许悠的计策。正敢上许悠家属犯罪,被袁绍手下给收了。许悠大怒之下投奔曹操而来。曹操听报高兴得光着脚丫子出来迎接,大笑曰:\子远来了,大事可成矣。”悠落座后问,军粮可用多久?曹操笑着说:可坚持一年。许悠说,难道你不想打败袁绍吗?曹操说开个玩笑,军粮还能坚持一个月。许悠说,你孤军深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孤军深入己到生死存亡的时候了。袁绍兵多将广,内部不合,粮草存在乌巢,守将好酒,防备松弛,如果选一支精兵,直导乌巢烧毁粮草,则三曰之內袁军可迫矣!曹操采纳许悠意见,精选五千精兵,亲自率领化装成袁军赶到乌巢把袁绍的粮草烧个精光。袁绍闻报大惊,兵分两路,张郃,高揽偷袭曹营,一路救乌巢。曹操回军把援军灭了,前后挟击,张郃高揽投降了曹操,袁绍十万大军没了粮草军心大乱,曹操乘击进攻捉了八万袁军,最后袁绍只带八百人逃过河北,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和曹操叫板的资本了。人材很重要,得一人可成事业,亡一谋士而亡天下。
 

  大军未乱主子先慌。

 

  许攸背主投靠曹操,乌巢守将淳于琼,嗜酒如命,结果导致乌巢被曹操所袭击。

  粮草尽焚。

  听信郭图小人谗言,导致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至此河北四庭柱二降二死。

  袁绍慌了。

  身为四州之主掌舵人,慌了。

  可是,我们回头想想,袁绍不过是损失了一些兵卒粮草而已。

  不过是官渡之战败了而已。

 

  根基未动啊。

  甚至说,袁绍此时还有几十万大军啊。

  粮草被烧,要么釜底抽薪,要么就安然退兵,或者诈败引诱曹操乘胜追击。

  这是死局?

 

  远远不是。

  事实也证明如此,官渡之战败亡之后,曹操动他了?根本不敢动。

  但是袁绍,从此一蹶不振了,打怕了。

  直到死以后,袁绍几位公子拥兵自重,兄弟阋墙,兵戎相见。

  至此,曹操坐收渔翁之利方才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曹操比袁绍要输的更彻底吧

  但是呢?也没事,根基未动而已。

 

  袁绍最大的败笔,不是河北四庭柱塌了,不是官渡之战输了,甚至说不是他性格缺陷,优柔寡断。

  而是坐看三子拥兵自重,争夺世子之位,处于激烈内耗之中,白白让曹操捡了大便宜。

  如果袁绍不任人唯亲,不让其子一人一个州,而是任人唯贤,世子之位按嫡长子继承的话。

  四州之地,天下富饶的四州之地,又怎能输不起一个官渡之战?


 

  明明是双王四个二的局,生生让他一步一个错,到最后,在这东汉末年乱世争雄之中,早早的被淘汰。

  曹操已经断粮,许攸来投,赤脚相迎,

得知乌巢守将淳于琼好酒,才率精锐偷袭乌巢。

曹操的想法是把袁绍粮草烧尽后,袁绍和自己都无粮草,逼着袁绍撤军,毕竟曹弱袁强,袁绍撤军,理论上来说,曹操算是赢了。

  
袁绍撤军后,整顿兵马粮草后,短时间内重新开战,还是占很大优势的,袁绍的后方还有粮草能源源不断的供给,但曹操后方显然是无粮了,荀彧的来信中早已说明。

乌巢被烧尽,袁绍如能当机立断,率大军直扑曹操大营,战事逆转,敌我双方在前线都无粮,打平,和谈,撤军,日后再战呗。只可惜,袁绍左右不定,贻误战机,救援乌巢的将士火线投曹……
演义的不必当真。

  我们都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而且都是发起方失败,防守方战胜的,我们也都知道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那为什么曹操能打嬴这场战役呢?到底什么是关键呢?

  我们知道,战争不光是将领之间的战争,还是谋士之间的战争,还是士兵之间的战争,尤其是钱粮之间的战争,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都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在部队的人数上来比,确实是袁绍胜出一筹,按史书记载,袁绍率领有十几万部队征讨曹操,而曹操只有一万多部队,但是个人也觉得曹操的部队不应该这么少人,但是曹操处于劣势,那确实是这样的,所以曹操的很多手下建议投降。

  甚至还有一些人与袁绍方面有来往,曹操管辖的很多郡县也都投靠了袁绍,官渡之战刚打之前,就对曹操十分的不利。而官渡之战持续到一定时间,曹操虽然在战场上有小利,但是他面临着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粮草短缺。

  而这个问题对于袁绍来说,不成问题,袁军不光有部队数量的优势,还有粮草上面的优势,其实就从地盘上来说,袁绍有四州,曹操也差不多有四州,但是曹操是经过和刘备,袁术,吕布之间的争夺,才拿下的地盘。

  而袁绍就相对轻松,只是消灭了公孙瓒,再加上中原地带受到黄巾起义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袁绍方面就是人多,粮多。曹操打着打着,就有点吃不消了,就给荀彧写信说想撤军回许昌,荀彧跟他说,一旦撤回去,那就大势已去了。

  这时候,关键人物就上场了,那就是许攸,许攸本来建议袁绍直接偷袭许都,袁绍没同意,再加上许攸在邺城的亲人犯了罪,被审配给收押了,许攸一气之下,就来投奔曹操了。

  许攸的作用很大,因为他告诉了曹操袁军的粮草在乌巢,而且乌巢的守备情况,曹操就亲率五千大军直捣乌巢,最后乌巢的粮草被烧,而袁军人数众多,粮草一失,立马就缺粮崩溃了,所以转眼间曹操就赢得了胜利。

  这个情况从头来说是这样的。

  建安五年,就是公元二00年,袁绍打算找机会进攻曹操,于是广发讨伐曹操的檄文,说他“败乱法纪”,是“赘阉遗丑”就是宦官后代,然后正式向曹操挑战。

  袁绍其人

  结果,白马一战,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的方法迎战,袁绍的大将颜良被当时留在曹操营中打算报恩之后去找刘备备备哥的关羽给杀了。接着延津一战又损失了大将文丑。究其原因都是袁绍太过骄傲,刚愎自用,不愿意听取谋士的意见。

  这种性格也延续到了许攸同志献计献策的时候。

  在官渡,曹袁对峙之际,曹操被围攻,兵又少来,粮食也不够,士卒又极其疲乏,其实已经很难守得下去了。曹操自己也想退走,这时候是荀彧建议他坚持下去,说:“哥,虽然客观条件确实不利,但是还可以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往往能改变形势。”就像歌里唱的,一试再试,试不成……再试一下。确实,粮食不够可以筹措嘛。

  于是曹操命令部队坚守官渡,积极解决粮食补给问题,密切关注敌人的动静,以待时机。

  曹操的第一招是截烧袁绍的粮食。他派人把袁绍将领韩猛督运的数千辆粮车截获烧掉了。袁绍只好把一万多辆车的粮食集中放在故氏和乌巢两地,还派了淳于琼率军守护。这时候谋士沮授建议多派一队人马保护粮食,袁绍又断然拒绝。

  许攸其人

  接着,我们的主人公许攸献策说:“曹操兵少,集中力量与我军相持,许都必定空虚。如果我们派一只轻骑,日夜兼程,袭击许都,可以一举拔取;然后把献帝控制在手里,名正言顺的讨伐从啊从啊,曹操必定被擒。退一步讲,如果许都拿不下,也会造成曹操首位不能相顾,来回奔命的局面,照样可以打败他。”

  这话说得非常明白有道理,袁绍怎么反应呢,他非常傲慢地拒绝了,说:“不必,我一定要在这里擒住曹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袁绍不是不知道许攸说的有道理,而是觉得有道理又怎样呢,我就是不听,我偏要在这里抓住他,而且,你就等着瞧好了,我肯定能行,我是谁啊?我可比你牛逼得多了。

  当然许攸很不高兴。他是谁啊,他可是袁绍最早、最重要的谋士,可是追随着袁绍一路出生入死,帮扶着这个傻逼壮大起来的,结果袁大傻子在几个关键时候就犯傻,就偏不听你的,错失了迎请天子的机会,也就挟天子令诸侯的大好机会。过后再反悔就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候有消息称许攸在邺城的家族犯了法,被留守在邺城的审配抓起来关在大狱中。许攸大怒,星夜离开袁营,投降了曹操。

  以我的浅见,曹操在袁营中肯定有探子,第一时间知道袁绍和许攸的间隙,懂得识人用人的曹操于是设计一度挑拨,于是才有了许攸的投奔。据说曹操听说许攸前来投奔,马上起身,高兴得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好,赶出营帐外去迎接,拍着手说:“子远这一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呢,袁绍那里对这个最重要的谋士的意见几乎是不屑一听,完全不把人家当一回事。连下边的人对他这样的人才也是不放在眼里,就算其族人犯事,他这个大代表在主子身边杵着,不可能逃避责任,对他许攸有敬意的做法不应该是先向他通报这个事情,然后才采取抓捕吗?

  有人说,许攸是害怕被族人连累,被袁绍杀头。许攸是个聪明人,能文能武,极有远见,他在袁绍身边是了解其为人的,更何况前面错失机会,现在师出无名,而且主帅骄傲轻敌还刚愎自用,嫉贤妒才,因此做谋士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许攸的谋士身份在曹操这里显然要有用得多,而且也确实能得到重视。于是许攸就介绍了袁军的情况,还提出了攻破秘籍,说“袁绍辎重粮草有一万多车在故氏、乌巢,屯军防备不严,如果以精兵袭击,出其不意,烧掉他的粮食,不出三天,袁绍必定失败。”那个年代以十余万的兵力出征,后勤服务跟不上就是大问题。

  孙子兵法说:“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喜出望外之余,用他的绝好军事指挥能力,突袭乌巢屯粮处,点燃大火。而守军淳于琼反应不过来,自然打不过。袁绍得知这一消息,居然置至关重要的粮草不顾,不派重兵增援淳于琼,还以为这是攻下官渡,歼灭曹操的好机会,又不听意见,命令高览、张郃领兵去攻打曹军大营,只用了少数军队去球淳于琼和粮草。

  曹操见此机会,并不马上回救大营,他奋力击溃乌巢袁军,斩了淳于琼,把袁绍的粮食都烧光了。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一见,连口吃的都没了,哪里还有力气打战,军心动摇,

  加上大小人郭图故意说张郃失败的事情,幸灾乐祸之余,惹得张郃又生气又害怕,这个黑锅一背上,也只有死了。于是也叛逃了。

  这下就彻底扰乱了军心,士兵们都无心恋战,后来曹军发动全面进攻即可奔溃。袁绍带着儿子只带了八百名骑兵度过黄河北逃了。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央权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各地豪强四起,军阀经常混战,曹操和袁绍这两家势力发展起来之后,他们的利益之争也越来越明显。官渡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袁绍那边的兵力有十余万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我曹操那边就只有几万的人马。

 

  刚开始查找那边的很多人员也认为袁绍兵力那么多我们是打不过的。我看还是算了吧!很多人也都开始气馁。

  不过在曹操看来,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他对袁绍这个人比较的了解,他知道袁绍每次都是号称“四世三公”,而且也是经常好高骛远,对待事情也是比较优柔寡断,刚复自用的。

  现在他那边的兵力占尽了绝对的优势,他肯定会产生骄傲的心理。所以曹操觉得只要抓住这样,并且积极的应对战争形式的突变就可以了,这是曹操的智囊团也是纷纷提出自己的应对计划。

 

  果然,袁绍在两军对峙当中,把自己的谋士田总给软禁了,并且另一个谋士许攸的家人因为犯罪被袁绍的手下搜捕了。那时候是有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恼火,一气之下就跑到了曹操那边的阵营。

  当时曹操还在被窝里睡觉,但一听到这个许攸来的消息之后,兴奋得忘了穿鞋就直接跑了出来迎接许攸。

 

  因为曹操知道许攸是袁绍那边的智囊团人员之一,他肯定知道袁绍的军事部署和人员配备。

  后来许攸也说出了袁绍那边的情况,并且建议偷袭乌巢,切断粮草,那边的军队自然会崩溃,这时我们可以趁机掩杀,敌军肯定会大败。

  本文纯属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朋友们,多多指点。

  官渡之战相持期间,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某日,袁绍正与谋士兼老友许攸站在营内高橹上,望着面前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博浪沙沙丘,诗兴大发:“大风起兮云飞扬,安能速破曹贼兮霸四方!”

  图:自恋狂袁绍,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己

  许攸于是提出合理化建议:“主公不必与曹操相攻。操兵少而全師拒我,许下必空虚;可分遣轻军,或取道青州、或取道兖州、或取道洛阳、或取道鲁阳,皆可从后拊许昌之背,则天子可迎,而操则为擒也。如其未溃,也可令其首尾奔命,破之必也!”

  其实袁绍早想过许攸的策略了,而且也实施过,那就是韩荀的部队,只是派的兵力不够,行军速度又拖拖拉拉,结果被曹仁干掉了,事已至此,袁绍也没兴趣再玩儿分兵迂回了!不管怎么说,他有足足十万大军,天下必将运诸手上,不玩儿那么多花样,就在这儿用优势兵力搞定曹操,以三尺绳擒之缚之羞辱之,才够劲儿嘛!我袁绍打小就压曹操一头,这辈子都得压着他,压到爽为止!所以看也不看许攸一眼,傲然道:“吾必当先围取操,心方快之!”

  听到这话,许攸怒了,这袁绍怎么老一根筋呢?此竖子不足与谋也!

  就这样又拖了十余日,到了十月份,袁绍就是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了,留守邺城的审配刮地三尺,总算给他又凑了万余车粮草运到袁营后方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故市(即酸枣县东南之乌巢泽,其泽北有故市亭)一带。因为粮车曾被曹军徐晃部烧过,袁绍也谨慎了,派出淳于琼、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五员大将率兵万余人负责把守,这总万全了吧,但已被打入冷宫的谋士沮授竟然还好意思跑出来提建议:“可再遣蒋奇别为支军,与淳于琼相表里,巡于粮仓外围,以防曹操袭抄。”袁绍再次不从:曹操满打满算才三万人,要派多少人才能偷袭得了我万人守粮队,笨!

  其实在这一刻,袁绍仍然胜率更高,曹操则只是稍挽颓势而已,直到数日后的一个夜晚,万籁寂静,星光满天,曹操正在营中休息,忽然得报说老友许攸竟背袁来投,激动的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冲了出去,迎面一副热烈而狡黠的笑容:“子远(许攸字),卿来,吾事济矣!”

  原来,许攸在这边随军征战,冀州大本营里,那素来与他过不去的审配,竟然对他的家人下手了。此时的许攸阖家老小,已惧因贪污犯法被关押在了邺城大牢中。

  得到消息,许攸不由大受震动:想当年他与张邈同为袁绍政治集团早期骨干“奔走之友”五人团中一员,如今却屡遭打压,实在令人心寒!又想起袁绍屡屡不从良谋,刚愎自用,浪费人才,再跟着他混,迟早必为亡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跑去投靠曹操吧。

  听完许攸一番抱怨,曹操便入正题,问:“愿卿教我以破绍之计。”

  许攸不答反问:“公今军粮尚有多少?”

  曹操心想人刚来咱可不能丢面子,于是一脸自信:“少,太少了,才只够支撑一年而已。”

  许攸板着脸:“忽悠。”

  曹操只得羞涩一笑:“不过……用着用着,就只剩半年了。”

  许攸继续板着脸:“接着忽悠。”

  曹操终于收住笑容,满脸诚恳,做推心置腹状:“不愧为先生,其实只剩三月。”

  许攸板着的脸一下子又黑了,愤怒跳起,当头棒喝:“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可知曹营之中,亦有与袁绍通谋者。”

  曹操发现自己果然被戳穿,不由噗嗤一笑——刚才只当放屁,现在说实话好了:“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

  好在许攸早知老友的臭脾气,也懒得和他耍贫斗嘴,于是将重要情报和盘托出:“公孤军独守,粮草将尽,事急矣!公宜速战。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且将骄卒惰,今以轻兵袭之,乘间烧其粮草辎重,釜底抽薪,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虽然曹军诸将都认为许攸此来很值得怀疑,并不值得为其冒险。但曹操还是力排众议,做出了自己的决断,下令:让擅守的厉锋将军曹洪与军师荀攸留守营寨,自己则亲率精锐步骑五千,皆用袁军旗帜,人衔枚,马勒口,无声又无息,出没在通往乌巢的小道里,转眼,吞没在寂寞夜色里。

  有时候,我们做出的最艰难最冒险的决定,最终成为我们做过的最漂亮的事。

  乌巢在袁营后方四十里,离曹营就更远了,再加上还得绕道,这一路恐怕有近百里,但曹操要大家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最多今晚跑场马拉松,辛苦却能换场胜利。士兵们无力抗拒,只得每人抱一束放火的柴草,朝乌巢奔去。路上碰到袁军防区内游骑的盘问,曹操就派人回答:“袁公恐曹操钞掠后军,调兵加强防备。”再加上许攸通晓对方详情以及暗号口令,毫无破绽,所以都顺利通过,就这样,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到黎明时分,曹军就这样突然出现在了,天空飞满乌鸦的乌巢。

  还是那句话,在战争中,一个士兵所知的情况,很难超出本伍以外。一位军官所述的材料,也至多只能反映其所属部队的阵地及动向。但是一个统帅部的参谋,却能将敌军最重要的决策讯息传递出来。许攸来投,曹操开心的连鞋都不要了,原因就在于此。

  听闻乌巢被袭,袁绍却很淡定,不慌不忙对儿子袁谭说道:“即便曹贼袭破乌巢,吾拔其营,彼当无所归矣!”遂命宁国中郎将高览、张郃趁虚去攻打曹操本营。张郃却道:“曹操兵精,往必破淳于琼等。琼等破,则主公大事去矣,不如先救乌巢。”郭图倒是坚定站在袁绍这边,说:“郃计非也。当纵兵先击其本营,其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只得再劝:“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被擒,吾等必尽为虏。”

  看着手下吵成一片,袁绍也陷入了长考之中:战机终于来临,决断的时候到了,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关键是:曹操是在本营还是去偷袭乌巢了?所谓擒贼先擒王,曹操在哪儿就重点打哪儿!

  袁绍以己度人,觉得曹操必在本营。主帅岂有行一将之事?

  凡重要战役,曹操必亲临前线,看来袁绍还是不了解他这个老友啊!

  再说了,淳于琼已有足足一万人,而曹操派的偷袭部队据报则不会超过五千人,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曹军偷袭部队只有我军一半,绝无可能攻下乌巢营地!

  把兵法读成了数学题,袁绍这便是纸上谈兵的典范。

  结果,长考之后,袁绍在两边意见里取了一个平衡,下令:以张郃、高览率重兵往攻曹操本营,而命郭图率领轻骑前往救淳于琼等人。

  结果,在曹军争分夺秒的全力冲杀下,乌巢竟在袁绍援兵到达前十分钟被攻破了,大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四人在乱军中被杀,主将淳于琼则与一千多兵士被俘。曹操下令,一干俘虏,皆割其鼻而辱之。

  与此同时,郭图也领兵赶到了乌巢,却发现城头变了大王旗,晚了,没辙,撤吧!曹操说不行啊,人好不容易来一趟,不能空手回去,还是给袁绍这位手下大红人留个纪念,来点震撼教育吧!于是将所俘获牛马的唇舌割下,连同袁兵俘虏的鼻子,一同送给郭图欣赏,喜欢就带回家收藏,不喜欢就拿辣椒炒一下去下酒也不错。

  郭图看了这几麻袋血肉淋漓的鼻子嘴巴舌头,恶心的胃都快吐出来了。就在这时,营门大开,曹操开始释放那一千多乌巢俘虏,袁军援兵看着这群被烧成非洲黑人且满脸鲜血的无鼻友军,更是吓得刀都拿不稳,赶紧掉头,风一般逃回袁绍本营!

  这些没鼻子的士兵,便是乌巢被烧光的最好传信使,曹操聪明!于是这消息很快传遍了袁绍大营,袁军十万大军全被吓破了胆。

  另外一边,张郃高览久攻曹营不破,得知袁绍大势已去,干脆也临阵倒戈,投降了曹军。

  张郃高览的投降,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袁军终于全面崩溃,不约而同,四散而逃,袁绍果断放弃了抵抗,连盔甲都不及穿戴,第一时间就和儿子袁谭穿着睡衣,骑着宝马,率八百亲卫铁骑渡河而逃,跑的比兔子而快。

  还是那句话——“干大事而惜身”,这种垃圾主帅从来冲锋在后,撤退跑最快。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袁军想抵抗,发现主帅这样,也都心灰意冷,除了投降或溃败,还有什么选择呢?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后勤保障)在古代军事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军事的根本所在。士兵需要吃饭穿衣,战马需要草料饮水,一旦离开粮草,军事行为将寸步难行。历史上不乏粮草损失或者缺乏导致战役失败的案例,夜袭乌巢之战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当时官渡之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袁军虽然初战失利,但是兵力上仍然占优势。而曹操经过数月的对峙,粮草匮乏,士兵疲敝,后方隐患重重,几欲退兵,幸有荀彧开导,才勉强坚持下去。无计可施的曹操只得加强粮草补给,加强军事防御,借此寻找战机。

  正当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袁绍内部越发不和。先是许攸献计袁绍奇袭许昌,未被采纳。接着许攸家人贪财被抓,求情也无用。一气之下,许攸就带着惊天内幕投奔曹操了。

没错,这个惊天内幕就是袁绍粮草大本营乌巢的情况,曹操借助许攸提供的乌巢信息,发动了改变战争走向的夜袭乌巢之战。曹操留荀攸、曹洪守备大本营。自带五千精锐,使用袁绍旗号,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乌巢以后,曹操立即放火烧粮,并急攻乌巢大营,大破袁军,杀死守将淳于琼,张郃、高览等大将纷纷投降,乌巢军心大乱,瞬间溃败。

经过夜袭乌巢之战,袁绍溃败一发不可收拾,曹操则借此机会,扩大战果,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其实,夜袭乌巢以后,袁绍的士兵数量仍然占优,足可与曹操再次大战。但是失去粮草的袁绍失去了根本,导致军心涣散,这也正是夜袭乌巢的真正作用所在,也是许攸谋略的真正意图所在。

  【大家好,我是史徒行者,专注文史知识,尊重历史本身,欢迎大家关注我,点赞,发表评论,谢谢支持】

  许攸,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背弃庸主,投奔了自己儿时的伙伴曹操,在古代叫做投诚。其实在近代还有个词儿特别适合许攸,那就是“情报贩子”。

  细看官渡大战,曹操之所以能大胜袁绍,许攸这个情报贩子功不可没。

  

 

  官渡大战,曹操和袁绍的军事实力其实完全不对等的,袁绍收拾了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当时之前拥兵十万,而曹操呢,满打满算不过四五万。

  而且袁绍坐拥四州,粮草充足,两军对垒,曹操粮草不足,这时,许攸建议袁绍分派一支奇兵偷袭许昌,让曹操收尾不接,袁绍不听,还怀疑许攸。

 

  于是许攸投降曹操,把袁绍屯粮乌巢的情报给了曹操,曹操仅派了几千骑兵就彻底断了袁绍的命脉。

  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了粮草,袁绍的大军只有死路一条,最后在曹操的攻击下只剩下几百人回河北。

  

 

  所以,许攸的情报是这场战争的关键,称许攸为情报分子也不过分。

  许攸本来是袁绍手下的一名很重要的大将,最重要的谋士。后来因为袁绍不听他的计谋趁曹操粮草不足去偷袭他,但袁绍不听,反而要杀他,不许在来见袁绍。而他本是曹操的朋友,手下劝他去投靠曹操。于是来到了曹操这里。让他趁他们喝醉时候让精兵诈称袁将蒋奇到乌巢,乘机烧掉他们的粮草。袁军便败。在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往乌巢截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许攸投靠曹操,袁绍十余万大军瞬间溃败,为什么?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