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光绪皇帝真正继承的是哪个皇帝的皇位?

  光绪皇帝继承的是伯父咸丰皇帝的皇位。

  光绪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位以兄终弟及方式即位的皇帝。

  之所以会这样,还是慈禧的权力欲望作祟。

  1875年1月12日,咸丰皇帝与慈禧的独子,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死去。

  宫廷之中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死去的同治皇帝没有儿子继承皇位,延续二百多年的大清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慈禧太后紧急封锁消息,召来亲近大臣商议。为了稳定局势,必须尽快选出一位新皇帝。

  按照大清之前不成文的规定,“父死子继”是皇位传承的第一标准。如果死去的皇帝没有儿子,也可以从宗室的子侄辈中选一人过继给先帝,以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当时,已经有大臣提出让道光皇帝的曾孙爱新觉罗·溥伦(同治的侄子)即位皇帝,被慈禧以年纪太小(一岁)的理由拒绝。

  如果说这个理由还算说的过去,那之后的操作就能充分看出慈禧的私心了。

  慈禧提出,必须从近支皇族里选择继承人。

  因为同治的父亲咸丰也只有一个儿子,所以最近的皇族是道光皇帝(同治的爷爷)的后人。

  排除了溥伦,道光一脉的后人中,最小辈分的人都是同治的同辈,也就是说只能找堂兄弟即位了。

  再排除道光皇帝过继出去的子孙,剩下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有三位:恭亲王奕䜣的两个儿子载澄(17岁)和载滢(14岁),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4岁)。

  最终,慈禧选择了4岁的载湉继承大统。

  刚拒绝了年幼的溥伦,却选择了只大三岁,同样年幼的载湉。为什么?

  因为选择同治的侄子即位,慈禧就是太皇太后,再也无法以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这是她无法容忍的。

  那为什么不选择辈分合适,年长一些的载澄或载滢呢?

  第一,皇帝年长不好控制;

  第二,年长的皇帝即将亲政,垂帘听政的时间大大缩短;(如载澄已经17岁了,同治就是17岁时亲政的)

  第三,载澄、载滢的父亲恭亲王奕䜣,为人精明强干,在宗室与朝臣中的威望极高。其子成为皇帝,父子一体对慈禧的威胁太大。

  而不选载澄、载滢的三点理由反过来,就成了选择载湉的理由:

  年纪小好控制,可以长时间垂帘听政,其父奕譞为人忠厚顺从、低调谨慎,对慈禧没有威胁。

  奕譞自号九思堂主人(三思不够要九思)、潜退主人……品一品这性格!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也就是说,在这三个候选人里,载湉与慈禧的血缘关系最近。

  但是,选择载湉,仍然有一个问题要处理,那就是他与同治皇帝的关系怎么定位。

  慈禧与众臣议定,载湉承祧咸丰皇帝(过继给咸丰当儿子)。待载湉生下子嗣后,由载湉的子嗣兼祧二帝(同时给同治和光绪当儿子)。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后来的光绪皇帝也没有子嗣,兼祧二帝的设想并没有实现。

  在人生最后的弥留之际,光绪得知自己的侄子,3岁的溥仪即将成为继任的皇帝。

  他沉默了很久,不知是想起了什么?

  是想起了儿时被选为皇帝时的懵懂?

  是想起了甲午战败时的耻辱?

  是想起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的惊心动魄?

  是想起了庚子年京城被破,一路向西逃窜时的狼狈不堪?

  还是想起了被困瀛台十年的孤寂与无奈?

  最后,他只轻轻问了一句:“选个年岁大点的不好吗?”随即,他叹气说道:“是啊,太后的旨意,谁又能违抗呢?”

  说完,光绪很快死去了,他走完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也许,他的悲剧在4岁被选为皇帝时,就已经注定了。

  光绪死后第二天,慈禧也死去了。

  三年后,大清亡。

  光绪皇帝真正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

  但按清朝皇位的排序是同治皇帝驾崩后继位的是光绪皇帝。

  同治与光绪的继位,不得不提一个人,慈禧,咸丰死后,让同治与光绪相继登基起决定作用就是慈禧,同治是慈禧的儿子,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慈禧的外甥,光绪的父亲奕譞是咸丰的异母弟弟,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胞妹婉贞。等于慈禧婉贞姊妹俩嫁了咸丰奕譞哥俩。

  咸丰死后,6岁的同治继位,道光皇帝的六子奕訢,在慈禧的指挥下,发动辛酉政变,拿下肃顺顾命八大臣,实行两宫垂帘听政。从同治1861年登基一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慈禧掌握实权长达48年。

  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都活在慈禧的阴影下,虽贵为天子,都没有实权,同治与光绪大婚都由慈禧摆布,同治大婚她安排好控制的富察氏,但同治选了阿鲁特氏,因为没听慈禧的话,深受其迫害,光绪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安排了她的侄女隆裕皇后嫁给光绪,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利用于她掌控权力,光绪喜欢的珍妃,是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之际被慈禧下令给扔井里淹死。

  按顺序来说是同治皇帝的位,同治染病去世,没有子嗣,所以就选了堂弟。

  按顺序继承的是同治的皇位,其实是继位咸丰。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兄弟,哥死了弟弟上,就这么回事。

  光绪继承的是咸丰皇位。

  清代明面是禁止兄终弟及的。所以当时就有大臣建议为同治立嗣并提出溥侃、溥伦两人选。惇亲王奕誴(道光5子,已过继出去但出面说话最理想)表示,疏离不可。慈禧马上追话说,溥字辈无可立者。

  意见确实很有道理,溥侃、溥伦是载治的儿子,出于乾隆11子永瑆,不是嘉庆这条皇室正脉,距离道光咸丰实在是太远了。

  慈禧想继续立载字辈的原因无非是:

  立溥字辈,则慈禧要成为太皇太后,不可避免要立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为太后并以垂帘听政方式掌握政权。慈禧可是非常痛恨儿媳妇阿鲁特氏的。

  重要的是,理论上掌握最高权力的慈安被慈禧说动,我们姐妹现在不能去享福,否则怎么对得起先帝咸丰呢?

  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

  这时候,大臣又建议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澂做继承人,可慈禧认为,恭亲王已是大权在握,儿子当皇帝了还有我什么事?

  重要的是,面对这个提议,恭亲王被迫出面推辞,否则就是觊觎皇位。

  铁帽子醇亲王奕譞:

  慈安最终选醇亲王奕譞(道光7子)儿子载湉为新君。

  其实也没其他选择,道光前3子早死,老四咸丰绝嗣,老五出继,老六恭亲王避嫌,老七醇亲王自然就是优先,何况七福晋还是慈禧的亲妹妹。

  慈安:

  因此,光绪过继给咸丰做嗣子。

  光绪皇帝真正继承的同治皇帝的帝位。

  同治死于狗年猪年相交之际。兴许正应了刘伯温那句‘犬吠猪啼泪两行′的预言。

  同冶帝在慈禧的控制下,英华早逝,连个传宗接代的儿子都没留下,为了继续垂帘听政,慈禧颇费了一番苦心,最后选中年仅四岁的载恬为继承人,他是道光帝的孙子,同治的堂弟,慈禧的外甥。因为光绪实在太年轻,登基的时候,光绪还得由慈禧抱着上殿,至于國家大事,当然只能靠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而最后实权则往往操纵在慈禧一人之手。这就是刘伯温所谓的“女抱幼儿作主张'。光绪在位三十四年,慈禧太后也就垂帘听政了三十四年,和他的前任同治帝一样,光绪也是个儿皇帝。凡事只得听慈禧的训示,无可奈何。

  1888年光绪结婚,次年宣布由光绪帝亲政,但实际上实权扔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当时正是二十出头的青年,又受他的老师翁同龢(he)的黨陶,已有政治抱负,当然不肯永受太后制肘。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本想通过战争,在全国提高自己威望,从而达到线翁同龢等人形成“帝党″,极力主战。但由于慈禧、李鸿章等′后党’主张和派的干扰,特别是慈禧为在1895年自己六十大寿作寿,竞挪用海军经费修顾和园,中日战争最后以中方失败告终,1895年3月23日(公历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曰本订立《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这些地方通商囗岸设厂等,《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帝痛心疾首地表亦:′我君臣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这是慈禧历史的罪过,不懂朝政而乱指挥。这段的叙说是光绪皇帝真正继承的同治帝的前前后后经过。

  同治帝十九岁驾崩,光绪帝继位。

  光绪皇帝是在同治皇帝驾崩后,登上皇位的。按照封建社会法统,皇位继承顺序采取“父死子继”制度。在无子嗣情况下采用“兄终弟及”制。同治帝死时既无子嗣,又无亲兄弟在世,只能在皇族中确定皇位继承人。

  光绪皇帝的父亲奕譞是同治皇帝父亲咸丰的亲兄弟,母亲是同治生母慈禧的亲妹妹。所以,光绪是同治的堂弟兼表弟,按封建法统,光绪不能直接继承同治的皇位。事实上,光绪继承皇位前,先过继给咸丰做了儿子,然后以咸丰儿子身份继承了皇位。因此,从理论上说,光绪真正继承的是咸丰的皇位。

  同治,爱新觉罗载淳,他应该是清朝第一昏君,清朝皇帝以勤政著名,唯独同治十足的昏君,勤政一年就暴病而终,年仅十九,死后无嗣。慈禧为继续垂帘,选了同治帝堂弟淳亲王奕匡之子年仅四岁的载恬为皇帝,就是光绪帝。

  
 

  这个不晓得啊。

  同治皇帝(载淳)死时才19岁,没有儿子。慈禧选了她妹妹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继承帝位,嗣承咸丰。

  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同治(载淳),同治无子,应该过继一个侄子嗣承同治。不过这样一来,慈禧就当不成太后了,必须升为皇太后。皇太后不能临朝听政,这是慈禧万万不能忍受的。

  另外,载湉是慈禧亲妹妹的孩子,血缘和慈禧最近,慈禧放心,也便于控制。

  第三是载湉继位时实际年龄不到4岁,慈禧可以安安稳稳地垂帘听政,慢慢来安排朝局。如果找个年龄大的,慈禧怕不好控制,并且很快就要亲政,亲政后慈禧也就没理由再临朝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光绪皇帝真正继承的是哪个皇帝的皇位?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