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上古时期的故事是怎么流传至今的?

  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历史上曾真实发生的事件在民间口口相传,留下了基本的人物和文本。由于口传的不确定性,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故事的讹变。在流传中,事件会发生主观、客观的变化,比如讲述者随口的夸张被下一位讲述者继承,到了后世,事件本身的面貌与最初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改变。

  
 

  第二,文本流传。当文字被创造发明,有了文本记载这一功用后,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会以文字的留存,这也是我们今天能够熟知上古神话重要的原因。这些记载下来文本,一部分采集于民间传说,一部分由执笔者掌握,所以同样存在一个文本演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儒家掌握着社会话语权,本着儒家“不语怪力论神”的态度,一部分神话是被儒家修饰过的,这一特征茅盾先生称其为神话的历史化,这也是我们神话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第三,考古资料。考古资料与文本可以互相印证,比如《山海经》中有商朝先祖王亥居于有易的记载,通过甲骨文我们发现了同样的记载,证明了《山海经》中的一些记载并非虚构之言。又如出土的《楚帛书》对女娲神话有着新的记载,意义重大。

  
 

  第四,直到今天,各种网络小说常采用一些上古神话元素,虽然良莠不齐,但我们要承认确实对上古故事在今天的流传有着作用。

  上古时期,一般指的是夏商周之前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由于那个时候没有直接的文字书面记载,所以发生的事件和人物基本上无从考证,是否真的存在过、发生过没人知道,对于后世来说往往都带有很强烈的神话色彩。但是在我们的映像里的上古时期好像都是英雄辈出、逐鹿中原的场面,丰富多彩的奇珍异兽、宝物法器层出不穷。

  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落差呢?无从考证的上古时期又是怎么被人所熟知的呢?

  1、口口相传

  中国最早又最完备的文字是距今3100-3400年的甲骨文,虽然在后期的考古中发现更早的刻画符号,但这些符刻根本无法用来记载事件。所以在没有成熟的文字的时候,最理想的方法记载方法应该就是口口相传了。由老一辈把重要的事情整理出来,在临死前传给小一辈,等小一辈老了再把事情筛选出来传给更小的。就这样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文字的诞生,才记录成册。但是靠人脑传递不仅数量有限,而且难免会夹杂着传递者的主观渲染和二次加工,可能最早是只是一段木头,一片到后世变成了一片森林。

  2、考古文献

  考古文献指的是古籍、墓葬、壁画、石刻等多种形式的记载。比如:蚩尤带着八十一个人面兽身、铜头铁臂的兄弟大战有应龙、玄女助阵的黄帝的“涿鹿之战”发生在约4600年前。而瓦布遗址出土最早的一批文物(陶片、石器)可以追溯到约4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间大致相仿,让拿着石质农具的人来一场那么带劲的大规模战争,真的不是开玩笑嘛。而且最早记载“涿鹿大战”的《山海经》最早成书于战国中期距今约2300年,中间相差了近2500年,相当与21世纪的人在几乎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意淫春秋时发生的一场小规模的农民械斗。

  3、小说演义

  小说演义的出现基本上把可能还有点眉目的上古时期的事件和人物都毁得差不多了,神话体系的建立,使得人人都是神人,事事都是神迹。比如:在黄帝炎帝蚩尤之前又加了创世神女娲伏羲等,创世神造人,把权利分给三皇。三皇管理天下,创世神管理天上,再给他们加上姓氏、子女、属地、陵墓等,显得有理有据、有板有眼。等到《搜神记》《淮南子》《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强调故事性的志怪书籍出现,在作者的大肆渲染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下一个个在上古鲜活的非凡之人便跃然纸上。
 

  4、网络传播

  和古代人的想象一对比,现代人的脑洞明显要大上不少,都已经跳脱时间、空间甚至是物种。比如:把夏商之前的时期的上古时期称为洪荒,认为蚩尤的铜头铁臂的兄弟是机器人,又是“四大凶兽”“十大邪魔”的排名,甚至还能扯上外星人,这些稀奇古怪的论调在网络地传播下迅速发酵,一个个新奇的见解让你眼花缭乱,更加系统的神话体系和上古体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所有人认可的上古时期。

  其实从“口口相传”开始,上古时期的故事就已经变成了肆意加工的神话传说,使人物更加神秘莫测,使事件更加难以捉摸,也让它们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精彩,这样才会被后世传颂,至于故事的真实性?没人关心,人们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只会丢弃。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码字也不容易

  点个赞鼓励一波再走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上古时期的故事是怎么流传至今的?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