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丝绸之路吗?

  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消除边患、巩固西汉政权是首要目的,丝绸之路是意外收获。

  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地处中原的人们而言一直是十分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对西域的了解仅仅是从东西往来的行商口中得到的一些零散信息。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张骞历尽艰辛、不远千里出使西域,去探索这块陌生而又神秘的地域呢?当然不是张骞突发奇想的个人行为,而是当时西汉所面临的重大紧迫形势——匈奴问题。

  匈奴在秦汉时期始终是对中原地区构成巨大威胁的所在。在秦代,匈奴曾被蒙恬击溃,盘踞漠北十余年不敢南下。但在秦朝之后,匈奴借楚汉相争再度崛起,攻占东胡、楼兰,打败月氏等西域各国,南沿长城与中原相邻,频繁袭扰侵犯汉朝边境,给当地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方地区安宁,甚至一度深入到距离汉长安城仅350公里的地方,成为西汉的重大威胁。

  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消除边患,便提出了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史记•匈奴传下》中记载,匈奴人在打败月氏人后,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了饮器),共伐匈奴的想法。为此,汉武帝招募到了“能使者”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通过和亲、通商等方式联络大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促成了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但是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最原始的目的是政治,那就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张骞经过多年的奋斗,走到大月氏之后,发现对方已无斗志。便返回。

  他在客观上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主要有三大贡献。

  首先是拓展了汉武帝的国际视野。让他知道了大宛马的重要。这是最为重要的军事物资。也明白了西方各国的风土人情。

  其次是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域各种种子都传到了汉朝。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西方的魔术等各种娱乐也传了过来。

  最后就是增强了战争。拓展了国土。有将军李广利。西征。打通了中外交流之路。让汉朝的实际控制疆域拓展了很大的部分。

  综上所述,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

  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不是丝绸之路,而是为汉朝寻找盟友一起殴打匈奴!

  一、出使缘由

  建元二年(前139年),也就是汉武帝上台的第二年,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小孩,听说西方有个少数民族叫做大月氏,本来实力挺强大,因为和匈奴抢地盘被匈奴一顿暴打,老大被砍死,头颅还被匈奴人做成酒壶,剩下的部族一边喊着报仇雪恨一路向西跑了。

  武帝心想,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有这样一个朋友,将来对付匈奴就有帮手了,于是他很傻很天真的决定:派个人一路向西,寻找大月氏。

  大月氏在哪谁都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谁也不知道,向西都是匈奴的地盘,怎么走过去也不知道,但是: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叫做张骞的小角色毛遂自荐,主动请求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为国争光。

  张骞当时的官职叫做“郎”,充其量就是宫里的跑腿的,在此之前没有人关注过他,历史也没有记载他之前做过什么,好像凭空就冒出来了。

  在世人看来,出使西域就是皇帝这个小孩头脑发热,去了就是送死,但张骞认为这是个机会,要想发达就要抓住机会!

  于是:张骞带着一百多人,拿着武帝赐给他的使节,屁颠屁颠的出发了!

  二:出使过程

  出了长安往西走不了多远就是匈奴人的地盘,要想去西域,留下买路钱,张骞没有办法,想蒙混过关偷渡过去。如果成功,张骞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位偷渡客,但人家匈奴海关也不是吃素的,当场就把张骞一行人逮捕了。

  匈奴领导听说有个汉使被抓了,要是以往问都不问就直接砍死,但是那天不知道搭错哪根筋,竟然菊花一紧,决定不杀张骞,不仅不杀,还把他好吃好喝养起来,并且给他娶了个本地媳妇。
 

  张骞从此在匈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放羊、喂马、面朝草原,春暖花开!

  一晃十年过去了,张骞穿着匈奴的衣服,说着匈奴的语言,睡着匈奴的女人,喝着匈奴的羊奶,住着匈奴的帐篷,唯独在他内心中,依旧牢记自己的使命: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

  元光六年(前129年),张骞带着为数不多的随从、匈奴老婆还有向导甘父趁着匈奴人不注意跑了,一路向西!目标大月氏!

  向西的路十分艰苦,飞沙走石,大漠戈壁,要水没有水,要吃没有吃,好在向导甘父出身匈奴,箭法了得,经常射个大雁兔子一类的做做烧烤打牙祭,大家就这么吃着烧烤,哼着小曲,走出茫茫戈壁滩,走到了大宛!

  大宛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当地人比较有国际意识,听说大汉使节来了很高兴,好吃好喝招待,走前还送了翻译,一路把他们送到大月氏。

  大月氏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历经千难万苦来到大月氏的张骞十分失望,因为大月氏人来到这里以后,发现本地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十分适合生活,于是在此安居乐业,至于报仇雪恨,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大月氏国王决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父之仇,一笔勾销!

  张骞忽悠了一年也没有任何效果,人家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爱好和平。无奈之下,张骞只好就近考察了一下附近的大夏国(阿富汗),然后回国!

  回国的路依旧十分艰苦,张骞本打算走南疆回去,但当地治安不好,响马遍地,张骞担心被人打劫,走了一半向北拐,结果一不小心走到了匈奴的地盘,匈奴海关十分负责的把张骞一伙人统统抓起来。

  好在张骞人品不错,匈奴领导依旧没有杀他,而是又把他扣留下来过日子。于是张骞又在匈奴住了一年。

  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和向导甘父趁机开小差,跑回了汉朝。

  三:出使意义

  前后十三年,大家都以为张骞已经死了,结果人家真的回来了!虽说一无所获,但是张骞一口匈奴语,对西域以及匈奴的地理分布,生活习惯,人口构成,国家关系等一清二楚,俨然成为一个外交专家,这是当年布置任务的时候怎么都想不到的。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四年才回来,此次出访影响巨大,奠定了后世丝绸之路的版图,自此以后中原与西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联系越来越紧密。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开启与西域联姻之路。六年后又把楚王刘戊的女儿刘解忧嫁过去,西域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张骞的故事生动的告诉我们:小人物也要有大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公元前138年在距离当时的汉帝国都城长安西北120公里处的甘泉宫内一个即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使团整装待发——28岁的张骞从16岁的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大汉帝国威严的汉使符节,随即踏上了出使西域的漫漫征途。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出张骞使团呢?其目的究竟何在呢?这其实是当时汉朝出于同匈奴博弈的需要而试图寻找盟友的一次行动。

  公元前202年在经历三年的秦末农民起义和四年的楚汉相争后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崭新的大汉王朝,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上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匈奴。匈奴趁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占据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公元前200年刘邦册封的异姓王韩王信在刘邦削弱异姓王的过程中投奔匈奴并引导匈奴南下,由此引发了汉匈平城之战。汉高祖刘邦亲率30万兵马北伐匈奴,结果被困白登山7日,最后以屈辱的条件求和才换得匈奴人撤围。此后汉朝就确立了以和亲维持和平的政策,这被年轻的汉武帝视为国耻。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在和自己的将军们商议后打算引诱匈奴军臣单于进入马邑围歼,结果匈奴方面及时发现了汉军的异动而导致计划功败垂成,然而汉匈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已不可避免。就在这时汉武帝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一个重要情报:祁连山一带原本生活着一个名为月氏的部族,这个部族被匈奴击败后匈奴单于杀死了月氏王,还把他的头骨做成酒器。月氏逃到西方重新立国,一直想向匈奴复仇的月氏苦于实力不足,因此迫切希望寻找盟友。汉武帝敏锐地意识到:敌人的敌人正是我的盟友啊。于是他决定招募使节联系月氏,从而结成夹击匈奴的联盟。

  这是一段危险的历程:一方面之前从未有人到过如此遥远的地方,一路上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在等着使团;另一方面此行还必须穿越匈奴的领土,也许使团还没找到月氏部族就会被匈奴人杀死。被艰险吓倒的人应该不少,这时28岁的郎官张骞自告奋勇应募出征。就这样张骞带着一百多名下属从陇西离开汉境,穿越河西走廊一步步踏上未知的旅程。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卫星定位,从他离开陇西那天起他和汉朝政府之间就失去了联系,今后的一切都要靠他自行处理解决。张骞使团毫不意外地与匈奴人遭遇了。一百多人的使团自然无法和匈奴大军抗衡,他们毫无悬念地成为匈奴的俘虏。对于汉朝使节越过匈奴国土去出使月氏是去干什么的这件事匈奴单于即使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于是他说道:“月氏在我北面,汉朝怎能派使节越过我的国土前去呢?我要是派使节去南越,你们汉朝能同意吗?”(单于所说的方位是错的,月氏在匈奴的西偏南,而不是北方)。尽管单于对汉朝这次出使行动极其愤怒,但对张骞本人却倒有几分敬佩之意。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而匈奴又是一个崇拜强者的民族,面对敢于孤身犯险的张骞其实匈奴方面多少是有些敬佩的。正因为如此张骞不仅没被杀,反而在单于的亲自撮合下娶了匈奴女子,生了孩子。匈奴人面对这个长期生活在自己中间的汉人渐渐放松了警惕,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张骞从没忘记过自己的使命,滞留匈奴期间他更是近距离观察获得了许多关于匈奴的第一手情报。终于有一天张骞忽然带着自己的部下堂邑父脱离了匈奴人的监管。张骞辗转来到大宛国——大宛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也就是说张骞此行是从今天的内蒙古一直走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在张骞之前的大约两百年前亚历山大大帝也曾东征至此并在这里建立了一座“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探险者的足迹在此交汇。遗憾的是亚历山大死后其帝国迅速解体——从马其顿到大宛之间的万里疆域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希腊化国家。如果张骞的西域之行提前三十多年就会遇到大宛的希腊统治者。然而此时北方的塞种人入侵,希腊化王国被颠覆,因此西域地区尽管是华夏文明和希腊文明交汇之地,但就因为这三十年的时间差东西方两大伟大文明失去了直接接触的历史时机,然而历史不容假设——两大文明的失之交臂就此成为人类历史的缺憾之美。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月氏被匈奴击败后西迁的月氏部族被称为大月氏,留在祁连山一带归顺了匈奴统治的称之为小月氏)。不料这时的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串富,况且由于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在回程路上张骞没按原路返回,而是向南穿越羌人聚居区,试图以此避开匈奴人的拦截。问题是在那个年代张骞根本无法掌握最新的国际动态,于是当他穿越羌人聚居区时才得知:原来此时羌人也已归附匈奴。就这样张骞被交给了匈奴人,不过不幸之中也有大幸:在匈奴营地他重新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年多后匈奴单于去世,随即匈奴国内爆发了争夺单于之位的内战,张骞和堂邑父抓住这个机会逃回了汉朝,这次张骞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返回长安,此时距离他出发已过去13年。一百多人的使团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当然又多出了张骞的妻子和孩子。也许正是在妻子和孩子的陪伴下张骞的软禁囚徒生活不再孤单,可当张骞回到汉朝后他们作为在背后默默支持这位英雄的人物被正史所遗忘,一年后张骞的匈奴妻子患病去世。

  如果我们单纯从张骞出使的最初目的来看,那么这无疑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行动,因为张骞未能完成和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目的。然而从这次行动对后世历史的影响来看:这是一次伟大的出使,因为张骞把一个名词带到了汉武帝面前——这个词叫天下。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观,正是在这一天下观的指引下大秦帝国一统华夏——就当时而言秦始皇嬴政足以自豪地以为自己统一的是整个天下——南方的百越俯首称臣;北方的匈奴也被彻底击败;至于西方的情况那时的中国人还知之甚少。张骞这次出使让汉武帝知道了:在汉帝国的西面还有辽阔的世界,自己作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必须将这一辽阔世界纳入以自己为核心的天下体系。不仅汉武帝这样想,张骞也是这么向他建议的:他向汉武帝提供了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并力劝汉武帝开拓西域——联合乌孙、大宛、安息等国共同对付匈奴。如果说这还仅仅只是针对匈奴的外交战略,那么接下来张骞的建议就真的是放眼天下了:他建议汉武帝同时开拓西南,打通前往印度的通道,全面打开西方的大门。从长安到费尔干纳,到药杀水,到咸海,到印度,甚至一直远到波斯和罗马“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五年后汉军发起河西之战,从匈奴手中夺取河西走廊,西域的大门至此彻底对汉朝开放。张骞带着三百多名随员和数量巨大的财物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再也没匈奴人能抓捕他了。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长安。张骞因两次出使西域之功被封为博望侯,此后博望侯就几乎成为出使西域的汉使的固定爵位,一时间博望侯之名响彻西域大地。时光又过去55年后随着西域都护府的设置终于使新疆成为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与此同时一条联系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日益成形——今天我们管这条通道叫丝绸之路。在张骞之后无数使节、商旅、僧侣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即使是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苜蓿、石榴、葡萄、香菜、大蒜等作物都是经由这条通道进入中原地区的。

  然而要将这一切变为现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至少在汉武帝的心目中通过打造一条通往西方的道路实现威服四海万国来朝的宏图当然是他的愿望,不过却是可以暂缓考虑的事。汉武帝经略西域最急迫的目的仍是实现孤立匈奴的战略意图,因为如果汉朝能与西域取得联系无异于从西方包抄匈奴侧翼。汉武帝的战略是清晰的:第一步夺取河西走廊,从而打通进入西域的入口;第二步深入到如今的新疆腹地,破楼兰、陷车师,这样就能就汉朝的军事屏障一直拓展到玉门关;第三步越过今天的新疆地区远征位于中亚的大宛(今土库曼斯坦)。当三步战略全部完成时汉朝不仅将实现对匈奴的全面战略压制,更将打开通往西方的道路,从而使张骞提出的“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这一构想具备现实可行性。当然这的确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然而一旦经济文化的联系建立起来之后甚至会比帝国的政策更为稳固,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汉帝国出于断匈奴右臂的目的而打通的丝绸之路到了汉帝国和匈奴都崩溃之后仍然兴盛,即使作为丝绸之路贸易最大的客户罗马帝国的崩溃后丝绸之路也依然活跃。这条路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结成为宏大的天下。公元前114年张骞辞世后葬在他的家乡陕西城固。两千多年后当中华民族正和入侵的日本法西斯血战之际西北联大的学者发掘了张骞的墓地,很快他们的发掘成果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在那个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张骞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最佳象征。尽管他从没率领过千军万马,但他靠着自己的双脚去过匈奴,去过西域,正是他这所脚将东西方连接为一个整体。

  这个问题因果倒置了: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有了丝绸之路,而不是张骞为了开辟丝绸之路才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从汉朝直至欧洲地中海地区的一条重要经济走廊,然而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带有偶然性,张骞西行的真正目的是联合匈奴的敌国——大月氏共同牵制匈奴。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上述记载出自《史记·大宛列传》,讲的就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大月氏曾经是北方的强国,史书中说它强盛之时“控弦者可一二十万”,但是正在它强盛之时,却有一个狠角色崛起了——匈奴的冒顿单于。冒顿单于的故事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在之前文章中有过详述,他崛起之后很快就消灭了曾经压迫匈奴的东胡,并且驱逐了大月氏,吞并了楼烦,收复了秦朝大将蒙恬所占领的匈奴故地。

  冒顿单于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即位,老上单于又继续出击大月氏,并且杀掉月氏王,将他的头颅做成饮酒器,整个大月氏政权整体向西迁移(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

  正是在此时,已经决心与匈奴斗争到底的汉武帝在匈奴俘虏口中得知了大月氏与匈奴的敌对状态,于是他决定派使者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氏,两国一东一西联合牵制匈奴,这位奉命西行的使者就是著名的张骞了。这一年是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张骞的出使并不顺利——想要到达大月氏就必须得穿越匈奴的领土,正是在这段途中,张骞被匈奴人所俘虏并关押了十余年,在此期间匈奴多次劝降张骞,但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在匈奴看管稍微松懈之时,张骞与随从乘机逃脱。他们逃到大宛之后得到了大宛的帮助最终顺利抵达了大月氏。但是此时的大月氏已经“乐不思蜀”了,他们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为什么非得要去复仇呢(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张骞此次出使大月氏乃是“不得要领”而还,在回归途中他们再次被匈奴俘虏,再次侥幸逃脱,他们一行百余人,在西行十三年之后,仅仅张骞和匈奴向导堂邑父两人回到了汉朝。这一年是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张骞回国之后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政治、军事情况,汉朝终于了解了西域各国对匈奴的关系。在汉朝倾全国之力与匈奴作战之时,汉武帝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为了宣扬国威以及联络匈奴的敌国乌孙,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着三百余名随从以及大量财物。在张骞的第二次西行之后,丝绸之路才逐渐被开发出来。

  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前 177 至前176之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前 174,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后又因为受到乌孙的攻击,再次迁移,定居于阿姆河北岸。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担任使者,几经周折到达大月氏,《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这就是不得要领成语的出处(《史记·张骞传》:“骞不得其要领。”)。这个成语的本意是说月氏对张骞转达的汉武帝提出的汉朝与月氏联合共同攻打匈奴的要求,没有中肯而明确的答复。

  其实就是拒绝了啦。

  拒绝的原因是因为大月氏已经在新的地方立国,这个立国的新地方繁荣富庶,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发达,而且因为占据着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更是财源滚滚,大月氏已经不想找匈奴复仇。

  另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如果和匈奴作战,汉朝所能提供的军事协同支援缓不济急,指望不上。

  因此,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并没有实现,但是其出使西域开辟出以汉王朝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起点,经甘肃、新疆,一直到中亚、西亚,并远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经贸通道——丝绸之路。

  这个作为副产品的成果可以说比原先的目标更加恢宏巨大,也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的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丝绸之路。汉武帝刚刚即位时,当时匈奴非常强大,汉朝边境一直被骚扰,烧杀抢掠不断。而强大的匈奴在西域也是所向披靡,占据了那里的好多地方。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被逼无奈的汉武帝开始走外交路线,他派张骞去是想和西域各国结盟,特别是其中较为强大的大月氏国,希望两国一起来对付匈奴人,确保政权的巩固。
 

  
 

  
 

  但是西域太遥远了,张骞出使西域一去很多年杳无音信,汉武帝觉得他可能已经死去,或者被匈奴杀害,或者死于疾病。后来就改变了对匈奴的战略,他发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猛将,多次横扫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对于汉朝的威胁。

  
 

  但是十三年后,张骞却回到了长安,还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还了解到了更远的乌孙国、奄蔡国、安息国等的情况。给汉武帝带回来那里的风土人情,中国人第一次对这些地区的情况有了具体的了解。后来张骞又第二次出使西域,历时4年,汉朝又和乌孙国进行了和亲联姻,在西部地区将匈奴残部的势力牢牢牵制。

  
 

  因为张骞的出使西域,在展开外交的同时,也顺带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汗血宝马进入了中原,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蔬果也从西域进入了华夏大地,开始普遍种植,而汉朝的很多技术和丝绸制品也逐步传入了西域。虽然过去东西方民间也有交流,但是没有向官方那样正式,自张骞出使西域后,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就正式形成了。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真正目的是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的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受汉武帝刘彻之命,共有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分别是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不是一次浪漫的旅行,而是一次探险之旅。两次出使西域都与匈奴有关,但是目的各不相同。只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都历经了千辛万苦,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甚至付出了一生的精力。

 

  张骞,公元前164年--114年,字子文,汉中人。由于出使西域,他头上的光环很多。但是探险家和外交家更适合于他。因为当时汉朝对西域的了解仅限于想象当中,寻找理想,虽是汉武帝的魄力,但更是张骞的探险精神使然。

 

  武帝时期,还没有“西域”一说,更没有“丝绸之路”的说法。“西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宣帝时期,主要是指河西的玉门关、阳关以西知道葱岭的广大地区。也有说玉门关到中西亚洲甚至到北非的大片区域。当时的西域,有36个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均。除乌孙国有60万人口外,其余多半都是几千到两三万人口不等,最少的才有一二百人,多以城郭为主。

 

  敦煌附近有个叫大月氏的国度,其实就是个部落,他们倍受匈奴的欺辱,大月氏的首领被匈奴杀死后,头骨则被匈奴人做成酒器。他们虽然恨透匈奴,但是,没有实力的愤怒是徒劳的。他们只有忍辱一步步向西迁徙。

 

  公元前138年,武帝从匈奴的降卒口中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行动,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目的是与其结盟,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领一百多个随从和匈奴向导堂邑父,从长安出发,去寻找大月氏国。然而,张骞一行非常不顺,才出玉门关,就被匈奴人捉住送往匈奴王庭。扣留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年。虽受尽匈奴人的威逼利诱,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君命,持汉节而不失。最终找机会逃离匈奴。

 

  当他千辛万苦找到大月氏国的时候,由于时过境迁,月氏王对张骞的目的不以为然,月氏王对匈奴的仇恨早就烟消云散了。张骞只好回大汉复命,过匈奴时又被匈奴人所擒,被关了一年多又再次逃走,终于回到故乡长安。这次出公差经历了13年,虽然没有完成最终目标,但是让汉朝对西域有了很多的了解。武帝非常高兴,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带着牛羊万头,无数的金币丝帛,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招回乌孙国,希望乌孙国能返回河西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以及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

 

  不过,张骞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等国却取得了成功,这些国家都与汉朝建立了关系,大家都互派使者,加强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贯通,也是中国国外交上零的突破。让外国人知道在东方的中原版图上有一个华夏民族。在商业、文化上、农业以及军事战略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当时联合了月之国,对匈奴形成了夹击之势。

 

  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其第一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第二次则主要是为了加强和西域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下面具体说说!

  西汉自建国以后就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时期已经具备转守为攻的基本条件,但为了争取胜算还是应该多做准备。而大月氏则和匈奴是世仇的,本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我的朋友的原则,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国共同夹击匈奴。

  另外一方面就是汉武帝作为一个帝王肯定是想着开疆拓土的,退一步来说也是为了促进交流引进西域的汗血宝马。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个时候汉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了,匈奴也在汉朝持续打击之下日渐式微,汉武帝正在积极筹备发动一次对匈奴的大决战。张骞此时出使西域更多是为了进一步联合西域各国对付匈奴,至少在汉朝发动对匈奴作战时西域各国不要帮匈奴的忙,同时进一步促进交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丝绸之路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