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又如何一鸣惊人?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又如何一鸣惊人?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又如何一鸣惊人?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又如何一鸣惊人?

  我曾经出版过一个书,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里面就有这一段,贴上来,请大家阅读。

  从晋国的首都绛都往南一千多里,即是楚都郢城。一千余里的距离,风俗为之一变。北方高大宏伟的高堂在这里依然可见,只是在高堂之间,多了许多结构细小但建造更为精巧的楼台阁舍。这种高低搭配、长短结合、层楼云叠、结构曲折的建筑相互结合,形成独特的南方气息。

  而北方颜色较为单一的素色长袍到了南方,也呈现更为鲜活的色彩,形式多样,颜色不拘一格,夺目的大红是流行色。南北士人俱有高冠长缨。北方的冠形式简洁单一,体现出士人严谨端庄的气质,而南方则流行一种模仿獬角形状的獬角冠,又或者是一种高得夸张以至被称为切云冠的高冠。屈原就是这种高冠的忠实拥趸。至于佩饰,南北一样,俱爱腰挂长剑,带附佳玉。而南方的楚国,却又流行一种用花草制成的佩饰。

  庄严与活泼,夸张与收敛。这大概是南北文化的初印象。文化上的差异因为地域而产生,又常会因为地域而消失。当楚国将国都从偏远的丹阳搬到了靠近中原的郢城,楚文化与中原的周文化不可避免的要产生一场难分伯仲的碰撞。

  自楚武王开始,楚国在每一届楚王的带领下,朝着中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楚国这个素不为中原认可的南方荆蛮渐渐进入中原视野,并逐步被认可,乃至成为一些国家心中的霸主国候选。

  这种势头,从没在以前任何一届楚王身上停止过。而这一次,似乎出现了停滞的现象。

  “南方的山上有一只鸟,三年了,它没有挥动一下翅膀,也没有鸣叫一声,请教君王这是为什么呢?”

  楚国高大富丽的宫殿里,刚停下的乐声似乎还在梁上旋绕。宽阔的大殿中,更是弥漫着醉人的酒香。大夫伍举坐于下首,似笑非笑地朝上面的君主发了一问。

  君王穿着宽松的大袍,高冠斜戴,神情慵懒地靠在扶案上,面前的酒桌摆满了佳酿美食,两边束手立着刚停下曼妙舞姿的乐者。而君王的一手抱着郑国的美姬,右手揽着赵国的美姬。

  君王醉眼蒙胧,似乎在揣测着伍举此话的含量,又似在思考着怎么回答。

  三年了,三年了啊,想不到这只大鸟已经潜伏了这么久,连它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想了一会,君王突然大笑起来。随即爽朗地回答道:“三年不挥动翅膀,大概正在长羽翼吧,三年不鸣,大概在观察周围吧。伍大夫就不必着急了,我看,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必将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必将惊人。”

  愣了一下,伍举脸上露出喜色,连忙起身告辞而去。

  “来,奏乐,起舞,饮胜!”

  悦耳的乐声再次响起,大殿又恢复了轻歌曼舞、酒泛色香的景象。

  只是在一片欢歌笑语当中,君王突然发出一声难以察觉的轻叹。

  三年不飞,不是不能飞,而是围绕它的猎人太多。每一个人都拿着弓箭,准备俘获这只华丽的大鸟。

  君王,楚国楚庄王。

  这一年是楚庄王继任国君的第三年。这三年,是楚庄王纵情歌舞、放纵自己的三年,同样,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三年。

  鲁文公十三年,楚穆王去世。这位楚穆王通过弑杀自己的父亲上位,偏偏他的父亲楚成王还是楚国历史上很有声望的楚君,所以楚穆王上台之后,楚国反对他的人很多,隔三差五的就有人叛变。这个情况导致了楚穆王一直没办法到中原参与霸主争夺,也就晚年,趁着晋国内乱,让郑宋二国跟着他打了一回猎,后面因为楚国后院起火,就没了下文。另一个后果是楚穆王对儿子的教育问题抓得不紧。最突出的问题是给儿子选老师上不太认真。

  楚国的太子教育可是楚国的一大竞争优势,其名气并不亚于今天的湖北黄冈教育。楚文王的老师葆申就不说了,就是楚穆王本人的老师潘崇也是一个很有权谋的人。可楚穆王给自己儿子熊旅安排的老师就有些马虎。

  熊旅的老师有两个,一个叫斗克,一个叫公子燮。这两位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是楚国的下岗大夫。

  斗克,原本是申县的申公,申县是楚国的大兵,也是兵源县,经常要派出去打仗。在一次跟秦国的交战中,斗克被秦国俘虏。八年后,秦国被晋国打败,为了交好楚国,秦国才放出子仪,派他回国议和。斗克倒是不辱使命,秦楚达成和平协议,只是楚国似乎忘了子仪的功劳,并没有因此重用他。

  另一个公子燮则是要求进步不果,这位仁兄理想远大,想当楚国的执政官。他倒也不是无名之辈,曾经率楚军灭了一个叫蓼的国家。这个国家很小,但有独特的地位,是上古高阳氏八大贤人之一庭坚后人的国家。公子燮把这个国家一灭,等于庭坚这位先贤以后就收不到纸钱吃不上腊肉了。

  这对文化而言,实在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

  让一些东西消失,对楚国来说,这是扩张的需要。可公子燮想凭这一件功劳就想竞争令尹这个职位有点异想天开。楚国现在的令尹叫子孔,曾经立下一次灭掉六个背叛楚国的大功。

  楚穆公看不上这两人,一个在他国太久,政治审核难通过,一个立功尚微竟想当令尹。但不用就不用吧,楚穆公还把这两人安排为自己儿子的老师。颇有点废物利用的感觉。

  这个安排终于出问题了。

  楚穆公死后,儿子熊旅继任国君,两位就开始有想法了。

  从这一点上看,这两位确实不堪重用,本身是君王的老师,以后自然有许多的机会往上爬,竟然如此急不可迫。

  这两位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在楚庄王登位的第一年。

  这两个师傅来这一出,就把新上任的楚庄王给坑了。令尹成嘉以及太师也就是楚穆公的师傅潘崇谋划袭击在舒地的各部落,留下子仪跟公子燮扶助国君驻守国都。等成嘉跟潘崇拉出军队。这两位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

  第一,先把郢都的城墙进行加固。从这一点看,这两位再次证明自己是个草包。造反这种事,讲究短平快,迅速控制局势,修城墙那是打持久战用的。

  第二,宣布郢都戒严,并公告成嘉跟潘崇有罪,并趁机将这两人的财产划拉了一下瓜分了。这同样是一个草包行为。革命尚未成功,就分起战利品了。

  第三,派人前往前线刺杀令尹成嘉,结果失败。

  事情到了这一步,两位败局已定。成嘉与潘崇迅速回师,围攻成嘉。眼见前些日子加固的城墙也守不住。这两人灵机一动,挟持着楚庄王杀出城,准备逃到楚城商密另起锅灶,成立。

  在经过庐地的时候,庐地大夫戢梁热情邀请他们休息一下,补充一下物质。这两个头脑一热,欣然前往,结果一去,两人的脑袋就掉了下来。

  这种斗争在楚国并不新鲜,在春秋时,楚国的君王更迭往往伴随着流血事件。但在这件事情当中。楚庄王实在倒了血霉,他本人对两位老师的作乱毫无所知,更没有半点参与的意思。

  可这个事情已经说不清了。毕竟这两人是你的师傅。后面又跟着他们出逃。你说你不知情、没参与、不支持。谁相信啊?

  成嘉派人接回了楚庄王,依旧让他当上了国君,可眼中已经多了一丝猜忌。

  从那一天开始,楚庄王就变成了一个酒色之徒,天天在家里开PARTY,什么事情也不管,政事全交给了成嘉大夫。

  这个事情楚国大夫们一开始还能接受,毕竟小伙子嘛,才二十出头,刚上任又碰上这么一档子事,压压惊总是必要的。再说,以前的楚成王不也任性过嘛,最终在大夫们的集体教导下回到了正道。

  可渐渐地,事情不太对了,楚庄王的PARTY一搞就是没有尽头的样子,都快三年了,竟然一个正儿八经的政令都没有下。

  这下,楚国的大夫坐不住了。老这么下去。楚国的大业怎么办?

  于是,大夫们纷纷前去劝谏,一来二往的,搞得楚庄王烦不胜烦,干脆在宫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数个杀气腾腾的字:“有敢谏者死无赦!”

  这也是欺负楚国现在没有热血大夫了,要搁到以前,碰到葆申、鬻拳这样的,只怕早就一脚踢翻这个牌子,抄着兵器就上来兵谏。

  前面的伍举本来也是来劝谏的,一来就被楚庄王板着脸教训了一顿,警告他难道没看到门口的牌子吗?

  伍举却不慌不忙给楚庄王讲了那个大鸟的故事。

  伍举得到了自己想到的答案,心满意足地回去了。他知道,虽然不知道是那一天,但楚国这只蜚伏三年的大鸟即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当然,这个消息目前来说,还是一个秘密,考虑到楚国复杂的局面,伍举没有将这个消息广而告之,而是藏在了心里,这导致另一位大夫心里如火燎一般。

  大夫苏从直接冲进了王宫,楚庄王依旧在开他的宴会,苏从一看,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这里正喝酒唱歌跳舞,突然跑进来一个人,披头散发的,啥也不说,直接就哭,实在影响气氛。无奈之下,楚庄王叫退歌舞队。阴沉着脸问道。

  “苏大夫,你这是干什么,跑到寡人这里嚎哭。”

  “臣马上就要死了,楚国也要灭亡了,臣能不哭吗?”

  “你这是什么意思?”楚庄王皱着眉,狐疑地望着对方。

  “臣接下来要劝告您,您肯定听不进去,这不是必死吗?您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天天纵情歌舞,不理朝政。楚国能不灭亡吗?”

  又是一个来劝的。楚庄王冷笑两声,目光如刀般望向苏从,“你果然是不想活了,我早就下令,谏者死。你明知故犯,岂不是太傻了?!”

  苏从反而停下了嚎哭,“我死了有什么关系,我死了,天下人都知道我是忠臣。可寡君要是执迷不悟,国一亡,你就成了亡国之君!”

  “你!”楚庄王怒极,手握在了剑柄上。

  大殿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大家都噤声束手,生怕触发国君之怒,而苏从倔强地挺着脖子。

  “好,好!”楚庄王突然大笑起来。

  “来人,将这钟鼓撤下!还有这酒案!”楚庄王来回走,激动地指挥着仆从,最后指向那群艳丽的歌姬,“还有你们,都可以下去了!”

  “从今天开始,寡人不再是昨日的寡人,楚国也不再是昨日的楚国。”

  楚庄王兴奋莫名,唯有苏从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转变,目瞪口呆,神情极为精彩。

  是的,这是他未见的楚王,却是楚庄王心中隐藏的王者。

  那只卧居在南方山冈的大鸟,他不振一翅,只待羽翼开始丰盛,他不发一鸣,是将周围所有的动静一一纳入眼帘。

  今天,他如南方之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到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阅读,搜脑洞历史观,查找专栏《读懂春秋》就可以了。

  楚庄王是历史上留下典故最多的君王之一,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绝缨之宴等等,都与他有关。楚庄王三年不鸣,让人误以为他就是一只草鸡,实际上他睁大了眼睛,冷静地观察着群臣们的表演,也默默地筹划着未来。他一鸣惊人,内政外交双管齐发,在位二十三年,纵横天下,一举奠定楚国称霸中原的格局。

  楚庄王即位初的三年,楚国并不太平,晋国的军队在家门口耀武扬威;周边的各属国也不老实,纷纷作乱;就连家里也不安生,几个大家族争权夺利。刚刚坐上王位的楚庄王,还被公子燮和斗克劫持,差点成了。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楚庄王是相当的另类,他关起门来搂着美女喝大酒,喝高兴了就骑上马跟野兽较劲,似乎被那次劫持吓傻了,不知道这个国家是他的。

  为了怕人烦搅他,他还特地在宫门口挂了一个牌子:进谏者,杀毋赦!

  直到有一天,伍举跟他打了个哑谜:咱们京城有一只鸟,整天趴在朝堂,三年了它不飞也不鸣,大王您猜猜,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哈哈大笑,说:这可不是一般的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言罢,他下令撤掉所有舞乐,遣散宫中歌女舞姬,召来相关大臣,立刻亲理朝政!

  这变化快得让人不敢相信!其实,一个人不大可能瞬间就有这么大变化,即便有也不会长久。楚庄王之所以“秒变”,其实以前的行为都是假象。他接手的是危机四伏的政权,面对内外交困,他需要仔细甄别朝臣,哪些可以成为他的帮手,他也需要时间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危机,振兴楚国。

  做一只不飞不鸣的傻鸟,迷惑群臣,冷眼旁观,冷静思考,这就是楚庄王的选择。

  第一惊:亲近贤臣

  楚庄王的第一鸣就让人刮目相看,浪子彻底回头,从此围在他身边的不是乐师舞女,而是伍举、苏从等他观察了三年的贤臣。

  有一个故事,足见楚庄王对人才的爱惜——绝缨之宴。说有一次楚庄王宴请群臣,楚庄王特地让自己的宠妾许姬给大家敬酒。席间高兴,大家喝得有点高,有个不知死活的家伙,乘着风吹灭了蜡烛之机,吃许姬豆腐。许姬反应够快,一把扯下那人的帽缨,并告诉楚庄王实情,只要灯一点亮,那个家伙就会无处藏身!

  楚庄王一听,立刻下令:不许点灯,所有人把帽缨都摘掉!然后才允许点灯继续喝酒。估计许姬很生气,感情平时那么肉麻,终抵不过其中的任何一位大臣重要!

  三年后,一次晋楚之战,楚庄王陷入阵中不得脱身。危急时刻有一人发疯似的,奋不顾身杀进阵中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很纳闷,没见过救别人这么玩命的。那人羞涩一笑:大王还记得绝缨之宴吗?我就是那个失礼的登徒子,这一生,我都在找机会,用性命报答你!

  第二惊:称霸中原

  楚庄王时期,正是中原第一霸主晋国的衰弱期。楚庄王利用晋国君庸臣强之际,外交武力双管齐下,搞得晋国的铁杆兄弟们,如宋、郑、陈等国,纷纷改弦更张,转投楚国的羽翼之下。

  楚庄王在位期间,“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让一个北中原邦国瞧不起的蛮夷之国,成了“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

  第三惊:强国富民

  楚庄王在位期间大兴水利,发展农业,他任用公孙敖为令尹,修建了覆盖南北的水利灌溉网,对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楚庄王在商业发展、民族交融和中原文化学习推广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楚国摆脱“蛮夷”身份,被中原各国承认,始自楚庄王称霸,这只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怪鸟”,原来是一只胸怀天下,纵横诸侯的神鹰!

  我们分开来看,一个是楚庄王为何三年不出号令,也就是“三年不鸣”,然后再说如何一鸣人。楚庄王“三年不鸣”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楚国混乱,一个是楚庄王年幼。

  楚庄王之前是楚穆王,楚穆之所以上位,是因为联合潘崇杀了自己的父亲。穆王上位后,潘崇掌权。由于穆王得位不正,所以权力有很大一部分落到了大臣手中。等到楚庄王继位,群叫做舒的部落背叛楚国,子孔与潘崇两人帅师讨伐群舒。由于楚庄王年纪还小,所以留下了他的两位师傅,公子燮(音:泻)和子仪。

  公子燮和子仪,在楚穆王时期想要求官,楚穆王没有答应,两人由此怀恨在心。现在楚穆王死去,楚庄王年幼,而子孔和潘崇又带兵外出。两人开始作乱。先是封锁了都城,然后派人刺杀子孔。刺客行刺失败返回,两人又担心子孔回师难以抵挡,就裹挟着楚庄王离开都城,前往商密。在前往商密途中,公子燮和子仪两人被诱杀。楚庄王又回到了都城,作了楚王。

  由此开始,楚庄王日夜寻欢作乐。还下令说:“谁敢劝谏,谁就是死罪。”伍举想要劝谏,就去见楚庄王。当时楚庄王左拥右抱,正在玩乐。伍举说:“我来讲一点隐喻。”然后说:“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警人。”又跟伍举说:“你退下吧,我知道了。”然后,玩乐的更加放肆,一直到楚庄王三年。

  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庄王并不全然是在玩。一方面是在引诱敌人出现,一方面在考量人才,另一方面也在积蓄力量。

  楚庄王三年,楚国发生了饥荒。再加上陆浑戎从东南和西南方向进攻,庸国人带领着一群蛮族部落背叛,麇(音:军)人带领着众多夷人部落准备向楚国进攻,楚国已经是岌岌可危。这时,楚国大夫苏从向楚庄王进谏,庄王问他:“我下的命令,你没有听到吗?”苏从说:“杀了我能让君主贤明,这就是我的愿望了。”于是楚庄王整修国政。杀了数百名官员,全部换上新人,伍举和苏从也得到了提拔任用。

  而之后,就是一鸣惊人了。在短短的几年里,楚庄王灭庸国、败宋国、击溃陆浑戎,最后威逼周王室。问鼎于周,扬名天下。

  第一:楚庄王年幼,没有治国经验、对国情不了解。

  第二:当时楚国比较乱,国内保守、旧势力强大要变革必然会受很大阻碍。

  第三:可以利用3年时间学习治国韬略,提高自己的治国能力。

  第四:暗中观察国内动静、周边列国的动向。

  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

  第五:暗中笼络人才,等待时机抓住机会,然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六: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让臣民及对手知道。

  因此:楚庄王闭关3年,出关一鸣惊人。最终称霸诸侯。

  这也是楚庄王聪明之处,先玩三年,看看谁是忠臣,谁是坏蛋。

  一鸣惊人就是楚庄王,这和背景脱不了关系。楚庄王即位时可是说的上很艰难了,虽然是个大国,但是北方的晋国正数强悍时期,东方的各个国家也是纷纷背叛楚国,自己的国家内部也是动荡不安,能怎么办,前有虎后有狼的,这个时候的楚庄王楚庄王不仅仅没有称霸的野心。而且只是一个吃喝玩乐的昏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刚当上王位时,大权被大臣掌控着,楚庄王明白自己的处境,还没到时机。自己拥有的还是太少了,要做就必须一鸣惊人,不然就是白费了这三年的忍耐。上位初期不理政事,每天都是打猎和游玩,要么就是和后宫中的妃子们喝酒取乐,楚庄王的忍耐换来的是掌握楚国的中军部队的能力,还有敌国的大面积土地,一下子就成为了泱泱大国。

  楚庄王不动声色的逐渐平定了内乱,把该灭的也灭了,慢慢的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等到人们发现好像哪里不对的时候,这楚庄王已经有了北上图霸的志向。正好这强大的晋国也出了点问题,晋国的掌权者残暴不仁,又经常失信于其他国家,威望也是在走下坡路,楚庄王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一把拿下晋国,一跃成为了最强诸侯之一。

  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的领土扩大了很多,也算是自己称霸的资本了。自己行政期间还出了不少的名人,文臣武将统统纳入麾下。能懂得隐忍的君主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有良心,懂得属下的心意的上司才会让人停住步伐,这些人才才会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位君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又如何一鸣惊人?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