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刘禅说乐不思蜀,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禅有没有复国的念头,如果一旦查明确有其事,那么等待刘禅的,就毫无疑问是一个死字。

  在司马昭看来,如果阿斗也像其他人一样伤心落泪,那就可以推断出阿斗也想回到巴蜀去,而回到巴蜀,他很可能就是想恢复蜀汉,重新做皇帝,换句话说就是有谋反之心,而如果司马昭觉得你小子有谋反的念头,哪怕是一点点,你觉得自个还能活么?

  所以这一局,刘禅是顺利通过了。但司马昭还是不放心,过了一段日子,又问他:“颇思蜀否?”

  刘禅赶紧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成语乐不思蜀的来源就在这里。

  这时便有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他便是郤正。这个家伙,其实老家在河南,可是老爹当年在四川当地方官,于是便留在了四川。这个人别的能耐咱不知道,可是很擅长打理关系是真的,譬如他曾与宦官黄皓相互共事历经三十余年,关系相处得很是不错,既不会因为接近黄皓而被士大夫非议,也不会因为不巴结而被黄皓憎恨,老实说这样的本事,真的很了不起。

  

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而在蜀汉灭亡前夕,也是郤正,出手起草了投降书。之后阿斗被迁到洛阳去,也只有郤正和另一个人跟随。刘禅抵达洛阳之后,郤正的待遇也不错,后来被授予关内侯爵位——也就是说,和当年同时应对大臣及宦官方面关系一样,郤正,也很好地同时处理了应对阿斗和司马昭两方面的关系。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大家看见没有,郤正帮刘禅设计了一套台词和动作,刘禅照做了,司马昭啥反应?“你说的这些话怎么像是郤正的台词?”于是刘禅大吃一惊:“真的是这样啊!”结果大伙就笑了。

  

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咱看这里,司马昭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反应,显然郤正在他这边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达或是暗示。也就是说郤正,是先到司马昭这边说了这些话,再让刘禅到司马昭处说同样的台词,而且重点是:台词必须一模一样!

  为什么郤正要这样设计?难道他真的以为,司马昭会放心让阿斗回四川吗?当然不是的。郤正这样做,其实是要达成两个目的:

  第一、让司马昭相信:阿斗没有野心,他就是个傻子。

  第二、让司马昭认为:郤正也是个可靠的家伙,他替阿斗着想,可是绝不瞒着司马昭。在阿斗之前他就已经说过类似的话。这也就是说:他也很实诚。

  于是阿斗安全了,郤正也安全了。

  但阿斗的“乐不思蜀”,其实只过了八年,死时仅有64岁,比鞠躬尽瘁的诸葛亮(53岁),多活了十一年。你说他真的无忧无虑么?若是真的无忧无虑怎么六十出头就死了?

  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想想他的父亲刘备,那个装傻的能力更不在其下,曹操是何等厉害人物,内有乾坤,外有轩昂,可是在“煮酒论英雄”,时,也被刘备机智扔掉筷子,而被蒙蔽,所以你看,这刘备演戏装傻的能力,可谓炉火纯青,刘禅完美的继承了其父特长,可谓青出于蓝,恶胜于蓝,所以,这个刘禅,是有大智慧的人,一个司马昭岂是他的对手[呲牙][呲牙][呲牙]

  刘禅的“乐不思蜀”无论是不是违心之言,司马昭也没必要去计较。即便刘禅确有心机,蜀汉灭亡后被迁到洛阳京师之地,也难有什么作为。并且,蜀汉灭亡后,善待刘禅及其后人,比怀疑刘禅的心机杀掉他更有用。

  原因无他,因为在灭掉蜀汉之后,司马氏便有心想要准备灭吴之战,巴蜀之地对灭吴之战尤其重要,而善待刘禅能更好的保证巴蜀之地的稳定。

  早在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前,便有“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谋算,在司马昭看来,先灭掉蜀汉,在依仗蜀汉上游之势,顺流而下,便能灭掉东吴。

  在十几年之后的晋灭吴之战中,司马炎也的确是使用了司马昭早就定下来的基本策略。司马炎采纳了羊祜的建议,任用王濬出任益州刺史,在巴蜀之地建造战船。

  正是有了在巴蜀之地的战船顺流而下,在晋灭吴之战中,才能够实现了“水陆并进”的战斗优势,最终得以实现灭吴的结果。

  蜀汉灭亡后的巴蜀之地,要想安稳地被司马氏统治,依靠原本刘禅和诸葛亮在巴蜀之地的影响,非常有必要。

  因此,即便在司马炎准备灭吴之战前,也会担心巴蜀之地出问题,因此采取善待刘禅和诸葛亮后代的办法,安抚巴蜀之地的人心。最终,王濬得以在益州造船,对晋灭吴之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知,蜀汉灭亡之后,来到京都洛阳的刘禅,即便其所说的“乐不思蜀”是违心之言,司马昭即便是怀疑,也不会轻易计较对刘禅动杀心。蜀汉在巴蜀之地统治几十年,及诸葛亮等人运营许久,巴蜀之地的民心当然也不会立刻转变,让原本的蜀汉国主刘禅在洛阳“乐不思蜀”,更多地是需要借助刘禅来安抚巴蜀之地的民众和蜀汉旧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彪悍不需要理由。[大笑][大笑][大笑]

  跟刘禅比起来,能够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评语的司马昭是足够彪悍的呀。

  刘禅的“乐不思蜀”,是“违心之言”的说法我认为是高看刘禅了,他说出这种想法极为有可能是刘禅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我们从刘禅的人物个性进行分析来看就能发现一二。

  “乐不思蜀”是流程在亡国之后,被司马炎可以考验的时候,当时司马炎让蜀汉旧臣和刘禅观看蜀地表演,当时臣子都个个悲伤不已,只有刘禅看的很开心。所以司马炎就问刘禅“彼思蜀否”,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后来蜀汉旧臣教刘禅不能这么说,刘禅也就改了,并且对司马炎说是别人教的。

  从整个故事来看,刘禅好像是一位明哲保身的阴谋家,但是我认为刘禅恰恰是一位没有心机的人,这是他的真实表现。我的原因有四:

  陈寿是一个比较尊重刘禅的人,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刘禅的照护也算是非常多了,最后陈寿给刘禅的评语是“后主任贤相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意思就是说刘禅有贤臣辅助就是有贤能的表现,而被阉宦多迷惑,就会昏庸,后面陈寿还加了一句“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意思就是刘禅收到周围的人所影响,但是归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刘禅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他耳根子软。”

  刘禅的这种耳根子软,没有主见,在亡国的时候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时樵周的一吨忽悠,他就决定投降。所以像刘禅这种人,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听风便是雨,怎么能有心机在司马炎面前装呢?

  刘禅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刘禅17岁登基,当时蜀国全靠诸葛亮撑着,若没有诸葛亮,刘禅根本坐不稳江山,但是就是诸葛亮这样忠心耿耿、平内乱、除外患的人,在刘禅心中并没有特别感恩。

  诸葛亮去世后百姓都为诸葛亮的功劳而吊祭诸葛亮,一开始朝臣为诸葛亮请立庙,但是刘婵不同意,而且制止民间私祭诸葛亮,这就是刘禅对诸葛亮的回报。等到诸葛亮死后30年,在大臣的再三请求之下,刘禅才给诸葛亮立庙。从漫长的等待期也能看到,刘禅对诸葛亮并不感激,所以像刘禅这样的人,可能对蜀汉故土,并不存在真正的怀恋。

  刘备中年得子,对刘禅的疼爱也是可以理解,等到刘禅稍稍懂事之后,刘备已经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开始掌握荆州,这是刘禅的日子自然也好起来了。

  到刘禅17岁的时候,刘备去世,他接任成为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但是由于大管家诸葛亮存在,刘禅基本也没有啥事可做,按照刘禅的话是“政由诸葛,祭由寡人”。所以说刘禅是一个安于享乐的人,这样的人有“乐不思蜀”的言论很正常。

  《三国志》樵周专记载:盖(樵周)素料刘禅懦弱,心无害戾,故得行也。从侧面说明了刘禅是一个软弱的人,且没有心机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比较单纯,可能是一个善良人,但是绝对不是一个政治家。那么这样的人说出“乐不思蜀”一点都不意外。

  总体而言,历史关于刘禅的定论是早已有之,而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刘禅,将刘禅描写成为一个心机很深,懂得明哲保的人,更多是我们现在人的遐想,真实历史上刘禅不具备这样的智慧。

  司马昭当时问刘禅说的是真心话吗?刘禅说是有人叫我这样说的,并供出来那个人。司马昭大笑。

  说刘禅乐不思蜀明显乃违心之言,似有不妥。或许这也是刘禅的真实想法,此间乐,不思蜀也。

  至于司马昭为何不怀疑,我个人觉得其实也并不是不怀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蜀汉已亡国,刘禅作为亡国之君,现在已经被软禁在洛阳,一举一动都在我司马昭掌控之下,想要翻起什么大浪,根本没有机会。刘禅犹如一只蚂蚁,被我玩弄于股掌之间,想要他性命,我司马昭弹指可取。

  二、刘禅在西蜀统治近三十年,应该也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我如若“善待”亡国之君刘禅,势必还可收买人心,为稳定蜀地的治理争取时间,同时为日后篡位积累一定的声望。更进一步,还可以向吴国展示我的恩威,你看我司马昭对待亡国君也还是不错的,变相从精神层面瓦解吴国君臣,为日后灭吴战争造势。

  三、司马昭何人,跟着他爹司马懿南征北战大半辈子,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何况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还得到了他爹的指点,早已历练成为了一个人精。刘禅在他面前,根本不是他对手啊(这里不是贬低刘禅,刘备在时,刘禅还小未能得到什么锻炼,刘备死后,诸葛大权独揽,也根本没有刘禅什么历练的机会)。如此一个人,于我司马昭又有什么威胁呢!?

  四、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信。不过在司马昭看来,你真心实意也好,违心之言也罢,就你们现在的境况,你奈何不了我,要杀你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相反,我若不杀你,还可变相告诫蜀国旧部那些贼心还未死的人,你看你们国君都如此胸无大志,安于享乐,你们还想着什么复国呢?!都散了吧。

  归根结底,司马昭实力过于强大,刘禅根本没有翻起水花的可能。当我的实力能碾压般存在的时候,演演戏,未尝不是一种天威。

  我是碧水大叔,欢迎同行交流。

  刘禅为了保全性命,装傻充愣,司马昭精明过人,怎么能看不出呢,只不过他不屑于去斩尽杀绝,看着曾经高高在上的蜀国的国君,如今像跳梁小丑一样在他面前表演,司马昭的内心是无比得意的。

  一个能认清现状,安于现状,及时行乐的亡国之君远比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人威胁小的多!

  其实此时的司马昭怀疑或者不怀疑都已经是无所谓了,因为蜀国内部已在自己掌握之中,蜀主刘禅也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完全不担心刘禅会翻出什么大浪来。

  至于为什么会对刘禅的待遇非常之好,这是司马昭做给天下人看的,尤其是东吴的人。因为此时蜀国虽灭,东吴尚存。意思就是对东吴说,你们看啊!蜀国投降了,国主得到了恩赏,将士也得到了赏赐,反正你们也打不过我,不如早早投降了吧!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正是此意。司马昭是想不费刀兵的收服东吴。

  刘禅乐不思蜀,说不违心是不可能的,毕竟是自己的国家,在那生活了几十年可是真的吧!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此言虽说不虚,但刘禅也不是一个昏君、暴君,他只是比较平庸罢了,但并不愚蠢。

  从刘禅说出乐不思蜀的话来,就可看出刘禅并非愚蠢,而是非常的有自知之明,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因为刘禅的心里很清楚目前的形势,复蜀肯定无望,得罪司马昭又没有那个必要,还不如装疯卖傻博得司马昭一笑。

  所以说司马昭不是不怀疑,而是根本没把刘禅当回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