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你如何看待课改背景下学校各种不同的课堂模式?对于课改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课改背景下学校各种不同的课堂模式?

  

你如何看待课改背景下学校各种不同的课堂模式?

  

你如何看待课改背景下学校各种不同的课堂模式?

  

你如何看待课改背景下学校各种不同的课堂模式?

  课改是个伪命题。

  原来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举孝廉”,当时青年才俊,重孝悌,厚乡里。

  后来科举考试,“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各地教学盛行。

  现在高考,一份试卷定终身,一分压到英雄汉。才有了现在的课堂。

  所以,现在的课堂,应付现在的高考,是最有效的课堂,课改纯属开玩笑。

  什么时候,需要课改,真的进行课改呢?回答是“高考的方式改变了,年轻人上升通道的路径改变了,那个时候,课堂或者不需要课堂,肯定会改变。”

  这个课改问题很复杂,教育改革喊了多少年了,其中素质教育就有不少朋友提出了不同看法。课改,顾名思义,课堂教学改革。新时期下的课怎么上,课堂教学怎么改,似乎至今也没有定论,即便专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更谈不上我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更是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

  八十年代的语文教材改革,把教材中的课文分为三类: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教研机构,开展了对三类课文的教学研讨。讲读课文怎么上,阅读课文与独立阅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上的区别,等等。

  潮爷当时参加了县教育部门组织的几次教研会,听课,听别的老师怎么上讲读课文,听别的老师怎么上阅读课文,如何处理独立阅读课文等等。然后与会者根据学习体会,会后分别在各所在乡镇上公开课。同时邀请市县教研室领导,组织各乡镇教学骨干听课,点评,进行改进。

  以前的课堂教学,就是“先生讲,学生听”。所谓三类课文的教学区别,其实是教师对三类课文教学的不同处理方式,讲读课文是“扶”,阅读课文是“半扶半放”,独立阅读课文是“放”。这个“扶”与“放”是指老师对学生怎样去扶,如何半扶半放,对学生的“放”,放到什么程度等等。这其中因为老师的个人理解与水平不同,课堂教学的处理也不尽相同。“扶”多了,教学时间严重不够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电脑走进了课堂。老师上一节课得先制作“课件”,课堂教学五光十色,眼花缭乱。学生兴趣提上来了,上课不会打瞌睡,看得很认真。排除教师制作“课件”的辛苦,做“课件”工作量极大。对于教学效果如何呢,专家也好,教师也好,还有家长对此看法不同,或者很悬殊。潮爷对此并不看好,适当地,偶尔穿插运用电化教学则可。如果凡上课必用“课件”,采取电化教学,我并不赞同。

  那天在头条上看到了视频与图片,是关于“分组教学”方面的。教室里几张桌子拼在一块,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安排各小组的组长带领各组同学讨论。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因为这种课堂分组教学方式,几十年前就有了。我以前也采用过。看似热闹,其实不然。各小组的组长的组织能力,老师出讨论题的水平,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些都决定教学效果。因为麻烦,效果又不怎么好。过几天,还是将桌子搬还原。还复归以前的课堂教学。

  课改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教改的路以后怎么去走,最终应该还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东西。还是老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采用“少而精”的教学方法,(少,即花时少,精,拎出重难点)让学生学得快,理解透彻,掌握新知识。

  就课堂教学而言,除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这一论断没什么大争议之外,实在想不出多少没争议的了。只要你还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还真不能轻易说你是外行。

  不光是现在,做教育的人一直没断了对课堂教学下手的念头,自从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课堂,也没停止过行动。从观念指使下生出的名词,似可洞察其决心和力度,譬如改进、改革和革命。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变”,是打定主意了,这也合了“变则通、通则久”的认知,也就由不得有些人的固守了。其实未必,若是加上点儿哲学味道,缺少了“不变”这个相对性,变从何而来呢?还是别打这个口水仗了,实在太无聊。

  没有理由指责老师惰性、保守,毕竟他还有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即使你再着急上火,也无法取代老师,径直到课堂去搞什么改革。

  课堂教学要改什么,改成什么,怎么改?你心中的改革是基于本校课堂教学的现实,还是着眼于你预设的目标,亦或眼热别人的成就,就奉行了拿来主义?

  你的改革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了吗?你委托过别人进行过不可行性论证吗?做完这个动作,你要决策进行改革,是寻求同老师们商量求得合力,还是靠行政强力推进呢?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道理但逻辑并不严密,再者你拿什么来证明你就是个好校长呢?假如拿我就要或上级要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说辞,那真不敢说你是好校长。

  课堂教学模式,是既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的东西。有模式作范例,老师理解之后省去了很多独自探索的麻烦,这符合老师成长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学,何来讨厌呢?

  不防作两个假设。一,承认教无定法和老师的创造性,可骨子里却要强硬把老师框定在模式当中;二,也考虑、分析了学校的现实现状,拿别人家的模式来用,骨子里却看上了人家的成绩。

  在此论证就省了,不出意外的话,假设会符合老师们的经验感知。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做起来难动的事我们没少干,教训也不算不深刻。

  匆忙而简要的结论:让课堂安静点儿,让老师心静点儿,让模式少一点儿,不见得是坏事。

  关于如何看待课改之下的各种课堂模式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课改。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就是“学生为中心”。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课改呢?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一、很多国家都课改了,我们不改不合适。二、教学模式太死板,不改不热闹。三、老师为中心比不上儿童为中心。所以这么严重,我们不得不改。

  课改之下形成的模式奇形怪状,五花八门,很是热闹。概括起来大概就是两种:一、自助学习、合作探讨、评价检测。二、“满堂问”代替了“满堂讲”。

  第一种,老师给学生指定学习目标,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各种教辅资料寻找答案,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完成,老师评价并进行讲解。咋一看,热闹非凡,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教辅资料缺失的学生似乎永远都是旁观者,而教辅资料是不许学校征订的,所以矛盾就在于,自己购买的学生表现好越发想买,无力购买的学生就是在课堂上当观众,一边鼓掌,一边苦笑。那么没有这些“违禁品”,学生就不能自主学习吗?能。我们要知道,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有基础,没有基础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无非是一种假自主、假合作。如果生来就会自主学习也就不存在“白板说”了。

  第二种“满堂问”。现在不是“满堂讲”而成了“满堂问”,不管是什么学科也不管是什么实验,反正提问就行了。以问题为指引,贯穿整个课堂,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发言,老师评价,活生生是记者招待会的景象。别的学科不敢妄言,窃以为,语文是万不可如此的,语文重积累,重感悟,重讲解。

  综上,当今的课改仍任重道远,不要为了改而改,难道说传统的就都是不好的吗?难道说所有的新事物都是好的吗?我们还应该从实际出发,改而有效。

  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很多课堂教学模式。今天这种模式老师们还没理解透彻,还没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明天又出了一个新模式。我们不能说这些探索都是瞎起哄,里面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的。比如我曾经听一位专家上过一堂年月日的课。这一课很多内容都是常识性知识,所以这位老师就设计了一张预习表,让学生课前去查找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并进行分类整理。课上老师针对预习表提问,学生上台发表意见,最后老师总结板书。一节课上的很成功,真正把课堂给了学生,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这堂课真正的功夫是在课前,老师要花大量时间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制作填写预习表,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要求很高。所以这种课是有局限性的,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所有课程。但是可以一个学期里,老师设计几次这样的课程,相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有好处的。

  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探索是好事。但是作为学校领导,要甄别哪种模式适合学校,就要爸这种模式深入推广下去。用几年,甚至十几年来研究、深化、总结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今天用这个,明天学那个,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

  敢于偿试总比畏首畏尾啥也不干强,墨守成规,也许不会犯错,勇于变革才是发展的动力。应该给教育试错的空间,别整天骂骂咧咧,看啥都不顺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你如何看待课改背景下学校各种不同的课堂模式?对于课改的看法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