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孔子“逆境识颜回”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逆境识颜回,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河南的淮阳。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各个国家,宣传儒家思想。这年冬季,天气十分的寒冷,一路奔波劳顿、伴随饥饿的孔子,就病倒在陈国(今河南淮阳)的郊外的车子上。

  昏昏沉沉的孔子在车上睡着了,为了更好地照顾老师,弟子颜回也顾不上脸面来到城中乞讨,大约两个时辰的工夫,宴会就急急忙忙的回来,把沿街乞讨来很少米粮给孔子煮粥吃。

  颜回捡些柴草点燃煮饭,不一会锅中的米香味在空中飘散,饥饿中的孔子被诱人的米香味熏醒啦。

  孔子慢慢的睁开眼,寻着米饭的香味看到颜回正在煮饭,饥肠辘辘的两只眼睛看着颜回,恰在这时候,孔子看到颜回伸手在米饭锅里,抓了一把米饭放在自己的嘴里吃了。孔子认定颜回头吃了米饭,待颜回把饭做好,乘一碗送给孔子时,孔子说道: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老父亲了,我想用这碗干净的米饭祭奠我的父亲。颜回一听急忙说道:老师,不可以的,因为这碗米饭不干净了(古代祭祀先人必须要用干净的食物),颜回接着说:我刚才做饭有灰尘掉到锅里啦,我怕老师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自己就把带灰尘的米饭吃了。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明白自己冤枉了颜回,之后,就召集其他学生,对大家说,怀疑别人是从心生,我这样怀疑颜回,是多大的过错啊!

  自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了。

  我觉得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瓜田梨下的事,往往是误会的开始。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发展地,普遍联系地看这个人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孔子首先是人,误会颜回,属于人的正常思维范畴。从生物人角度上看,孔子,颜回,因为米饭而产生误会,是生物本能反应决定的。可贵在,二人在误会产生后,敢于剖析自我,以社会人的智慧化解误解。

  孔子“逆境识颜回”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原文如下: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思是孔子被困与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某个地方,已经七天没吃过米饭了。孔子白天睡觉,颜回就去讨米,讨回后就开始煮饭。快熟了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在“偷吃”。孔子装作没看见。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就端着饭,拜见孔子,请孔子吃饭。孔子站起来说:“今天我梦见先人,我先吃完了,才给先人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把饭扔掉又不好,我就(把脏了的饭)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本应该相信所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是可信;应该相信内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要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启发:1.眼睛所见的东西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不能只从表面和表象来看待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2.要了解一个人是不容易的。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鲁哀公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去世。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孔子收徒,不问贫富,只要好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三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智、聪慧。颜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受业。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港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颜回家贫,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侮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子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他偷的了。

  这天放学,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偷儿,就要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他弯腰按摩脚指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颜回心想,这是啥玩意儿这么硬,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什么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颜回呢,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七十二贤首位。

  颜回不出仕,师于孔子,孔子弟子中仅颜回配有颜回庙,子贡有墓陪孔子,孔府花园后门右转即为颜庙,现在颜回后人在颜庙后侧有生意,子贡墓在孔林孔子墓旁,观颜回德才,贫贱不移志,修身养性,君子不爱财,坦坦荡荡光磊落,富贵不能淫,堂堂正正,自然正气凛然。这是做人的标准,也是君子之道,行之社会和谐,做之天下太平。故今人不能以之为楷,也当加勉于自己。

  








 

  孔子带着弟子们流窜各国,求爷爷告奶奶跑官要官的过程中,时时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

  一次,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吃过一粒米饭了。孔子仍不想办法赚钱买粮,白天睡觉。颜回有手有脚的不工作,厚着脸皮去乞讨,讨回一点米后就开始煮饭。快熟了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在“偷吃”。

  孔子心里不高兴,但怕颜回怼他,故意装作没看见。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虚伪地说:“今天我梦见先人,饭是干净的,我给祭祀一下先人。”

  颜回回答道:\不可以,饭不干净了。刚刚草木灰飘进了锅里,把好不容易讨来的饭扔掉又太可惜,我就(把脏了的饭)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本应该相信所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是可信;应该相信内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要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一、眼见并不为实。那么问题来了,你还相信你所听到的话吗?

  二、孔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孔子有话不直说,非常虚伪。圣人绝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

  四、孔子宁愿挨饿也不打工赚钱。自己不缺手脚,干点啥埋不饱肚子,饿到白天睡觉也不工作!

  五、颜回乞讨来的米,自己做饭,他就算自己先吃点又怎么了?孔子屁活不干,架子不小!

  孔圣人“逆境识颜回”的故事,其实很有现实和说教意义!故事梗概如下!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便以为他在偷吃!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看来古人确实品格高尚,自我约束能力很强!不能有一点瑕疵!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可惜不幸早死。

  先入为主似乎是大多数人的通病!这个问题现在看,不过是一口吃的,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可古代文人自律能力很强!洁身自好!现代人多数以外貌取人,古时候有识之士是以自己的品格为美!

  像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后世评价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而被流放。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

  人在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近代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这都是古人美好品质的传承,一种风骨,或者说是民族的脊梁!一个人有个好的品格,才能影响他人,让人尊重!社会才能更好的传承!

  现在社会上这几年马路上“扶不扶”的现象比较多!试问一个文明大国,在马路上连老太太跌倒都不敢扶了,是一种什么现象?我们是物质基础好了,马路上车也多了,可\路怒症\也多了,所以我们的精神文明提升上来了吗?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了吗?

  所以推以及广,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美德,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

  


 

  孔夫子当年带弟子出游讲学途中,到了陈国和蔡国中途断了粮食。七天没吃一粿米,孔子又饥又累,白天在住处睡觉,颜回出外弄了一些米回来做饭。期间颜回用手在锅里抓了些饭放进嘴里吃了。孔子很疑惑,看见后装作不知。颜回作好饭后盛给孔子吃。孔子为考查颜回是否诚实,就假说自已做梦,自已先吃了饭才给先人吃。颜回听后知道老师影射自已,就给老师解释说,刚给您做饭时,不小心灰尘落在锅里,本想取出扔了,又觉得十分可惜,就自已吃了。孔子一听,屯然醒悟,便把弟子们叫到当面说,人常说眼見为实,但是刚才的事情说明,眼看着的事情就不一定正确,以后在判断事情时,一定要搞清楚,不能误判。

  此件事告诉我们,眼见的事也不一定正碓,一定要考查到真实情况才能下结论。

  孔子逆境识颜回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简单来说就是孔子带着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时候,有一次太饥饿了,颜回就出外面去讨饭了。颜回好不容易讨到了一点米,于是开始动手煮饭。饭做好之后,孔子却发现颜回在偷吃。等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孔子故意对颜回说要用干净的饭先祭祀下先人。颜回很尴尬,于是说了实话,说饭已经不太干净了,刚才有脏东西掉进了饭里。但是自己又觉得不应该浪费,于是自己把脏饭吃掉了。孔子听完后感慨很深说人的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人的心呢?

  我认为从这则故事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评判一个人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是复杂的。复杂到什么程度呢?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能作为的事情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那么,就算别人有再好的表现,在我们眼里也是有很大缺点的。因此,通过孔子认识颜回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那么早就评价一个人的品质,一定要看他的言行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如果纯粹是为了自己,那就是极度的自私。如果是为了他人的利益着想,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好地生活,那么,他就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佩啊。

  其次,做人要厚道,更要诚实。从颜回的角度来说,颜回真是个厚道的人,他为了让老师孔子吃上干净的饭,宁愿自己吃脏饭,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啊。而且,当孔子误会他时,他也能够心平气和地向孔子解释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还如实地说饭已经不干净了。从这方面看,颜回是个诚实厚道的典范。这样的人尽管一时会受到误会打击,但是终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可以不要那么虚伪,真诚一点最好。原本孔子看到颜回在那里抓饭吃,可以直接问颜回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先吃?可以先了解情况。那就不致于后面说出阴阳怪气的话来了。颜回又不是傻子,他怎么会不知道孔子的意思?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孔子反倒不如颜回的真诚了。

  综上,就是我认为孔子“逆境识颜回”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话说,孔子和弟子一起讲学,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这个故事说明,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故事大家都明白,孔子花大半生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几乎殒命,到头来悟出一句话,时也,命也!

  大半身他明白这辈子不是来当政治家的,而是当万世师表的,所以从此改变,有教无类,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圣人。否则历史就看不到他了,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功绩。

  另外就是师徒情谊,危难之时才看出品质。老师的成就也有学生的功劳,要不是颜回和其他人这么维护他,可能也不会有以后了。所以我们自古都只有一家之言,个人言论的前提是师承,这就是尊师重道了。

  人都是顺流而下.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是我们的事情往往有逆流才能办到.所以能逆流的人身体和心里是过硬的人.一定能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孔子喜欢颜回.因为他是能打出手的王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孔子“逆境识颜回”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