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发疯,可笑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值得他如此癫狂?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一篇讽刺小说。正史之中,多设有《儒林列传》,旨在记述受过儒家教化之人的事迹及其为朝廷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儒林外史》,顾名思义,便是正史之外的一部分儒士的野史。或是道听途说,或是纯属虚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待当时社会的看法。其中《范进中举》则是家喻户晓的代表作品之一。

  《范进中举》讲的主要是一个年过四十的穷酸秀才范进,其中举前后心态的反映。范进得知中举后,几近癫狂,那么究竟是什么令他产生了如此大的反映。这需要从多方面加以看待。

  一、科举对于很多士人而言是一场赌博

  科举始于605年,到吴敬梓生活的年代(1701-1754),科举已经延续了千年。常言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然,对于天生聪颖,或书香门第出身,或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之人而言,金榜题名,无疑是人生之中最美之事。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科举则成为了一种负担,至少在本文的主人公范进身上将此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范进中举之时,已经四十岁了,那么在此前的四十年里,也就是未曾中举的四十年,他又是如何度过的呢?范进最初家境的贫富,是不清楚的,但在他中相公之后,从文中范进所住的“茅草屋”,岳父胡屠户所说女儿嫁给范进后一直吃小菜饭,未曾吃过几次猪油,以及家中无米,母亲让他抱着下蛋的鸡去集市上卖,换一些米等等描写,可以知道范进家一贫如洗。

  范进家或许一直是如此贫穷,也或许此前温饱过,但如今很贫困,不管怎么样,可以说在范进中举之前,科举之事使得范进生活十分困窘,对于大多数的士子而言,年复一年的科举,俨然是一场赌博。如果运气好,可以鱼跃龙门,如果运气差,便会穷苦潦倒一辈子,甚至影响家人的生活质量。尽管如此,仍存在大量的士子寒窗苦读数十载。而士子一旦中举除了荣华富贵之外,还是对自己这些年来付出的肯定,所以发疯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举代表着荣华富贵

  这篇小说讽刺性,人们在范进中举前后嘴脸变化之快。古代的科举分为四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本文中的中举,便是乡试考中的意思。主人公范进中的是“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第一名为解元,第二至第十名便为亚元,所以范进在乡试中中的是第七名。举人通过乡试之后还要继续参加会试才能成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才能最终进士及第或进士出身。

  通过以上了解,可以知道,中举之后,便可以继续考取进士,具有做官的资格,即使止步不前,举人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很大的,他们具有在知县审判案件中不下跪的权利,而且很多成为当地的乡绅,掌控着基层社会的权利。在《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中,有一个人物便是张乡绅,文中描写到他“头戴乌纱,身穿葵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县”。通过对这位张举人的描写,便可以了解到范进以后的情况最不济也与张乡绅的经历是一样的。

  不仅如此,范进的左邻右舍包括岳丈胡屠户得知范进中举之后,前后态度变化也是十分之快,甚至连称谓都改为了“老爷”。在得知范进中相公之后,胡屠户还一副倨傲的态度,对范进加以教育,认为女儿嫁给他是命苦。中举之后,随即便说女儿有福气;而且中举前,对范进打骂也是常有之事,中举之后,范进发了疯,胡屠户在打醒他之时,更是犹豫不决,生怕得罪了范进。左邻右舍得知范进中举后,更是鸡鸭油米频频相送。这样一番景象的描写,便说明了举人在当地的影响力之大。中举所代表的荣华富贵,当地百姓的态度反差等等使得范进冲昏了头脑,一时发疯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科举笼罩下的畸形社会

  吴敬梓是一个奇人,他虽有才,但不入仕,常常导致穷困潦倒。所以《范进中举》一文,是他以局外人的眼光所进行的批判,他所批判的也就是这样一个为科举所笼罩下的社会。

  在他眼里,科举是一个畸形的制度,与权力息息相关,人们的思想为科举所左右,人们的态度也因某人的中举而改变。执拗之人,一辈子便在科举中度过,实际上是可怜的。人情冷暖的瞬息万变,更是可悲的。科举笼罩下的社会是一种变态的社会罢了。

  年逾五十的范进中举后发疯,原因大概就是中举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这个\新世界\有多么吸引人,值得他如此癫狂,考中举人对他来说,实现了一步艰难的跨越,实现了阶层的流动,至少他从此不用饿肚子,出门见人脸上有光。通俗点说,性价比太高了,也应了那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但说到底,是科举制对生存、对思想、对人性的浸淫极深和近乎变态地扭曲。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无独有偶,最近大结局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物理学家谢尔顿得了诺贝尔奖,他担心自己在做梦,室友莱纳德就给了他一巴掌!这些看似可笑的情景背后却是他们的辛酸的血泪史,谢尔顿是剧情人设,但范进不同。
 

  物质获得感

  范进在没有中举前的生活,十分穷困,住的是草屋,岳父胡屠户称其女儿嫁过来\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回\。范进乡试找岳父借钱,收到的回应是一顿破口大骂,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谁受得了啊,可这时的范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奚落。但铁了心还想去试一试,瞒着丈人去考试,毕竟不甘心,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功名这条路。出榜那天,家里连米都没有,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不得不抱着家里的鸡去集上卖。

  中举后,物质上对比十分鲜明:先是众邻居拿了鸡蛋白酒和斗米来,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再是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张乡绅也拿着贺礼五十两。不止这些,不多久,奉承的人几乎给他把家产都置办全了,田产,店房,甚至有人投身为奴,张乡绅还催着搬新家,这简直就是白日梦一样的转变。已经不愁吃不愁穿的范进,这时候还能有什么烦恼呢?
 

  精神获得感

  在精神层面,中举也是范进尊严站起来的决定性因素。未中举前的他在丈人那里,被骂的狗血喷头,还一口啐在他脸上,基本上无甚尊严。一旦中举,非但吃喝银两都涌了过来,而且范进也因此成为人上人。他从丈人嘴里的\癞蛤蟆\变成\天上的文曲星\,丈人的态度也是180度大转变,称呼范进为\贤婿老爷\;范进疯癫跑掉一只鞋,也早有邻人捡了来,替他穿上,这在以前,别说捡鞋,就是一口米也不会施舍与他。回家路上,\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不仅身边的人换了嘴脸,就连张乡绅这样的大人物也前来祝贺,以\世兄弟\相称。

  范进高中,自然母凭子贵,范家老太太也跟着享受举人的殊荣,\范进搬到新房后,唱戏、摆酒、请客,一连就是三天,第四天,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进第三进房子内\,而先前的她居住条件是这样的:\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正屋是母亲住着\,先前是自己烧锅做饭,这里是一众丫鬟拥着,吃的是点心,不但没有了茅草棚,还有第三进房子可以进去,可以说,范进这一中举给自己的母亲也是赚足了面子。

  阶层体验感

  阶层的划分决定了生活的层次和质量,范进喜疯,如同周进哭死一样,都是郁积在心中的对跨越阶层的渴望,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九品中正制似乎把人都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里的范进,同样是抱着借科举改变命运,从此高人一等的想法的,奈何考场上二十多次的失意、邻里的嘲弄、胡屠户的羞辱,都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如此一来,内心更加压抑着不平之气,但又安于卑微和屈辱的地位。

  如果说他的内心早已麻木到在胡屠户的辱骂声中点头称是,也习惯了饥寒、屈辱和寄生的地位,那么\第七名亚员\的大红报贴则是欲望的重生,他可以不在以失败和屈辱自居,他可以跳出现在的困顿局面了,于是多年郁积的怨愤和自尊心突然间都活跃起来,并随着全身的热血向大脑汇集,也使得神经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涌流,因而演出了一场闹剧。

  话说回来,范进高中到底真的是件喜事吗?其实不然,后文中的范进连苏轼都不知道是谁(具体见于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可见书读得也不怎么样,即便不说经世致用,也太说不过去。而作者正是借这样的闹剧,用辛辣的笔调讽刺着整个禁锢人心的八股科举应试制度,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遴选真正的人才,还使得很多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既可怜又可悲。(作者:不系之舟)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曾在上学的时候学过,故事中,范进的状态是“落魄——中举——发疯——恢复正常”,一系列的状态蕴含着浓浓的讽刺,那么范进如此疯癫的状态背后,隐含着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个事进行一个剖析。
 

  其一:中举本身
 

  《范进中举》是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一篇文章,故事背景是明朝时期,而范进中的是“举人”,在当时,乡试中试的人被称为举人,也就是参加一个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考试后所得到的一种称呼,或者说是资格,参加这个考试首先要是秀才的身份。
 

  而中举之后,带来的好处就很不错,首先就是中举之后,就取得了“会试”的资格,也就是再高一级的考试,这就有点像现在,高考考上大学之后读研、读博,类似于这样的一种阶梯式的路径;再有就是中举之后,就有了做官的“正经出身”,就是能当官了,哪怕是会试不中,也有当官的机会。


 

  所以,中举才让当时的文人趋之若鹜,而范进更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一连考了二十多次,考到最后范进都五十多岁了。
 

  其二:范进本身
 

  从《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本身来看,范进本人考试这么多次,一大把年纪了,才考中举人,而他考中举人之后,给他带来的好处,也是十分明显的,从故事本身前后的对此就能了解到。
 

  范进中举之前,先中了个秀才,中了之后,他的岳父胡屠户给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大致意思还是看不起范进,把范进中秀才这个事归于胡屠户自己的“积德”。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丢脸的家伙……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而后来,在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是什么态度呢,那简直跟之前就是两个样子。
 

  胡屠户道:“……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除了胡屠户,就是范进的乡邻了,在范进中举之前,范进去乡试,结果等他回家之后,家里面人已经饿了两三天了,连米都没有,范进只能去市集上去卖老母鸡,而在范进中举之后,他的邻居们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还有就是文中的张乡绅了,在范进中举之后,这位乡绅登门拜访,又是套近乎,又是送房送钱,十分亲切。

  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由此来看,范进中举之前,没人搭理,中举之后,成了“香饽饽”,之前吃饭都成问题,结果中举之后,不管是物质上的东西,还是精神上的“尊重”,什么都有了。


 

  小小总结
 

  范进的“疯癫”是喜极而疯,考试考了这么多年都没中,和胡屠户一样看范进笑话,想着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人,不在少数,生活上的负担、精神上的压力使得范进在得知中举之后,喜极而疯,可以说讽刺的意味深长。
 

  而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更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也通过范进这个人展现了科举制度下文人对“考试”的一种癫狂。刻画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也反应了“世态炎凉”的现实。

  范进中举以前隋唐时代是没有机会的。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其实有很多选拔官员的方式,在科举之前有察举,而且察举也是有考试的。那么科举和察举究竟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区别不仅仅在于科举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非常重要的区别是它允许这些候选的人自由报考,在当时的说法叫作\怀牒自列于州县\。\牒\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份文书、一个证明,你拿着你的证明,就是你的身份证、户口本,你拿着身份证明就可以到州县去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科举考试的参加者,一类是来自于学校,就是地方学校、或者中央办的学校里面的学生,另一类是自己在家读书的这样一些参选人。

  科举的自由报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过去参加察举的这些人,是要有长官推荐的,察举是一种\他荐\的制度,就是别的人推荐的,而科举是可以\自荐\的,就是自我推荐,自己去报名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另外,科举是所谓的\取士不问家世\,不看家世背景,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绝对的不看家世背景。唐代的规定里面,会说如果你出生在工商之家,你家里面是从事工商末业的,这样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说对你的家世背景是有所限制的。但是事实上到了中唐以后,因为官方没有办法掌握每一个人的出身背景,所以有一些人可能本来是工商之家的,但是如果在填报材料的时候不强调这个特别的背景,实际上也就进入到科举大军的行列里面去了。

  到了宋代,这样的限制就更加放宽了,所以在南宋的时候,大家回过头去看,会非常强调科举的特点之一,就是\取士不问家世”。

  唐代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了,到了宋代又有一些方方面面的演进。宋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是三级考试的制度,第一级可以说是最为基础的、基层的,就是所谓的\乡试\。乡试就是在家乡参加考试,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苏州人就在苏州考,所以这个叫作乡试。乡试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乡试的目标是要取一个解,这个\解\,实际上就是得到一个文状,这个文状就证明你通过了这个考试。你拿到这个解以后,就可以到首都去,参加第二级考试,也就是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呢,因为从唐代开始就是尚书省主持的,所以这个就叫作\省试”。省试通过了以后,可以去参加第三级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原则上是皇帝主持的,当然皇帝他不会自始自终都坐在那里,但是皇帝还是会出席,特别在发榜的时候,皇帝经常会参与这样一些仪式性的活动。现在流传下来的,包括后来人描摹的宋代\殿试图\,也会看到士子参加殿试答卷的这样一些情形。

  参加乡试是要取解,在取解的考试里面得到第一名,就叫\解元\;省试里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试里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状元\。每一次殿试结束了,整个的卷子看完了,就会发榜。宋代发榜的时候,不光是那些士子会去看榜,有很多人都会去看榜。有的人去看发榜,看自己考中没考中;有的人就是去看新进士,觉得新进士一定是风流倜傥的,他们去看这样的一些风流人物。当时王安石的一首诗作就有这样两句,说是\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就是他到发榜地点的时候,要路过金明池,从这儿走过去的时候,看到路边上都是穿红裙子的,就是很多的女子在这儿看新进士,看这些人又年轻,长得又帅气,还考中了进士,意气飞扬的。所以那个时候,科举制度所吸引的目光不仅仅是这些科举的参与者,也吸引了社会上很多相关的,甚至于我们觉得不很相关的这样一些人士。

  我们现在大体上对于历代的科举取士数额有一个统计。我们会看到,唐代科举基本每年开榜,在唐代290年的时间里边,有266次科举考试,总共取士的人数达到了6603位进士。如果平均算一下,我们会看到平均一年取的进士有23位左右。

  我们知道宋代差不多是320年,宋代一般来说是三年开一次榜(前期其实每年开榜,但在动乱的时候不能正常开榜),320年的时间里边有130次科举考试,而130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的进士有十万多人,平均每一年录取的进士有300多位。在历代科举取士的数额里,像元代平均每一年取12位,明代平均每一年取89位,清代平均每一年取100位左右,应该说,宋代是录取数量最多的。

  科举取士的规模比较大,说明什么呢?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问题。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些人,他们通过科举被选拔出来,被认为是资质或者说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进入官僚队伍后,应该对官僚队伍整体结构、对官员的素质起到一种积极的带动作用。而在我们看到的科举取士这样一个数额之下,比方说唐代每一年取23位,这23位进士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里面,而这个官僚队伍的整体可能是超过几万人的,指望着这二十几人去改革一个几万人的官僚队伍的素质,几乎不太可能。而在宋代,平均每年取300位以上的进士,而且这些人相对来说,晋升的速度比较快,他们在上层里面占的比例比较高,数额比较大,这样对于官僚素质的改变,应该说作用就比较突出,比较积极。

  


 

  你突然中一亿,你会怎样?

  中举了,从一介人生败犬,一跃成为特权阶层。可以做官发财了。

  刚一中举,就有人送宅子,还有一笔浮财。以后,还会有乡民把田产投献你的名下,免税的。甚至有店铺托庇于你。

  最重要得,你可以做官了。各种陋规收入也不会少的。再黑心一点,漂没公款,你就发了。各种人脉财脉好好经营着,升官不在话下。

  当然,可以再去参加会试殿试,更进一步,成为进士。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科举,可以让人从寒门一跃到天子明堂,荣耀加身一跃成为上等人,

  可以说追求功名是古代老百姓和贫苦人民出人头地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1、“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诱惑和实实在在的好处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士、农、工、商”,社会地位方面“士”排在首位

  。

  举人走在大街上都是可以风风光光的,那些普通百姓见到了也要行礼。所以,“一举成名天下知”

  绝对不是空话,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精英,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的尊重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

  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

  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而秀才只是社会地位略有提升。

  2,科举制度的危害

  本是“学而优则仕”,却成了毒药

  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龙门,

  彻底改变穷困潦倒、饱受欺凌的人下人境况.于是,才呕心沥血、集希望于科举考试,

  而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

  从能力上看,他由于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

  穷困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3、社会环境的压力

  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世人品评读书人的标准.

  范进光是院试就考了20多次,直到54岁的时候才考上,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一直考到老而无力的中年人。

  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

  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这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间接祸害

  范进决定借钱继续参加乡试,但是这次他受到了命运的眷顾,第一次考试就中了举人。

  命运从此改变出人头地,大悲大喜,心境失守。

  4、范进的个人因素

  他热衷科举考试,到了痴迷境地,读死书、死读书,顽固不化.却又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科考上.

  过热的渴望与冰冷的现实本来是许多读书人遇到的矛盾.但是他特有的遭遇、特有的痴迷,

  又加重了他脆弱心理上的压力,

  使其承受力越来越低,一旦遇到激烈刺激,发疯就成了必然.

  


 

  他为何会如此癫狂?那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男人梦寐以求的四样东西名,利,权,色正在向他走来。

  在明朝,科举制度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而平民百姓想要鲤鱼跃龙门,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它的等级分为童试,乡试(省级考试),会试(国家级考试),殿试。而范进中的举人就是省级考试通过后给的称谓。中了举人一是有机会做官的,二是有资格参加国家组织的会试。

  所以中了举人就算是踏入的士阶级的门槛,有机会平步青云了,这也是为什么范进中举前后他的左邻右舍,岳父,还有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

  这些范进都清楚,所以他癫狂,这二十年来的辛酸苦辣终于得到了回报。

  从此他范进的名字将在族谱里闪闪发光,他范进的事迹也将被人广为流传,从此他走在街上可以抬头挺胸,昂首阔步,人人见到他都得向他拱手作揖,叫他一声张老爷。

  从此他家再也不用为了食物发愁了,这不中举的消息刚传出来,左邻右舍就送来了米,鸡蛋,猪肉,那屠夫岳父还送来了几千文钱,甚至连那张乡绅都亲自送银子过来,还要送一套三进三出的房子。

  只要他范进再参加会试通过那就可以做高官,手握大权,众人将会对他百般讨好,钱财美女随他选,从此进入上流社会,成为上等人,衣食无忧,再也不用为了生计而卑躬屈膝了,再也不用受那窝囊气了。

  中了举人,名,利,权,色都将进入了他的怀抱,这对一个考试考了二十年的人来说不癫狂也难啊。

  


 

  他觉得可以看不起人了,当时他想的就是中举这么难,这么难,但是我做到了,什么事都可以渺视了。

  他不知道把一件困难的事情转化为一件简单的事情才是对的。

  科举始创于隋炀帝,到了明朝才真正的发扬光大、普及。

  在明朝,中举成为举人后是有资格做官的。

  这一点,才是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

  能做官,有资格做官,这是人生的一个质的飞跃,进入人上人的一次脱变。也是一个人读书考试,一心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与梦想。

  明朝科举一共分为四级:分别为院试;乡试;会试;最后才是皇帝老儿把关出面的殿试。

  考过院试,就成了秀才,成为秀才就有了一定的特权。考不过的,就还是童生,大家千万不要望文生意,以为童生说的是小孩子。其实不然,只要没有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的读书人,都称为童生,不管你是十几岁,二十几岁,还是四五十岁,七八十岁,通通称为童生。

  在《儒林外史》里,最先出场的老童生,就是在贡院里哭得吐血,昏死了过去的周进。

  其次是得到周进关照提拔的范进。

  乡试过了,就中举了就成为举人。中举之后就能参加会试,会试考过,那就是进士了。

  话提还是回到《儒林外史》,聊一聊范进发疯的事情。

  范进中举后发疯与周进在贡院里哭的吐血昏倒,其实有同工异曲之妙,二件看似不同的事件下,真正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周进读了一辈子的书,以图上进,到了六十多岁,依然一事无成,还是个童生。

  最后没有办法,只得投靠他的妻舅金有余,金有余是个商人。

  一次机缘巧合下,周进用钱买了‘门票’,进入了他一生梦寐以求,却不曾踏足过半步的贡院。

  不想进入了贡院,周进越看越想,越想越伤心,竟然伤心得气绝倒地,晕死了过去。

  被人救醒了以后,又嚎啕大哭,哭得吐血。

  周进被人拖出贡院以后,依然越想越不甘心,又是一场痛哭。

  与他一起的有几个商人见此,起了恻隐之心,商议资助周进,来一次义举,好让周进完成心愿。

  周进那时还是童生的身份,并不是秀才,是没有资格进入贡院参加乡试的。

  那几个商人,共出资二百余两的银子,为周进捐了个贡生的身份(贡生虽然是花钱买的功名,但是有资格参加乡试考试的。)

  有了这次机会,周进的人生来了一个逆转,乡试中了,之后会试又中了。

  考取进士后的周进,做了学道,来到了广东取士,遇见了穷酸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此时已经是五十几岁的人了。

  有句老话叫:睹物伤情。

  看到了范进,周进不由想起了以前的自己,起了同情之心,也有心关照范进一二。

  正是因为周进起了这点无巧不成书的同情之心,范进的人生也迎来了逆转的机缘。

  院试中范进被周进点为第一名,考取了秀才的功名。

  之后,在不甘心的驱使下,偷偷摸摸的又去参加了乡试,一举高中,成为一名举人,也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爷大老爷。

  咱们再来聊一聊范进考取秀才,与中了举人之后的不同待遇,就可以看出,在明朝,中举之后,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巨大人生变化。

  范进考取秀才后,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提着一副猪大肠与几千钱来祝贺。

  劈头盖脸的教训了范进一通,说范进虽然中了秀才,但是不能在他面前充大,既然有了这个功名,就找个事,找个馆教,挣钱养老娘老婆。别不知上进,一辈子就一个穷酸样。

  到了范进中举后,范进在胡屠户的心里,就是天上降临的文曲星。

  范进发疯后。

  胡屠户去打他一巴掌打醒他,也打得战战兢兢。

  再就是相邻的巴结与敬畏,以及乡绅张静斋的送钱送粮。

  没有中举钱,范进家中是穷得揭不开锅,都饿了二三天肚皮了。

  为了吃口活命饭,范进不得不抱着只老母鸡到市集上去卖。

  中举后,送米送肉的人有了,送钱、甚至是送住宅的人也有了。有人为求庇护,甘愿为奴为仆。

  范进中举后,不到数月,钱有了,房子有了,丫头仆人也有了。

  这前后对比,可不是一般的变化大。

  范进中举后发疯,其实不可笑,反而是深刻的揭露,入木三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发疯,可笑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值得他如此癫狂?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