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看完《红楼梦》,你是如何从里边走出来的?

  做完梦就该醒来了。不管是红楼梦还是黄粱梦。都不会白日做梦。醒了也就出来了。

  看到你所说的“入戏”太深,令人想起冯小青、商小伶的故事。

  冯小青读《牡丹亭》,写诗道:“冷雨幽窗不可聆,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后来遇到相似的遭遇,便“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绝食而死。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明末杭州女伶商小伶身上,有一次她演《牡丹亭·寻梦》,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之时,随声倒地,伤心而绝。

  这都是因为入戏太深,以至于分不清现实与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自己,而丧失生命的。

  文学作品感染力之深,令人细思极恐。

  读《红楼梦》,大可不必担心“入戏太深”

  第一、《红楼梦》因作者改动频繁和后续者笔力不济,文本内有诸多不能自洽之处,且后半部分,草草了事,所以,一般读者会感到不容易入戏,即便入戏可能也很快出戏,你所说的可能是在阅读之中某个情节或某个人物的某个阶段故事,使你感同身受或心有触动,以至于觉得“入戏”的感觉,其实很大的可能是一种错觉。

  第二、《红楼梦》的开头和结尾,告诉你是一个神话故事,“贾雨村言”,一种假托,是一种虚构,与中间部分直接写红尘俗事,有较大的距离。

  故此,作者原本就提醒你,不必入戏。况且也曾有一联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启示读者读《红楼梦》原本不必执著于故事或人物,更重要的是回到现实社会,能够洞明世事、练达人情。

  至于里面那些“鸳鸯蝴蝶”“才子佳人”类故事,作者借贾母的口,早就予以了全盘否定。

  如何读《红楼梦》不入戏太深,张爱玲是个好榜样

  张爱玲读《红楼梦》,给人以很好的启示。

  张爱玲对红楼梦可谓如痴如醉,她的作品里,也隐隐约约有着《红楼梦》的影子,比如《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哥哥们吵架,是不是使人想起探春和赵姨娘的吵架。

  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看过的都知道,跟那些考证派的没什么区别,研究的深度和细处,那个繁琐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很明显的,读《红楼梦》时,是情感的投入,直接的体会,而写《红楼梦魇》,那是凭着超强的记忆,穿梭于各个版本,进行学究式的考证评析与文字推演。

  读者对优秀的作品,应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其实,这和读作品的是一个道理。

  读作品,首先要“入乎其内”,和作品里的人物打成一片,与人物“共忧乐”,就像林黛玉听《牡丹亭》曲子所产生的内心反应“不觉心动神摇”“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但又必须“出乎其外”“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置身局外,以理智驾驭情感,分析得失好坏,这样才能不为其限制和束缚,而切切实实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启迪,就像张爱玲那样,将阅读《红楼梦》的所得直接迁移到写作,又以研究者的角度理智审视《红楼梦》,写作《红楼梦魇》那样研究性的作品。

  参考众多的研究性著作,能够跳出《红楼》读《红楼》

  鲁迅说:

  “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红学”是显学,研究红楼梦的书可谓汗牛充栋。鲁迅、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刘心武等,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一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仿佛打造了一个权威的“智囊团”,对《红楼梦》诸多问题,有许多新的观点很看法。这样,就拓展了阅读视野,也不会局限于一己的感受或心得而彷徨无依,或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说:

  “《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囊括了整个中国文化,但此书之伟大,更在于它就这一文化所提出的种种疑问”,“《红楼梦》中对于一个失去的世界的缅怀和理想化,令现代中国读者得以把握整个中国文化,与此同时,书中具有反讽意味和批评精神的自我反思,又揭示着现代性的负荷。”(该书第722页)

  假如能够站在这样高度看待《红楼梦》,自然会有王安石般的感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也就能够跳出《红楼》看《红楼》了。

  刚看完《红楼梦》的时候,确实让人意难平,也真得觉得很难走出来。

  我读《红楼梦》的时候比较早,第一次读的时候虽然也知道是两个作者写的,但是那时候纯粹就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在看,所以看到那么多人死的死,散的散,确实不能释怀。

  但是后来多读了几次,就发现后四十回有太多的不合理了。于是从那以后,我看红楼,就只看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不看了。

  不看后四十回,自然就能走出来了。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用。

  
 

  红楼梦薄命司册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计36名女子,都是因薄命入册的。因此,看红楼梦特别容易让人心生压抑。读红楼梦,会主观代入感很强。“水作的女子”,花一般的年纪,大多悲剧收场。

  红楼梦大旨谈情。曹公匠心独运,“呕血十年增删五次”写就的《红楼梦》,人物众多,悲剧收场。

  贾府如此显赫贵胄,因谋事者全无,最终大厦倾倒,妻离子散。终因后40回高鄂续写贾兰中兴,方有一丝希望。

  正是看到了贾兰中兴,心绪慢慢平和。又想到绛珠仙子黛玉还泪重列仙班,亦心情舒解。

  贾雨村在落魄的时候有一首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首诗给人一种平淡中不甘心,表现出他有志向,有追求,同时这首诗也暗隐着贾雨村日后会发达。是吉兆。从现代观点说 ,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追求,引导走出人生低谷,追求人生价值。另外红楼梦宗教思想很浓厚,充斥着因果报应,虚无缥缈,色空等一系列佛教的思想观点。看透红楼梦就看透人生。

  过了一周左右才心情平稳了。

  上个月第二次看87年的红楼梦。

  看到最后哭的浑身难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看完《红楼梦》,你是如何从里边走出来的?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