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历史上花木兰从军,花木兰代表哪个国家和谁作战?

  《花木兰》正在热映,木兰随军攻打的敌人是谁?其实双方源出同族,算一场“内战”!

  一首《木兰辞》让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甚至花木兰的形象还被大洋彼岸的迪士尼公司搬上银幕,蜚声海外。最近又刚刚上映了电影版《花木兰》,跟动画版倒是一脉相承,神话色彩颇重。

  她是女子能顶半边天的典型,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模范,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标杆。

  
 

  
 

  
 

  《木兰辞》讲述的是,边疆燃起战火,国家遭到外敌入侵,朝廷动员适龄青年参军保家卫国,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人上前线。

  可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小弟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于是木兰就毅然决然替父从军,她男扮女装,戎马十年,屡立战功,最后平定外患、衣锦还乡。

  那么,花木兰替父从军时,前往攻打的敌人是谁?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它描述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大概在公元五到六世纪左右。也许有人说,《木兰诗》虽然诞生于南北朝,可能描述的是更久远年代发生的事。比如小说《李自成》诞生于现代,写的却是几百年前明末的事。

  但是在《木兰辞》原文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的意思就是皇帝,但是汉族人称呼皇帝可不用这个词,这是少数民族对自己统治者的专用称呼。

  
 

  
 

  
 

  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魏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开国皇帝叫拓跋珪。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天兴元年(398),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拓跋珪儿子)去世,率6万骑兵进攻北魏,攻占北魏故都盛乐。

  
 

  
 

  柔然也是鲜卑部落分离出来的一支,原来曾经臣服于北魏,两边源出同族,某种程度上其实也算是一场内战。

  后来趁着北魏向南方发展,开始单干,跟北魏分道扬镳,建立政权。他们仿效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经过几十年扩张,在漠北一带迅速崛起,统治的地盘多达373万平方公里。

  柔然强大之后,自然向南扩张,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北魏也不甘示弱,多次进行自卫反击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珪孙子)曾经发兵13次教训北方的柔然政权,终于在429年让柔然大伤元气,消除了心腹大患。

  429年(北魏神二年)夏天,拓跋焘趁着柔然国民四处放牧,兵力分散之际,率军分东西两路进入茫茫戈壁,对柔然穷追猛打,柔然可汗大檀被迫率部向西逃窜。

  史载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从此,柔然元气大伤,不敢再在边境搞事。

  
 

  
 

  
 

  柔然跟北魏的战争,从公元424年开始,到429年基本结束。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基本就框定发生在那个时期。

  除了诗中说的\可汗大点兵\,原文中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关山度若飞\,足以说明花木兰所在部队的作战地点就是在北方,作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而和北魏发生战事最久,对北魏能形成巨大威胁的,能让\可汗大点兵\的,只有柔然政权。

  我们知道,北魏跟柔然的战争进行了五年,怎么看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十年\?

  
 

  
 

  
 

  这里面的十年,纯粹是为了美感和平仄而写的,不是准确年份。如果换成\壮士五年归\,那就没有节奏感了。不信再看看诗的后面还有\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的\十二年\,同样是为了诗格式和节奏的需要。诗中还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诗句,更能说明是花木兰是北魏人。因为当时黄河流域除了党项,大多数的地区都在北魏版图内。

  综上所述,花木兰从军时,攻打的敌人就是柔然,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

  木兰

   “北朝人。姓或作花,或作朱。相传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而归,人无知其为女子者。”

  据《湖北通志》、《黄陂县志》、《木兰古传》称:花木兰乃黄陂西陵人,本姓朱,父名寿甫,母亲赵氏。她从小生得魁梧,貌若男童,爱好武艺,又好打抱不平。上青狮岭,铁冠道人、靖松道人收她为徒。

  木兰练得一身本领,还特别会使花枪,故人们改叫她为花木兰。后替父从军,疆场杀敌,屡建奇功,乡人乃将青狮岭改为木兰山,在山上建有木兰殿,殿中塑有巾帼英雄木兰像,四时祭祀。

  又据《中国老年》1986年第六期记载,河南虞城周庄村乃花木兰故里。周庄村在虞城县南七十里,有木兰祠遗址,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物一百多间,巍峨崔巍,奇丽壮观。祠院内外有唐槐翠柏,苍劲古雅。每年四月初八在祠前举办古会,祭祀花木兰,热闹非凡。1943年被毁,现有石碑两统。碑文云:花木兰本姓魏,隋代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当凯旋时,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恳请省亲。当知木兰为女身,帝欲纳诸宫中,木兰以死相拒,帝敬悯,封之为孝烈将军。

  又据《中国青年报》1985年2月6日载:在陕西延安风景秀丽的万花山麓,新建一座木兰陵园,相传木兰冢墓即在此处。并说木兰是延安尚义村人,山上跑马梁乃木兰当年跑马习武之地。不论传说多么分歧,无不是以崇敬的心情来怀念这位女英雄的。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木兰辞》把花木兰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富贵的品德,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这位代父从军的传奇人物,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朝无名氏

  咱们应尊重古者的劳动成果,没有必要去瞎编乱造或改编版本再或历史,必定咱们不是1400年前的古辈。我们只是通过古籍以及传说或电影电视剧了解到花木兰其人,我们这些后辈并没有太多真相可寻,唯一可寻的就文中这些介绍。花木兰或朱木兰其历史中真实人物肯定是存在的,不然怎可有木兰民间传说以及《木兰辞》的完美叙述?

  花木兰《隋唐》中人物,取材 于《木兰辞》与民间传说。其父花弧曾任西魏千夫长,自幼教她开弓射箭。她喜欢识字,讲究兵法,不肯拈针弄线。十七岁时,长得象一个男子汉,时常骑马。曷娑那可汗征召其父,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汗杀刘武周与唐结好,一同攻王 世充。秦王见她相貌魁伟,做人伶俐,升做后队马军头领。可汗被窦 建德手下范愿拦截,危急之际,她冲入阵中将其救出。自身被窦线娘 女兵以挠钩套索擒住,说出自己来历,线娘敬重她的一片孝心,与她结成兄妹。窦建德为唐所擒,她与 线娘一起束身自缚,衔刀面见唐帝,求得宽宥。后归家,见父死母嫁,不胜伤心。不料曷娑那可汗听 说她是女人,差人要选入宫去。她将线娘写给罗成的信托付给妹妹又兰,到其父坟上自刎而死。与《木兰辞》比较,小说增加了许多情节来描写她,但由于作者过多地强调了 她的“孝”,其形象反不如原诗感人。

  ▲《南北朝》

  南北朝时代统称。从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东晋灭亡,至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其间一百七十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南朝据有南方之地,自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至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陈灭亡,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自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始,至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北周又灭北齐,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最后,隋灭后梁及陈,中国复归于统一,南北对峙局面乃告结束。

  ▲附南北朝简表:

  关于历史不是看一个片段或看一个段落,而要看它的全部整史,它的前世今生后续。炎、黄、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楚(楚、汉)』、汉、『三国(曹魏、蜀汉、孙吴)』、『晋(西晋)、(东晋)』、『十六国(前赵、西蜀、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胡夏、北燕、北凉、冉魏、西燕、西蜀)』、『南北朝·南朝(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辽、大理、金、西夏)、元、明、清(清末太平天国发动内战、英法联军发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清军阀混战、外蒙走向分裂)、公元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民国·军阀混战、外蒙古独立、日军侵华、国共内战)、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走向统一。

  一个统一的民族到分裂的民族,再从分裂的民族再到统一的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血泪史。

  木兰生逢乱世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她并没有代表任何一个军阀政权,唯一代表的是她的亲情。

  借这问答,告诫那些不懂历史的人,我国没有少数民族!唯一的族群只有”中华民族”。

  看见这个问题,就联想到,估计会有人说北魏,会有人拿出所谓通古斯人出来证明花木兰不是中国人,实际上近些年网上经常拿出来说,什么韩国,还有日本北部阿伊努人,出现一种说法,这些人是通古斯人,实际上,通古斯重来就不是一个人种概念,说通古斯语的人人种很复杂,通古斯其实是一种语言,而且这种语言,很俄罗斯境内通古斯只是巧合重名,今天的通古斯,实际用古语读,就是东胡,实际上通古斯语系范围也一直在古代东胡范围内,即使是东胡发源在殷商,实际上,古代熟悉的西羌北狄东胡,都发源于上古炎帝皇帝时期的部落联盟,包括炎帝还有黄帝,甚至神话时代的伏羲女娲,都发源于西羌,包括后来周,而花木兰所在的时期,北魏,皇族拓拔氏就是上古黄帝时期一个部落,北魏统治阶级鲜俾,发源是东胡的一支,看到网上有文章说什么鲜卑人马上统一的北方就会打打杀杀抢个劫,实际上北魏主要对手柔然,其实原来是鲜卑别部,是一个祖先,就是因为鲜卑汉化开始耕种,开始瞧不起柔然,柔然其实已经是今天美化过的名字,当时鲜卑人其实就是叫柔然虫子,在北魏孝文帝汉化以前,鲜卑实际已经严重汉化,咱退一步,就算你说,这些民族,祖先都是很久远以前是一家,他还是异族,实际上历史上的北狄西羌东胡,包括后来的匈奴鲜卑突厥,他们最后那去了呢,其实他们基本都融入汉语了,不用抬杠有些欧洲人祖先是这些民族,但是都是这些民族很小的分支,你要注意,这些民族在几千年之间,基本都生活在中华区域,虽然每代都在改变,今日的汉族,就包含了鲜卑的血统,所以你可以说花木兰是鲜卑人,但是他们都是中华区域民族的一部分,你无论往前追述还是忘后追述,都是这样,还有看到花木兰可能是白人的段子,实际这是典型对五胡16国时期的误解,这些胡人确实是汉族以外的异族,但是这些民族溯源基本在殷商时期,人种讲,整个东亚历史上的民族,长期维持在排除白人的情况下,现在新疆的白人,实际上是一个最早追述到唐朝的概念,整个大中华区域包括蒙古长期都是白中人意外的人种,上古时期确实有白种人,现在发现的殷商祭祀头骨,就有不少白人,但你从有墓葬可发掘算,鲜有白人,这跟西方鲜有黄种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然后咱再说花木兰,花木兰是典型北魏时期人物,虽然他是虚构的,有人说他应该姓鲜卑姓木兰,安到黄河的时间算还有征战时间,鲜卑和柔然战争确实10年左右,花木兰最早有可能的就是北魏人,代表北魏征柔然这是当时北方统一战争中最后一次较大战争

  从宏观上看来,这是一场中国的内战,是政权和民族内部的战争,只是由于我国的史书中一般都称呼为“国”,实际上和今天的主权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严格说来木兰是代表北魏政权和南方政权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之间进行作战。

  
 

  基本上花木兰的故事都是出自北朝民歌和民间故事,存在一定的夸张和神化的色彩。所以不能够视之为信史,视之为野纪杂文更为合适。实际上北朝的军事力量一直很强,而且审查极为严格,不仅细化到每个士兵的籍贯,甚至连士兵的民族都搞得一清二楚。比如北魏在进攻时,经常是以汉族人在前,鲜卑族骑兵在后。这样的调查之下,花木兰女子的身份不可能不暴露。更不要说是多年的军旅生涯,不可能一直无人知晓,所以木兰辞中应该有很强的杜撰色彩。

  
 

  在当时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北方先后有五胡十六国,南方也有宋齐梁陈四朝相继。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是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时期,虽然他们都自称为国家。但是,他们始终是中国内部的地方政权。现代国家的含意是进入到近代之后才逐步确定下来,主权国家、民族国家都是现代的概念,不能向上追溯。

  花木兰的故事,是记载在《木兰辞》之中。所以要想弄清楚花木兰的身世背景,那就得从这首《木兰辞》下手。

  1、《木兰辞》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以我们根据她所处的朝代推断,实在隋朝之前。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从这些诗句和她替父从军的制度来看实行的应该是府兵制。

  3、而中国历史上实行府兵制的时代是从西魏宇文泰开始,到唐朝唐玄宗时期废除。也就是说花木兰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人。

  4、《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对皇帝的称谓为可汗,而能被称为“可汗”的皇帝,则应该是少数民族,也就是北朝的鲜卑人。这样就基本可以断定,花木兰是北魏到东西魏之间见的人。

  那么花木兰的敌人又是谁呢?从花木兰的行军路线可以看出,她是跟着部队一直往北走的,所以她的敌人应该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南方的南朝。在当时能对北朝产生威胁的,自然只有柔然人。

  总结来说,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军户,应征入伍,替父从军,她的对手则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

  


 

  花木兰和岳飞还有谁我有点懵住了,都是属于和少数民族番邦小国的战争,他们现在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花木兰是北魏孝文帝时期人,孝文帝难南迁,柔然人自然会趁着北魏北方空虚而进攻了

  理论上应该是北魏,而且她家应该是鲜卑族的,因为北魏这个政权实行的是府兵制,征兵从各地军府中征发,并非从普通老百姓中征兵,所以非统治地位的汉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不打仗。花木兰的父亲在征兵时榜上有名,当为军户,所以不大可能为汉人。

  至于和谁作战的问题,我认为从片中反派的服饰可以推断出是北魏的主要外敌之一:柔然,这是一个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部落制汗国。后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于延和元年(公元432年)五月大破柔然之后,柔然的势力大减,主动攻魏就少了。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普遍认为花木兰是鲜卑军户,代表北魏与同属于东胡体系的柔然作战……按理说,东胡体系和女真满洲同出于东北,都是肃慎一脉,是孔子认知中的“东方大国”,按理说和华夏族也算近亲

  花木兰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位代父从军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但其姓氏籍贯等并没有相关史书记载,人们了解到花木兰的形象大多都出自南北朝时代的叙事诗《木兰辞》,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穿着男装加入军队以替代父亲出征打仗,从记载中分析,花木兰加入的应该是北魏政权的军队,与之对抗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柔然军队。

  
 

  
 

  北魏太武皇帝时期,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为维护边境政权出兵对抗,由于国家兵力不足临时征兵,要求每家出一名男子参军前往战场,由于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年幼体弱,而花木兰自小习武练枪射箭身体强壮,于是就更改装束,打扮成一个男子的模样替父从军,自此之后,军旅生涯长达十二载,最终打败了柔然军队,凯旋回家。

  
 

  
 

  打仗期间,没有一个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可想而知,一个女子既要隐瞒着自己的真是身份,又要领兵上前线厮杀,这种痛苦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承受的。所以军队凯旋后,皇帝也念其功劳之大,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还封了官职,想让她继续为朝廷效力。花木兰却因父亲老弱需要人照顾而婉言谢绝,自此归乡孝敬父母。

  关于花木兰的事迹多是具有小说色彩的描述,其中夹杂着作者的个人情感,后人也是依据这些并不完整的记载加以猜测来叙述她的生平经历。

  古代女性地位低下,花木兰的事迹也为中国古代女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很受中国人的尊敬和赞美,是忠孝的代表性人物,勇敢且纯朴。她的形象及事迹被后人撰写诵颂,也被搬上舞台传唱,其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千古流传。

  
 

  花木兰所在的国家当时是北魏及东西魏,即现在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

  中国古代基本上处于南北方割据时期,往往是南方弱北方强,花木兰遇到的外敌入侵是比她所在国更强的国家,而比她所在国更强的国家在当时就是长城以北的柔然。

  中国每次大分裂时期人口都是大量减员时期,花木兰那时代也一样,所以造成结局就是部分女人也入军服役。

  不管是中国的正史还是野史,流传至今保家卫国的英雄都是当时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历史上花木兰从军,花木兰代表哪个国家和谁作战?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