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包拯没做过宰相,却为何被称为相爷?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形象】

  提起包公大家可是都不陌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包公的大名甚至远远超过今天的网红。在出名的网红也有许多人不知道。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品那?

 

  包拯生于(99年——1062年)字希仁,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天圣5年(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任职监察御史,他积极主张建议练兵点将充实边防后备。曾经还历任过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等职务,一度请求朝廷允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弹劾权贵。


 

  授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度招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务。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经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人称为“包待制“。“包龙图“。

 

  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现有《包孝肃公奏议》流传于世。

 

  包拯一生廉洁公正,秉性刚毅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正直果敢。一身正气敢于替百姓鸣不平,故有“包青天“溢美之称。千百年来被后世赞不绝口。老百姓视包公如神明一样尊崇。

  

 

  综上看来包公在历史上并没有担任过丞相职务。关于“包丞相“一说是来自文艺戏曲舞台。在戏曲《秦香莲》里,有秦香莲称包公为“包相爷“的台词。在其它地方没有听过这个称呼。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文艺作品和历史不能等同对待。

  

 

  历史上的包公,也并不是像舞台上刻画的那样一副黑脸庞。据史传画像和文献记载,包公是一个文静柔美的书生气质。你看这些历史上有关的几个版本的包公画像,都是方脸浓眉大眼,白白净净的。五官非常端正。都说包公是“包黑子“这也是来自戏曲舞台。戏曲脸谱是舞台艺术的一种特效夸张手法。久而久之人们也就认为包公是黑脸的模样了。随着戏曲舞台媒体在民间的扩展,包公的名字是彻底的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小说中,包拯都做过宰相。历史上,包拯不是宰相,但等同于副相地位。

  
我们先来看看小说。关于包拯的小说,最著名,也是包拯传奇故事最主要的出处也就是《三侠五义》了,这部小说中,包拯做了宰相。小说中包拯的官职是这样升迁的,先是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封定远知县,后因为用刑打死犯人被贬,后在大理寺遇见首相王芑,应长相符合仁宗梦中的应梦贤臣,被选拔,进宫驱鬼后封为开封府尹、阴阳学士。之后陈州放粮被加封龙图阁大学,仍兼开封府事务。狸猫换太子案告破,在小说第十九回末尾,有这样一段“一日,老丞相王芑递了一本,因年老力衰,情愿告老休致。圣上怜念元老,仍赏食全俸,准其养老。即将包公加封为首相”。所以,《三侠五义》里包拯做了首相。

  
然后看看历史,历史上包拯没做过开封府尹,那个职位是储君专属,他是“权知开封府”意思就是处理开封府事务,属于差事,不是正式官职。包拯最后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不久后调任礼部侍郎,但包拯推辞没有接受,次年,包拯死于枢密副使任上,被追赠礼部尚书。

  
其实,枢密副使在北宋等同副相地位,这就要说到宋朝宰相制度了。宋朝的宰相制度叫做二府三司制,“二府”即政事堂与枢密院。政事堂掌政务,设宰相三人,都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另有副相,加“参知政事”头衔。枢密院掌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称“枢相”,地位等同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枢密副使也就等同于副相“参知政事”。另外三司就是户部、盐铁、度支三个部门,三司长官称“计相”,比二府长官低一些,大约等同于副相。

  所以,小说中的包拯是宰相,历史上的包拯等同副相地位,叫一声“相爷”到也不为过。

  包拯的名声,不用说,凡事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包青天的形象,不畏奸恶,为民伸冤的廉洁清官。 事实上包拯是个白面书生,生在宦官之家。年轻时考取进士,在家侍奉父母!三十九岁开始当官,当涂县到端州,端州三年后调进京城,做了御史中丞。后又进去开封府当府尹(市长) 。其实就是这时候,有了开封有个包青天的说法。包拯在开封府实行了打官司的改革,是百姓打官司方便便捷了。可是,包拯只在开封府当了不到两年的市长。又被调到走当了官财政的官。到六十三岁,被封为枢密右使,相当于副丞相,可能这时候人们都喊他相爷,可惜的是当副丞相不久,包拯就有病去世了。 包拯被称为相爷,应该是民间或是艺术家为了更好地宣扬他的正义无私的高大影响,做的艺术处理,更好的使他深入民心!

  感谢邀请!包拯,北宋时有名的清官,断案如神。历史上的他不仅仅是个司法官,还是一个北宋有名的政治家。

  包拯早年刚刚入仕,见到北宋王朝每年花费巨额金钱给予辽国,以换取边境太平。包拯曾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岁币),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官职。后来因此,包拯调任权知开封府。

  在调任开封府后,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加之他在此期间对朝廷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深得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的喜爱。于是在他任职开封府时,让他权三司使一职。三司使总揽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北宋沿设,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所以包拯完全可以被人成为相爷。

  后来,包拯还担任过枢密副使一职,枢密使是战时国家军政最高长官,可以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权侔于宰相”。后来,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职权范围逐步缩小。但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丞相相当,是宋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从这一方面看,包拯也完全可以被人成为相爷。

  因此,包拯被人成为相爷,一方面是同僚对他的尊称,另一方面他确实做过宰相一职,完全可以担得起这一称谓。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没有吧,包拯一般民间都称作是包青天,或者包龙图,哪有包相爷这个说法,我是第一次听说

  因为“龙图阁大学士”这个头衔。

  宋朝的官制是历史上最复杂的。一般一个官员,他首先有一个官,这个官代表了他的等级和待遇;然后他还有一个职,表示他的学问地位;最后还有一个差遣,这才是他所掌握的权力。

  你比如说包拯,他的官叫做“右司郎中”,职叫做“龙图阁直学士”,差遣叫“权知开封府事”。换句话说,他并不是“开封府尹”,只是“龙图阁直学士”,被任命为“右司郎中”,暂且代替开封府尹“知开封府事”。实际上,“知开封府事”才是真正管理开封府的官员,“开封府尹”都是由皇族近枝担任,只是虚职,根本不管开封府的事情。

  元朝以后,这一套复杂的管制被废除了,老百姓根本就搞不清了。他们把“龙图阁直学士”误判为“龙图阁大学士”,和明清的“殿阁大学士”混为一谈了。

  “殿阁大学士”是明朝内阁的官员,用皇宫里的某一个殿或者某一个阁来命名,叫“XX殿大学士”和“XX阁大学士”,是皇帝的秘书。这个官一开始不大,但是权力特别大,逐渐就发展成没有宰相之名的宰相了。

  既然包拯是“龙图阁大学士”,那不就是宰相了。所以小说戏曲里经常叫包拯“相爷”,或者“包龙图”。这样职务和后来附会出来的“三口铜铡”才能匹配。

  实际上,包拯一生没做过宰相,最高官是“枢密副使”,算是副宰相吧。当然也是虚职,没有真正行使过宰相的权力。

  人虽正直,水平平平,只能试考。

  做过枢密使,相当于副宰相

  龙图阁大学士,不是相爷?文到阁老,武到侯,点解?

  戏曲为媒,民间为体,百姓对黑暗官场的无能为力,只剩下传说

  民间都叫他:包青天吧,关羽没当过皇帝,但世界上却有很多关帝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包拯没做过宰相,却为何被称为相爷?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