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

  郑和是明代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太监,本姓马,是云南昆州(昆阳)人。

  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九年间,率领大规模武装贸易舰队七次出使西洋。在这七次航行中,访问过亚非三十七国,到过六十多个地方。最南到达爪哇,最北到达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默伽,最西到达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索马里首都摩迦迪沙)和麻林地。他于1433年的最后一次航行,比哥伦布发现新航路早六十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海岸早六十六年。可见,郑和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导者。

  “三宝太监”,就是明朝的郑和(公元1371——1433年),他是云南回族人,姓马名三保,从小入宫当太监,14岁隨军到北京。明成祖很看重他,赐名郑和。他的父亲曾去麦加朝圣,他自幼了解不少外洋知识,所山被委任下西洋的总管。当lrl所说的“西洋”,就是我国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和其他沿海地区。

  郑和从34岁到62岁的28年中,曾七次下西洋。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从南京下关出发,至长江口外,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海岸南下,又向西行,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的肯尼亚。他在这些航海中,运用先进的科学装备,施展精湛的航海技术,先后访问了亚非沿岸的越南、印尼、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马尔代夫、伊郎、也门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类似现在的军事演习,煊耀国威;在正史上清楚记载:有一次大船抵达一个小岛,岛民领袖带人夹道欢迎、送上贡品,但是郑和这些人拿出黑帮的气质,在海岛上大打出手,打得岛民捂着脸说服。

  郑和下西洋之后150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200年后"五月花"号停靠波士顿港口,美国开始出现;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老外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当年郑和一直坚持往西,那么今天纽约的报纸将是中文。

  郑和船队决不是潇洒、去旅游的, 最主要的目是为了贸易发财;几十艘大船得拉多少物品?什么丝绸、瓷器、茶叶是西洋列国的最爱,用这些跟他们换回粮食、珠宝、香料,这是进出口贸易。

  西洋准确来说是西海和南海一线,今天的菲律宾、马来西亚、伊郎、沙特,横穿印度洋到达红海、非洲,航程上万公里。

  郑和为中国明初航海家,于明成祖、明宣宗时期的28年间,前后七次远航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之壮举。

  西洋,元代以今南海以西(约自东经110?以西)等海洋及沿海各地,远及印度及非洲东部,概称之为西洋。明时称今文莱以西的海洋为西洋。郑和七次(一说八次)率领船队远航南海,通常即称下西洋。

  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或作三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区)人,回族。明太祖洪武年间入宫为太监,人称三宝太监。1399年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三保太监从战有功,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

  “郑和下西洋”亦称“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由郑和奉明成祖(第七次为明宣宗)之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海外诸国和地区的大事件。

  自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至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之肯尼亚的蒙巴萨、红海海口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郑和远航下西洋实为世界航海史上之创举。

  明成祖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故派遣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与商务代表,通使西洋(或谓郑和还带有访查建文帝朱允炆行踪的秘密任务)。

  ★一下西洋(1405年六月~1407年九月)

  永乐三年六月,明成祖派遣内官监太监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使团第一次远航下西洋。

  远航船队自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海,依次访问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苏门答剌、南浡里(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印度西南沿海的科泽科德一带,当海道要冲,古为东西方交通重要港口所在)等国。并在交通要港古里为船队建立了交通、贸易中心转运站。后经印度西岸折回,五年九月返回南京。

  ★二下西洋(1407年秋~1409年七月)

  返京不久,稍作休整,郑和便奉旨率领船队再下西洋。郑和统领舟师前往爪哇、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山、古里、柯枝(今印度西南岸科钦)、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等国访问。七年七月返国。

  ★三下西洋(1409年九月~1411年六月)

  休整了一个多月,郑和于九月率领船队三下西洋。

  船队前往占城、爪哇、满剌加、阿鲁(今苏门答腊日里河流域)、南巫里(即南浡里)、锡兰山、小葛兰(在今印度柯钦南)、柯枝、甘巴里(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科因巴托尔)、阿拔巴丹(今印度阿莫达巴德附近)、古里等国访问。

  九年六月,郑和率领船队自西洋返回,俘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献上;后放之还。

  ★四下西洋(1412年十一月~1415年七月)

  永乐十年十一月,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四下西洋。使团访问了占城、爪哇、苏门答剌、南浡里、彭亨(今属马来西亚)、急兰丹(今马来西亚的哥打巴鲁)、锡兰山、加异勒(今印度南部的卡异尔)、甘巴里、柯枝、古里沙里湾泥(今地不详)、溜山(今马尔代夫首都马累)、榜葛剌(今孟加拉)、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霍尔木兹)、剌撒(今也门木卡拉附近)、木骨都束(今肯尼亚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布腊瓦)、麻林迪(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比剌与竹步(均在今索马里境内)、孙剌(今地不详)等亚非国家。

  永乐十三年七月,郑和结束第四次出使,自西洋返航;俘苏门答剌王以献。

  此次出使,开通了中非航路。

  永乐十三年腊月,郑和五下西洋复访,凡历十九国,皆先后派遣使者来朝。

  ★六下西洋(1421年正月~1422年八月)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正式迁都于北京;同月,命郑和复使西洋。

  郑和奉旨六下西洋,护送忽鲁谟斯、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甘巴里等十六国使臣归国,并对沿途所经国家和地区又进行了友好访问,其中有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岸佐法尔一带)等。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亦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六月,郑和奉旨第七次下西洋(一说第七次下西洋在1431年)。此行主要访问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木骨都束、阿鲁、阿丹、加异勒等20国及旧港宣慰司,并派人到了天方(今麦加,伊斯兰教圣地)。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客逝于古里。远航船队由副使王景弘统领,于七月返回南京。

  郑和遗体归葬南京牛首山麓。一说郑和七下西洋安然回国,后于1435年病逝于南京。

  船队主体一般由63艘(一作62艘)大、中号宝船组成。大号宝船长44.4丈,阔18丈,9桅12帆,可容千余人;中号宝船长37丈,阔15丈。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如座船、战船、粮船、水船等,每次出使,共乘巨舶百余艘,其中第一次208艘,为七下西洋中动用船只最多的一次。

  郑和远洋船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不仅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以及通往阿拉伯诸国的新航路,而且向南越过南纬4?以上,在印度洋和南洋的各个海域,分别开辟了多条新航线,对后代的印度洋和南洋航海所采取的航线有很大影响。

  《郑和航海图》中所注的过洋牵星数据及所附四幅过洋牵星图,为后世留下了中国最早、最具体完备的关于牵星术的记载。《郑和航海图》中,对有关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知识,也有集中的反映。

  郑和下西洋既使亚非各国人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中国人民在认识亚非国家方面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海外的地理知识。

  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以及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三书中,记录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对郑和下西洋所访问的主要国家的情况,均作了翔实而生动的记述,极有价值。

  郑和七下西洋的远洋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要早上半个世纪以上,且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均超过他们数倍。

  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在印尼有三宝垄、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这些名称均是对郑和出使该地的纪念。

  中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礁,也是为了纪年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

  图片皆选自网络。

  传闻说郑和下西洋是朱棣派他出海找寻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文,实际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

  西洋是一个笼统的地域概念,大致包括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统称为西洋。

  郑和本来姓马,小字三保,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出生。洪武十五年(1382)春,郑和的父亲突然去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投靠燕王朱棣,做了一名小宦官。

  建文帝元年(1399),燕王朱棣经过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坐上了皇位。由于郑和在“靖难之役”期间建立了不少战功,朱棣当上皇帝后便对郑和更加信任,任命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并赐他以“郑”为姓,从此他就改马姓郑,叫郑和了。因其小字“三保”,所以人们称他为“三保太监。

  在明朝初年,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于是明成祖将眼光看向海外,相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贸易往来。因此,他任命郑和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各国。

  第一次远航

  郑和率领的这支船队,不仅规模大,而且组织严密,是十五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这支船队有大海船60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内,多达200多艘。

  船只分5种类型:第一种叫“宝船”,是郑和船队的主体;第二种叫“马船”;第三种叫“粮船”;第四种叫“坐船”;第五种叫“战船”。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郑和从苏州城外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码头登上主船,扬帆起航。

  郑和此行的第一站,占城国的新州港(今越南归仁)。

  当地官员亲自迎接郑和,并为其接风洗尘。随后,郑和拜会了占城国国王,赠送了大量礼物给国王。国王十分感谢,把国内出产的象牙、犀角、伽蓝香等特产贡献给明朝廷。

  随后,船队经爪哇、旧港、苏门答剌、南渤里等地后进入印度洋,再经锡兰山、葛兰、柯枝等,最后到达古里。

  古里西滨大海,东接坎巴夷,南邻柯枝,北连狠奴儿,国内多山,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只有胡椒出产较多。但因其海路交通方便,西番的马匹,东土的布匹,其他诸国的珊瑚、珍珠、乳香、木香、金箔等物,都到这里来出售,因而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市场。

  郑和到达古里国后,受到古里国国王的欢迎,郑和奉明朝皇帝的诏谕,赏赐给国王大量礼物,双方还商定了贸易的物品,并约定议价的时间。

  郑和在古里住了一段时间,准备循原路回国了。为了纪念这次远航,郑和在古里国海岸上树立了一座石碑,碑文写道:

  “此去中国,十万余程,民物咸若,熙同情。永示万世,地平天成。”

  明成祖永乐五年九月(1407),郑和率船队满载西洋各国国王和首领献给中国皇帝礼物的宝船,直抵南京。

  回到皇宫后,郑和向朱棣逐一介绍了每一个国家,同时还讲了一些当地奇特的风俗习惯和异闻趣事。朱棣赏赐了郑和,并让他再次出使西洋诸国。

  第二次远航

  明成祖永乐五年九月(1047年10月),郑和奉诏再次出使西洋。同行的人有王景弘、侯显、马欢等。

  这次出访所到的国家有:占城、爪哇、罗(今泰国)、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南渤里(今印度半岛西岸的麻罗拔)、甘巴里(今印度半岛西岸的 Cambay)等。

  在锡兰国,郑和拜访了当地的佛教圣地,并且为寺庙捐赠了大量财物,明成祖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立了石碑,记下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第三次远航

  明成祖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活动。这次途经占城国、爪哇国,最后到达了满剌加国。

  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亲自率领大臣到港口迎接郑和的船队。

  满剌加以前隶属于暹罗,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拜里迷苏剌派遣使者于永乐元年,前往中国朝拜明皇朱棣,希望大明王朝能帮助他国独立。

  朱棣皇帝赐其国名为“满剌加”,命令工部制作了一方“满剌加国王”的金印,以及王室使用的各类器物,同时为其题写了封赐碑文,刻在大理石碑上以示纪念。

  这次郑和出使的时候,便为拜里迷苏剌带来了明成祖赏赐的各类器物。

  第四次远航

  郑和在完成了第三次出使任务后,休整了一年多,郑和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开始了第四次远航。

  郑和此次出使西洋,先是抵达占城,短暂停留之后,郑和与部下分成两队,一队前往彭亨和急兰丹,郑和自己则前往爪哇国。

  之后,相继抵达了旧港、满剌加、阿鲁、苏门答剌、南渤里、锡兰、古里等地,最终停留在忽鲁谟斯。两年多的时间里,郑和到达了印度以西和波斯湾等,于明成祖永乐十三年回国。

  第五次远航

  公元1417年冬,郑和率船队开始了第五次远航。

  此次远航,郑和还是首先到达占城,然后途经爪哇、彭亨、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渤里、锡兰、沙里弯尼、柯枝、古里等国。

  在古里,郑和又将船队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等地。这是郑和船队第一次到达阿拉伯半岛。

  郑和船队每到一国,都要进行友好访问,同时还赠送给各国国王礼物,各国也回赠礼物。此次船队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回国。

  回国时,一共有十七个国家的使节随郑和前来中国访问,这些使臣中,不乏王子、王叔、王弟。

  第六次远航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了第六次远航。

  这次出使的原因,除了照例访各国以外,是把十七国的使节送回本国。随行的人员有王景弘、马欢、郭崇礼等。

  在阿丹,国王率领大小官员,到海滨迎接船队,并告谕全国人民,有珍宝的都可以进行买卖,郑和此次在阿丹买到了许多珍禽异兽。

  在祖法儿,郑和船队同样受到了热烈欢迎,祖法儿国王差遣大臣告谕全国人民,可同中国船队做买卖,人们便拿出物品来换取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明成祖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郑和船队回到了国内。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阿丹等国家使节。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十六日(1424年月十六日),郑和奉命出使旧港。但是,他还没有回来,朱棣皇帝就死了,太子朱高炽继位。他认为郑和下西洋耗费太多,是先朝一项弊政,遂罢“西洋宝船”,并让郑和做了南京守备。

  可朱高炽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死了,他的长子朱瞻基于公元1426年即位。

  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

  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帝宝座以后,看到来朝的外国使节及进贡的礼物越来越少,于是决定要继承他祖父朱棣的事业,再次组织下西洋的船队。

  宣德五年(1403)六月,朱瞻基诏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诸国,这次下西洋,是郑和第七次远航,也是郑和的最后一次远航。

  宣德五年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郑和率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开航,队伍非常庞大,随行人员多达27530人。

  船队拥有“清和”号、“惠康”号、“长宁”号、“安济”号、“清远”号等大型宝船61艘。2月3日,船队到达刘家港。

  在刘家港,郑和等树立了《通番事迹记》石碑,记下了他们前六次出使的历程,并乞求神灵保佑这次出使平安无事。4月8日,船队到达福建长乐,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并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的石碑。

  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1432年1月12日),郑和船队驶出五虎门踏上了远洋航行的征程。

  这次出使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古里、忽鲁谟斯、溜山、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祖法儿、阿丹、剌撒等。

  宣德八年(1433)七月,郑和圆满完成了出使西洋的任务,率领船队回到了国内。答剌等十七国使节也随船队来到中国,访明朝政府。

  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途中便因病去世了,以郑和为统帅的大规模的远航活动便随之停止了。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近30年,遍访亚非30余国,扩大了我国同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发展了中国的海外航运,促进了国际文化和经济各方面的交流,增加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的一次伟大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写下光辉的篇章。

  何谓“西洋”

  “西洋”是什么地方呢?明朝人将海外诸国以婆罗洲(今天的文莱)为界分为两部分,以东的地方称为东洋,以西的地方就称为西洋。而郑和船队所到达的地区在当时都属于“西洋”的范畴,因此郑和的出海活动就被人们称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十分宠信的宦官,原来姓马,起初在燕王身边任职,后来在朱棣起兵时立了功劳,擢升为太监,赐姓郑,俗称“三宝太监”。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维持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便派郑和率船队先后出海远航,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地区的30多个小国。郑和七次远航,每次的航线都不完全相同。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其前三次只到达印度西海岸,第四次议会开始到达阿拉伯、东非,完成了横渡印度洋的壮举,最难抵达赤道以南、今肯尼亚沿海一带。

  郑和的船队规模非常大,拥有船只上百艘,最多的时候达到200多艘,其中长度44.4丈的大船就有60 多艘。随行人员有27000多人,包括官员、水手、士兵、工匠、医生、翻译等。船只上装满了瓷器、丝绸、铁器都货物。船队到达一个地方后,便邀请小国前往明朝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而这种交换完全是出于自愿的,船队中虽然有大量士兵,但主要是用于自卫,为和平贸易服务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即“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贸易的过程中又非等价交换,往往用自己的贵重物品换取小国的不值钱的土特产或奢侈品、珍禽异兽等。所以,郑和下西洋并没有给大明王朝带来多少经济收益,反而显得劳民伤财。所以在郑和去世后,“下西洋”并再也没有进行过。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巅峰时期,当时的明朝在经济文化在世界上属于领先地位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郑和出南中国海西向印度洋非洲 航行,到达非洲中部 。郑和下西洋是把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 伟大行动 。明朝时期出南中国海向西航行,就叫做下西洋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