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可以简要的介绍一下西方哲学史吗?

  谈西方哲学,又那么三个互为师承关系的如是必须记住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下一个要记住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之父”(黑格尔语)的笛卡尔。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儿自成体系,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体,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思故我在”也是笛卡尔的名言。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

  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最后还是要看看中国人对哲学的理解。“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中国的老子(道德经)大部分内容也是讨论所谓希腊哲学本体论的范畴,自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道家思想基本没有得道应有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所以没能产生西方欧洲希腊式的哲学学术体系。根据梁启超和罗素的看法东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的差异很大。因为都涉及了人类终极问题。很可能在东西方哲学思想上找不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或公理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取得共识。全球化只能是人类地球命运利益共同体。

  西方哲学史大致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近代哲学时期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从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称之为现代西方哲学。

  1.古希腊时期。分为早期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时期),主要以探讨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如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巴门尼德的存在等。中期是以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时期,苏格拉底把哲学探讨万物本源导向道德,认为道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等等。晚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怀疑主义,斯多葛主义等等。

  2.中世纪时期。哲学和神学开始交织。前期的教父哲学时期(奥古斯丁为代表,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等,以柏拉图主义为根底)和后期经院哲学时期(托马斯•阿奎纳为代表,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根底)。探讨问题有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3.近代哲学时期。主要以英国经验论和欧洲大陆唯理论的争论展开。经验论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把经验论一步步贯彻到底,最终以休谟的不可知的怀疑论走入了死胡同。大陆唯理论主要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前者以归纳逻辑为方法,后者以演绎为方法。

  4.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西方哲学史最为晦涩难懂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从西方哲学史中逐步发展出辩证法,针对主体与客体、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等问题展开,内容极为复杂。

  5.现代西方哲学时期。各种主义,主要特点是拒斥形而上学。主要有英美分析哲学、胡塞尔一派的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这个问题有点大,即便是非常简要也得几万字吧…

  我们所说的西方哲学基本是指欧洲哲学,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欧洲哲学起源或脱胎于希腊神话故事,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经过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工业革命后发展到现在,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哲学家,也同样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哲学著作,并且自希腊哲学以后,近现代的法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尤为突出,为世界贡献了像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罗素以及卡尔马克思等等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

  如果有兴趣想要详细了解,可以去找一下这方面的书籍。我个人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如果觉得晦涩,也可以选择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西方哲学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可以简要的介绍一下西方哲学史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