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刘禅在曹营真的是乐不思蜀吗?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我们都知道乐不思蜀的故事,很多人都认为刘禅很聪明,躲避了杀身之祸。实际在历史上有个人就和刘禅不一样,他也是亡国之君,他直接和西晋的司马炎对刚,但是人家还是好好的,最后平安去世,这个人就是东吴的的末代君主孙皓,据《资治通鉴》记载,东吴灭亡之后,有一次晋武帝大宴当时前来朝贡的国家使者,晋朝的大臣,太学的学生,可能是为了炫耀一下,晋武帝故意让人领着孙皓前来参加宴会,在孙皓带着东吴降臣行礼到座位上坐好,晋武帝对孙皓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贾充就对孙皓说:“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样的刑罚?”孙皓说:“有做为臣子却弑杀他的国君以及奸险狡诈不忠的人,就对他用这种刑罚。”贾充和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弑杀过曹魏的皇帝曹髦,孙皓的话让司马炎和贾充都很尴尬。但是孙皓最终也没有什么处罚,照样活到了去世。
 

  相比之下司马昭故意让人演戏蜀技,群臣感伤,刘禅却高兴的不得了,最后还来了一句说:“此间乐,不思蜀”。后来郤正教刘禅回答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问,刘禅才回答了上来说思念蜀汉故土,司马昭很奇怪说:“这么像是郤正教的”。刘禅说:“真的是郤正教的”。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郤正在晋朝担任巴西太守,在当时很有名气,最后自然去世。所以司马昭感慨刘禅: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刘禅这么无情,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呢?

  刘禅在曹营思不思蜀,这倒没办法确认,不过可以肯定他是乐呵呵的。他是谁啊,他是亡国之君,哪有亡国之君还能吃喝玩乐,安享晚年的呢?所以刘禅当然乐呵呵的了。

  刘禅光自己乐呵还不够,他还要带着自己的儿子们一起乐呵。我们发现,刘禅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却给刘备留下了骨血,刘备的后代直到今天,还能找到不少。

 

  刘禅的长子被杀,五子自杀,其余的都好好地活着。

  刘禅一辈子有七个儿子,这七个人里面,当属太子刘璇运气最背。他老爸刘禅选择投降了邓艾,结果邓艾和钟会搞内讧,导致成都城内沦为一片血海,而刘璇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杀掉的。

  要说刘璇是不小心被杀掉的,打死我也不信。那么刘璇到底为什么而死呢?我认为刘璇作为蜀汉帝国的太子,那就等于是蜀汉未来的希望。他要是活着,这对司马家来说,威胁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刘璇作为刘禅的嫡长子继承人,是不可能活下来的。刘禅对此也很无奈,自己的小命还不一定能保得住,更别说要去保护儿子了。

  刘禅还有一个儿子北地王刘谌,那是个响当当的汉子,只不过这个汉子似乎有点生猛。他因为父亲选择投降,所以一口气杀了自己的老婆孩子,顺道也把自己给剐了。

  刘谌是刘禅第五个儿子,可惜年纪轻轻就把自己的小命给丢在了成都。他死了以后,刘禅就带着剩下的几个儿子一起奔赴了洛阳。

  那么刘禅这五个儿子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其实这五个孩子都活的不错,而且全都活到了西晋灭亡的时候。西晋灭亡的时候,伴随着西晋王朝的灭亡,刘禅的这几个儿子才相继被攻入洛阳的匈奴人杀害。

 

  刘禅本人的小日子其实也过得不错。

  作为一名正儿八经的亡国之君,刘禅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刘禅遇到了司马家族。本着对曹魏的愧疚之情,司马昭和司马炎这对父子,并不想害死三国君主中的任何一位。

  此前已经有残杀曹髦的前车之鉴,司马昭自然不会再犯第二个错。所以刘禅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是好就好肉地招待着,还给刘禅封了一个安乐公做做。

  这个时候的刘禅,感觉非常满意。他还想不想念蜀汉呢?说不想念那是骗人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看,刘禅还真的未必就想念蜀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禅在蜀汉当地的时候,其实也没有那么开心。他本身就是一个游戏人间的人,却偏偏要给他背负上治理国家的重任,我认为这件事刘禅本就不是很快乐了。

  而且他在蜀汉这些年,还算是有些功绩,至少没有让自己丧失权力,这么一来,他会觉得很累,每天都要跟一帮阴谋家们打交道,这不是刘禅的性格。

  刘禅每天就想着喝喝酒,欣赏欣赏美女的舞蹈,所以他哪里有什么心思去管理国家呢?这个时候司马昭算是为刘禅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因为司马昭把刘禅的国家给收购了。

  这么一来刘禅就能够安心地在洛阳过上好日子了,他完全不需要去估计那些国家大事,他终于可以摆脱过去的愚蠢日子。对于刘禅来说,亡国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刘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心大皇帝。

  一般人亡国,要么忧愁,要么自杀。刘禅跟其他亡国之君不同,刘禅选择带着一家老小快快乐乐地走上了前往洛阳的路途。

  这就好像是上了四十几年班,忽然下岗退休一样,心里别提有多轻松的感觉了。他再也不用定时去朝堂上打卡了,所以他心里高兴的很。

  刘禅到了洛阳以后,既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忧伤,也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愤怒,他用一招无为而治的办法,彻底征服了司马昭。

  你不能不承认,刘禅是有自己的政治智慧的。因为蜀汉没有史官,所以导致我们不知道刘禅是如何治理蜀汉的天下的。但是我们从刘禅忽悠司马昭这件事上,就能够看得出刘禅是有政治智慧的,而且智慧水平不低。

  不管他活得开不开心,至少他能够真正找到生存下去的办法,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古典君认为刘禅就是一个“平凡人”,只是生在了帝王家,既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像孙皓那样残暴不仁。所以刘禅在曹营的心情还是很复杂的, 虽说在曹营过得还算舒适安逸,但偶尔也会想起家乡吧!

  为什么说刘禅只是一个平凡人呢?
 

  因为平凡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波逐流,很容易被他人所左右,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形容最合适不过的了。

  刘备死后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让他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刘禅十七岁登帝后,就把朝政大权全交付于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请示他,自己也乐得当一个悠闲的皇帝。

  刘禅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把行使国家的权利全部交给诸葛亮,没有产生任何夺权,压制诸葛亮的想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远不如诸葛亮,跟他叫板,只能自取其辱。在诸葛亮治理蜀国的这段时间,刘禅的身边并没有出现什么奸佞小人,做事也是中规中矩的。

  直至诸葛亮死后,自己大权在握,没有了自己所忌怕的人,有点飘飘然了,逐渐被宦官黄皓所欺蒙,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至于为什么刘禅要坚持投降,可能是因为其懦弱,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不愿让军士百姓受苦,总之 是在还有战斗力的情况下投降了。这可能也是刘禅有自知之明之处吧,投降后后主受赐万户封地、万匹绢帛、一百多名奴婢,以及相当的其他物品。

  刘禅真的是乐不思蜀吗?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虽说是个普通人,但他不是一个无情之人,为什么在看到自己家乡的歌舞表演,以前的旧臣都表现的非常伤感,而刘禅却表现的喜笑自若呢?又问他,想念蜀国吗?说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国。然后把旧臣教给他说的话说了一遍,然后又说是谁教他的这样说的,大家都笑话他。他为什么又会表现的这样无情,又有点憨傻呢?我想刘禅当时只是单纯的为了保全自己,保全以往的旧臣,所以故作此态来糊弄别人。因为刘禅心里可能也非常清楚,这是他人的试探,说真话并不见得就是好事。

  所以说刘禅能在洛阳安乐的度过一生,还是跟他的这点自知之明有很大关系的。

  哪有人不思念自己故土的,只是刘禅为了保命,隐藏得很深而已,更何况刘禅并非史上所说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白帝城驾崩后,令诸葛亮、李严辅佐幼主刘禅登基为帝,刘禅足足做了四十年的安乐皇帝,蜀汉朝政基本由诸葛亮把持和打理。

  诸葛亮理政,并不代表刘禅就放权不管了,很多重大事务,诸葛亮依然要向刘禅做汇报、请示,比如几次北伐,著名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上书给刘禅的奏章,甚至和李严的争斗,诸葛亮就需要奏请刘禅,由皇帝下旨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诸葛亮能力强,忠心耿耿,刘禅自然很放心把朝政交给他,这也是刘禅非常聪明的地方,自己能力不够,威望不足的时候,就放手让诸葛亮干。

  诸葛亮死后,刘禅依然还能做二十多年的太平天子,这就需要本事了。此时的蜀汉局势并不乐观,朝中存在派系,先是杨仪与魏延之争,后有蒋琬与杨仪之争,最后朝中形成了三股势力:宦官黄皓,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大将军姜维。

  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但是刘禅都能平衡各方的势力,比如在姜维力主要诛杀奸宦黄皓的时候,刘禅说法了,黄皓本就是个小人,将军没必要与他一般见识;当黄皓要对姜维进行报复时,刘禅又维护姜维,令其屯兵剑阁,以御曹魏。

  刘禅对人宽容、仁慈,不计较,但对朝政的把握很有分寸,在大事情上一点都不糊涂,比如在延熹五年,当时权力最大的大司马蒋琬力主建造战船,顺汉水、沔水东下,攻取上庸等郡,但是刘禅认为此战风险太大,长途跋涉不说,水军作战并不是蜀汉的优势。

  刘禅作为皇帝本可以直接否决蒋琬的战略,但是他却令费玮和姜维去与蒋琬做详细的商议其利弊,最后蒋琬也认为风险过大,而放弃了此战略。

  刘禅能够在大事情上下决心,还表现在他最后投降邓艾,当邓艾三万大军攻到了成都城下后,此时的蜀汉虽然还有一定的兵力,但是大势已去,刘禅选择投降不但能够让蜀汉军民免受战争之苦,更能保自己一个安乐富贵,朝中依然有强力抵抗意志,包括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刘禅坚决不同意背水一战,甚至连刘谌全家自杀都没有换回刘禅坚决投降的决心。投降,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有时候更需要勇气。

  刘禅投降魏国后,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其中著名的“此间乐,不思蜀”就出自司马昭与他在宴会上关于刘禅是否想回蜀地的对话。我想作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那么回答,刘禅不是傻子,一个掌控了四十年朝政的皇帝那点情商还是有的。

  其实,任何一个正常人离开故土,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的本性,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重要的情感,永远都割舍不掉。

  俗话说“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是蜀后主刘禅的小名。

  成语“乐不思蜀”,出自《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卻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愁,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因闭其目。王曰:“何乃似卻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我认为刘禅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是真的乐不思蜀,理由如下。

  一,刘禅从小养尊处优,缺乏历练。其父刘备创业艰难,由于老年得子,倍加呵护,养在深宫,没有严格的管教,缺少应有的锤炼。不像曹操和司马懿行军打仗,总把儿子带在身边,时刻教诲。

  二,刘禅智商太低,跟小孩似的,没有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刘禅虽说是一国之君,却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前期大小政事尽付诸葛亮,后期依赖蒋琬、费袆、姜维等人。自己只顾在宫中玩乐,赏美女,斗蝈蝈儿,不思进取,亲近小人黄晧,造成奸人当道,宦官干政。

  三,即使内心偶尔有思蜀之念,也不敢表露出来。从刘禅与司马昭的问答中,刘禅说思蜀时,想假哭却没有眼泪,只得闭着眼睛。当司马昭说:“这不是卻正的话吗?”刘禅说:“确实是的。”连说谎话都不会。司马昭之所以不杀刘禅,是认为这样一个傻子,对自己没有任何危险,何必多此一举,徒增蜀人怨恨。

  如今很多人企图为后主刘禅正名,平原昭雪。说他大智若愚,不战而降是为了爱惜百姓生命等等,我不敢苟同。

  我坚定的认为,后主刘禅是暗弱之主,亡国之君,投降只是为了保命而已。

  
 

  这实际上是刘禅的计谋,所有人都被他萌萌的外表骗了。

  首先我们要带入当时的情景去分析,当时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了蜀地歌舞,刘禅看了却是喜笑颜开。后来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刘禅答:不思蜀!

  这是在告诉司马昭,我没有复国的野心。这一层好理解。

  后来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注意:这个郤正在这里是包藏祸心,他教刘禅这么说,不是刻意引起司马昭的怀疑吗?更深一层,郤正极有可能是司马昭的人,如果刘禅不这么说,司马昭就更有理由猜测刘禅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那么刘禅怎么做的呢?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刘禅抓住了重点,自己能不能活命,关键不在于思不思蜀,而在于自己是不是个没心没肺的傻子。一次精心设计的出丑,让所有人都认为刘禅是个藏不住事情的二愣子,谁还担心他有没有复国之心呢?

  “此间乐,不思蜀”。这是刘禅在曹营说的官话!

  我觉得其实这句话是真的。

  这说明刘禅其实很聪明,智商并不低。如果说思念蜀国,刘禅可能分分钟就被司马昭解决了。说出这句话,让刘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蜀汉灭亡后,刘禅和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到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一直到西晋泰始七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你想想,换成是你,是做一个可以天天吟诗享乐、喝酒作对,天天有美人在怀,用不完的财物,享受一生,什么都不用负责的贵族。还是斗争在历史权利洪流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皇帝,可能最终还是失败的结局。你会选择做哪个?

  我当然是选择前一个咯!乐不思蜀,让刘禅终于卸下了身上的重担,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退出了历史潮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刘禅在曹营真的是乐不思蜀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