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绿皮书》的剧作妙在哪?

  

《绿皮书》的剧作妙在哪?

  

《绿皮书》的剧作妙在哪?

  《绿皮书》本质上是一部轻松的、俏皮的喜剧电影,它具备着知识分子电影的某种特质,虽不以碎碎叨叨的对话来主导电影,但也恰如同伍迪艾伦的作品一样,在温柔舒缓的喜剧性中完成独具深度的表意结构——关于政治正确的表意。

  本片的喜剧效果主要来源于一种错位:不是鸡同鸭讲的误会,其更多包含的是社会身份、阶级、对话状态、文化属性上的移置。最为典型的当然即是作为白人的主角其实是粗疲贫穷的下层人民,而音乐家虽学识与物质都颇为丰富却是个黑人。

  在《绿皮书》中,这种错位最重要的服务于了一种情感意义或喜剧效果的表达,同时也提供了表意的更多可能。

  本片作为政治正确性的电影,其在奖项、口碑与商业上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囿于其对真实的重视:对社会状态在多维度、多情境下的展示。于是也就能构成对种族歧视的展示,对黑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的展示,对于美国文化的整体性的展示,对个体自我建构的可能性的展示。

  政治正确始终还是应该是现实主义式的。

  《绿皮书》剧好,一是故事感人,能引起众多人的共鸣。种族歧视的问题在现在虽然得到了开放,但是在现在这种状况依然存在。不平等、偏见仍然存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之中。看《绿皮书》看到的不仅仅是音乐家与司机的故事,还有对种族的一种新的阐释:种族不是判定人优劣的标准。

  二是故事线处理得很巧妙,起承转合各有分寸,各个伏笔表现得也很巧妙。故事一波三折,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情感的共鸣。

  第三是演员演技表现到位,看到他们仿佛真的回到那个时代,不满,愤恨等情感随着剧情推进。观众看到的是异样的故事,同样的情感体悟。

  本剧,以两个人在路上所遇到的事情和问题展开来讲美国社会对黑人和外来白人的歧视,发自真心的为过去的歧视而忏悔,很不错的电影。

  《绿皮书》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有一项任务是“取悦观众”,所以它要给观众一种希望和满足感。而且《绿皮书》的重心明显是放在两个人的情谊上,多过对于社会不公不义的探究或批判。通过某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将观众能预感到的行为反转,让观众感到意外,这也有利于增强观众的情绪投入。其实观众在两个小时的观影后,能真切体会到“友情治愈孤独,自尊赢得尊重”就足矣。

  《绿皮书》以公路电影和兄弟电影的叙事形式,讲述了在一段旅程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从冲突与摩擦中,渐渐了解彼此,有了一段超越种族与阶级的友谊。电影格调平实,整体结构工整,起承转合的叙事方式,再加上演员的精湛的演技,让人看完既有愉悦、感动又有省思。

  有不少人认为《绿皮书》的剧本太过工整了,但这种“工整”也正好帮助它顺利拿下奥斯卡奖。这个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而奥斯卡向来喜欢这种挖掘不为人知的“大(小)人物”的故事,而且它将一个本身有点敏感严肃的题材,处理得幽默得当。《绿皮书》的剧本就像教科书般工整,两个对立人物的设置、人物关系的发展、前后照应的台词、顺应观众期待的结局等等,非常生动流畅。

  一. “黑白调转”的人物设置

  《绿皮书》将过去好莱坞“黑白配”影片中的种族典型反转。本来是白人正经,黑人鬼马,影片一路发展,白人逐渐放松,和黑人求同存异。而《绿皮书》倒转成唐不苟言笑,托尼滑头反叛,更有很夸张的意大利口音和表情。 《绿皮书》或许有些设定是刻意营造的反差,但这反差的撞击,恰是两个角色在那个时代,讽刺的对比。在《创造难忘的人物》这本书中有提到:“反差比其他品质更能定义出一对人物。如果对手彼此真正被对立的性格吸引,那么就会创造出最有力的人物关系。”反差能够反映行为和态度。《绿皮书》中,托尼和唐除了外在的肤色、经济差异,两人的行为与人生态度也截然相反,包括了职业选择、与家人的关系、应对问题的方式甚至是饮食选择等等。

  故事的视角主要是意大利裔美籍的托尼为主,开场即是他在夜总会上班,他是底层小人物,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满嘴粗话,动不动就用拳头解决问题,但他懂得江湖规则,能说会道,同时也是一个爱家的男人。一日夜总会因闹事关门,他也失业,为了养家糊口,在友人介绍下,应征了一份司机的工作。于是唐出场了,他住在卡内基音乐厅,象牙、黄金、雕像、装饰画……在一个极尽奢华而又带有异域风情的房间中,唐身穿长袍,像个非洲国王一样俯视着托尼。和托尼相反,唐有学识有才华又有钱,性格上沉着理性。

  另外一个反转的设置是,因为肤色的限制,不管有钱没钱,只要是黑人,在南方一些城市的衣食住行,都必须到只有“绿皮书”指南建议上的黑人场所。像托尼是受僱者,他可以住到城区比较好的酒店,而唐是有钱的老板,反而无法享受,只能住在环境很差的汽车旅馆。就连吃饭也一样,即使唐有钱,也不能在高级餐厅用餐,而托尼即使没钱,也能在高级餐馆来去自如,只因他是白人,唐是黑人。唐在宴会上西装笔挺地演奏音乐,得到白人的掌声,然而在舞台之外,他被安排在杂物间改装的休息室,无法在住宅内使用厕所,被“炸鸡大餐伺候”(白人以为“所有黑人都喜欢吃炸鸡”),甚至去酒吧喝酒都会挨揍…… 这种反转的设置让故事充满戏剧性,同时也有讽刺的意味。

  二、顺应观众期待的关系发展

  唐的“智慧”解消了托尼的“暴力” 《绿皮书》中,唐是一个拥有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家,他是一个有内涵,重视谈吐,且凡事深思熟虑的人。托尼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就这样评价唐:“总是若有所思”。 在这场为期八周的巡演之旅当中,托尼不只一次与人发生冲突,虽说他基本上都是“先礼后兵”,又是职责所在的救唐脱离险境,但“拳头”和“枪”好像就是他最坚实与信任的武器。

  拥抱了唐的“孤独” 电影中的唐并非完美无缺,他和家人关系淡漠,他酗酒,他的性向问题等等,都使得他处于孤独的状态。他是一个跻身美国上流社会的钢琴家,但是他受到“尊重”的时间,只有手指放在琴键上的几首歌的时间,其余时候,他无法与白人宾客一同用餐、不准他与白人宾客一样使用厕所…… 而另一方面,唐的学历和才能,又与他相同族裔的人所处的社会阶级相差甚远,他对底层的黑人文化并不了解,更难以融入。另外,还有他个人的性向的问题。这些都使得他身陷孤独,无法得到认同。

  三、戏剧与喜剧的平衡拿捏

  其实彼得的这些喜剧片的经验,反而成了他执导《绿皮书》的优势,他把这个有点严肃的题材,拍成了一部相对温情搞笑的公路喜剧片。托尼逼唐在车上吃炸鸡的那段戏,就很像是它的喜剧里会出现的“逼良为娼”的桥段。《绿皮书》同时还包含了很多严肃的社会议题,种族歧视、阶层问题和性向问题等等。影片也贡献了很多让观众回味的鸡汤,这也使得《绿皮书》不只是一部普通的喜剧片,它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有一些思考。

  四、大团圆结局

  《绿皮书》的结局很温馨,在平安夜的大雪里,累到不行的托尼,已无法驾驶,唐早已放下自己雇主的高姿态,开车送托尼回家,托尼邀请唐一起过圣诞节,唐没有答应,回到自己豪华而冷清的住所。正当观众开始心疼唐的时候,最温馨感动的时刻到了,唐出现在了托尼家的门口,而托尼一家也非常欢迎他,托尼的妻子拥抱了唐,并感谢他“写”的信。

  虽然这种黑白一家亲,其乐融融的结局更像是甜美糖衣,消解了种族等问题的严肃性。但《绿皮书》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有一项任务是“取悦观众”,所以它要给观众一种希望和满足感。而且《绿皮书》的重心明显是放在两个人的情谊上,多过对于社会不公不义的探究或批判。其实观众在两个小时的观影后,能真切体会到“友情治愈孤独,自尊赢得尊重”就足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绿皮书》的剧作妙在哪?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