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经典唐诗崔颢《黄鹤楼》怎样赏析?

  《黄鹤楼》怎样赏析。

  这首诗以对仗工稳,音节和谐,形象鲜明著称。传说李白游黄鹤楼时,曾对此诗大加赞叹,同时题诗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就此搁筆。后来,为了同崔颢较一胜负,终于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宋代诗评家严羽曾高度评价崔颢的《黄鹤楼》"唐人七律,当以此为第一。"这一评语不免有溢美之嫌。

  就七律而言,此诗也不典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它"实类短歌,乃称近体"因为这首诗的一、三、四三个诗句皆不合律(如第三句连用六仄,四句连用三平)并且"黄鹤"一词前后承接,很近于民歌中的接字(故说它"实类短歌")这首诗的后四句才完全合律。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因为当时的律诗尚未完全定型化,有些律诗不可能完全依照律诗平仄格式来写,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古风式的律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句成为写景的名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句成为写愁的名句。

  

 

  崔颢,唐朝人,存诗四十二首,却因这首诗最为出名,也靠这首诗留下了美名。叫后人记住了崔颢的名字。

  黄鹤本就是仙人的坐骑,诗的前两句连用三个黄鹤,短短两句就叫人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而能够吸引仙人前来观访又从侧面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感。

  黄鹤楼也因此而闻名。你想想仙人都来了,谁不想去看看实景呢?

  

 

  第三句诗人转移了视线,晴川阁那里的碧树历历可见,鹦鹉洲里的青草芬芳茂盛。然而这美丽的景色我却无心观赏,因为天已经黑下来了。我的家乡在哪里啊,那江面上烟波渺渺使我愁从中来!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好文章,而李白在游览黄鹤楼时更是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使这首诗更增添了名气。

  

 

  以上回答来自 醉美诗与词。喜欢就关注我吧。

  问题:经典唐诗崔颢《黄鹤楼》怎样赏析?

  前言

  黄鹤楼大概是最广为流传的七言律诗了吧?

  这首诗被封为第一是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崔颢黄鹤楼与李白斗诗的故事

  宋朝的文学家胡仔(1110~1170) 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皇台》诗。”

  苕溪渔隐曰:“太白《登凤皇台诗》云:‘凤皇台上凤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国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胡仔生于北宋(1110),《苕溪渔隐丛话》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 胡仔关于李白与崔颢斗诗之事也是转录于前人。书中说李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后起了胜负之心,因此也做了一首相似的诗《金陵登凤皇台》。

  严羽比胡仔晚生了大约一个世纪,他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估计那个时候有此看法的人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关于李白和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以讹传讹,真假难辨,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 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

  杨慎说,后人借此事编了不少故事,甚至有人伪作了一首《醉後答丁十八》说是李白的诗。

   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 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搥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搥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

  诗歌届的天皇巨星因《黄鹤楼》一事被人娱乐至此,杨慎叹息道:“噫,太白一何不幸耶!”有了流量明星李白的衬托,崔颢黄鹤楼的地位自然更上层楼。

  李白看过《黄鹤楼》后来还做了一首七律《鹦鹉洲》,但是这首七律和崔颢的七律都有一个问题,是后人学杜甫《登高》不学崔颢《黄鹤楼》主要原因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的“律诗”

  虽然《黄鹤楼》被很多选本归入七律,但是它严格来说不算是七言律诗,因为上半首根本就是古体诗,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二联也不对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和第三句都不是律句,第二、四句是律句(第四句“空”是多音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有一种律诗叫“古律”: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

  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评价黄鹤楼也说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这一类诗时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不得入正声就是不符合格律诗的标准,李白《凤凰台》相对标准一些,但也有“失黏”的问题。李白的 《鹦鹉洲》与崔颢的《黄鹤楼》一样,都是“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上半首是古体下半首是近体。

  看看李白的《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再比较一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首诗上半首都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上下联失对,平仄也不符合律诗的句式。这一类格律诗在初盛唐的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中都会见到,盛唐以后就很少了。用唐朝科举(多是五言排律)考试的格律标准来看,这两首诗都不是严格的七律。

  三、黄鹤去还是白云去?

  再说一个小问题, 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第一句都是“白云”。即:昔人已乘白云去....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黄鹤,第四句承接第一句的白云,这种章法的安排似乎更加平衡。《黄鹤楼》第一句到底是白云还是黄鹤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您觉得白云好呢还是黄鹤好?

  结束语

  古人赞扬黄鹤楼时,几乎都离不开“气”:

  一气浑成,直下喷溢;太空元气,忽然逗入笔下;气局开展;一气浑成;意兴所至、信笔抒写;气格高迥,浑若天成;气势雄大......

  用施蛰存(唐诗百话)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流利自然”而已, 主题思想表达得明白,没有矫作的痕迹。

  另外, 李白也未必是在学崔颢,《鹦鹉洲》和《黄鹤楼》都是学沈佺期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老街味道

  中国古人写诗,主要是用来抒情。崔颢的《黄鹤楼》也不例外,此诗表面上看起来是写黄鹤楼,实质上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所以,最后两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才是诗的重点,思念故乡,却暂时又不能回到故乡的怀抱,心中满腹愁绪无处舒解,只有依托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了。

  
 

  崔颢的《黄鹤楼》被推至唐代七言律诗的首位,曾经令大诗人李白也叹为观止。李白面对黄鹤楼曾经说过“眼前有景说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什么意思?崔颢的这首写得太美了,太精彩了,后人真的无法超越,连大诗人李白也不敢再写一首来越过它,只得在心头说:罢、罢、罢!所以,一向走到哪儿诗写到哪儿的李白,面对这首诗的时候停下了笔,所以在黄鹤楼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搁笔亭”,就是经念李白搁笔不写的那个地方。李白此举,无疑中也成就了崔颢。有什么人能把李白也吓得不敢作诗呢?

  后来,李白虽然也曾写过三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但是在后人看来,依旧都没有能超过崔颢的这一首。

  这首诗的文字并不难懂,你多读几遍,就能亲身感受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诗更是如此。

  《黃鹤楼》的作者崔颢(704一754)、河南开封市人。他的诗现存42首,他的边塞诗写得慷慨激昂,毫无伤感情调。这首《黄鶴楼》:\昔人己乘黄鶴去,此地空余黄鶴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利用古代传说中的三国蜀费文炜在此楼乘鹤登仙,又有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神话故事与眼前的现实景物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形象丰富,音节流畅的诗句,抒发了登临黄鹤楼吊古,怀土思乡的真挚情感,不落俗套,独开豪放,风流倜傥之气概,堪称绝佳上品。当年李白游黄鹤楼时,本想题诗抒怀,但看到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后,就慨言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足见这首诗的境界和诗韵已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典范了。后来,大诗人李白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州》这两首诗时,都是模拟崔颢《黄鹤楼》的写法。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黄鹤楼

  唐朝·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早年为诗多浮艳轻薄,晚年接触边塞生活,诗风发生很大变化,雄浑奔放,风骨凛然。他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后来李白游此,见崔题诗,传说李白对此诗非常佩服,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诗人登上黄鹤楼,早已为它的有关神话传说所吸引,因而从鹤去楼空这一幻想事实出发,由虚而实,由远而近,从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烟水的现实之中。乘鹤飞去的传说不足凭信,然而烟波江上的日暮乡愁,却是身历心感,不可摆脱的。全诗是写登楼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语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说: “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此诗影响之大。

  
 

  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尽管诗中有空楼,有白云,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画,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

  
 

  诗的首句写的是登楼所想。传说中从前有仙人骑黄鹤过此,诗人到此地时,已经是年代久隔,了无痕迹,因而感慨系之,不由得吟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这是心灵中的意象,而人乘鹤去又是运动中的形象,它是现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回忆。承续这个时间的是当前,是崔颢登楼游览的瞬间,在这个瞬间里所见的只有眼下的实实在在的黄鹤楼,所以“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把思维又拉回到现实空间。

  
 

  可是诗人是不安于现实空间的,那只幻想境界里的“黄鹤”又飞回到记忆中来,构思中的时间,又离开了现实的空间,成为“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忆念之所据的条件。当诗人想到黄鹤不返时,他的视线在扫描着天宇,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重遇那只浮云而去的黄鹤飞来,既可助登临的兴致,又能慰客路的乡愁,可是现实的空间里,除了片片白云在悠悠而过,并无它物,而且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中,诗人的感觉和思维在流动,在一个时间单元里,忽而幻想,忽而现实,虚实交错,以意为主,显示的是登临者的思维活动的真实。这种表现内容,是非语言艺术不能做到的。

  
 

  诗的后四句,在时间进行中有先后顺序地展现空间的特点,是尤其突出的。四句中四种情景,汉阳树色、洲中芳草、日暮乡关、江上烟波,好象一组组分镜头的特写,持续地现出了画面。诗人游目观赏,骋怀遐想,现实的,幻想的,过去的,现在的,以作者的思维先后为结构,被有机地组织到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形象体系。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吊古怀乡诗,据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时,看到波涛滚滚的长江从楼下经过,远处江水一片、烟波浩渺的盛景让李白也为之一震,本想也写一首,但是看到崔颢的诗在上面提着,大为折服。后来李白仿照《黄鹤楼》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这两首诗,不论从格律、意境都非常相近。

  崔颢留下的诗并不多,但是一首《黄鹤楼》奠定了他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地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登上了黄鹤楼寻访仙人,但是仙人早已乘坐黄鹤而去,只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地飘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阳光下的汉阳树木历历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一片绿茵茵的景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我想看到我的故乡,但是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呀?滔滔的江面上暮霭沉沉,烟波浩渺的景色更加让我烦愁。

  这首诗前半首写黄鹤楼的过去,后半首写现实中的黄鹤楼的景色,前后看似两截,其实是从头一直贯穿到底的,开头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给人一个跨越时空的感觉,当年黄鹤楼上住着仙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盛景,而如今仙人已去,黄鹤不见,盛景不再,只有一个空空的房子在这里,这句和《红楼梦》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很相似,让人有一种世事变幻无常,人世冷峭无情的感觉。一去不返的黄鹤和悠悠千载的白云则寓意着世事难料的感叹,这些都催生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概,眼前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树叶繁盛的汉阳树,引出了诗人“日暮乡关”的思念,用烟波江上,日暮怀乡来做结,前后照应,又重新归于哪种渺茫不见的境界,仙人不见,黄鹤不见,如今故乡又不见,全诗气概豪迈,感情真挚,真不亏唐代七言律诗第一首。

  崔颢闲登黄鹤楼

  金牙玉口绝诗秀

  太白也曾摇头叹

  无人攀过千年峰

  哎!都是外星人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经典唐诗崔颢《黄鹤楼》怎样赏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