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怎么讲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一、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粽子花样很多,大多是用糯米包的,里面有肉粽、蛋黄粽、栗子粽、豆沙粽、红枣粽等等,我们家乡有种习惯,是用稻草灰水煎粽子的,煮出来颜色也好看,黄金色的,吃起来特别好吃香喷喷的。

  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过去相救,但终末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以划龙舟作为纪念,借龙舟驱逐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三、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香囊内有艾叶、硃沙、雄黄、香药,清香四溢,可做为驱邪,香囊外观很美,小孩子都很喜欢戴。

  四、悬艾草,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把艾草挂在门上,艾草还可以煎鸡蛋,艾草水可以洗头洗脸。听父母说吃了鸡蛋和艾草水洗身体,驱除身上的温气和邪气。其实艾草平常我们也可以多摘些泡脚,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五、在南方还流行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蛋黄、雄黄酒。

  农历五月,南方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带音的颜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用端午节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六、雄黄酒:把雄黄酒喷洒在房内外各个角落里,可以驱蚊、蛇、蝎、蜈蚣等。用雄黄酒涂在小孩身上,脑门、耳朵、鼻子、手腕、脚腕等多处涂抹,可以驱赶一切毒害侵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节日开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这里我仅介绍两种:

  第一种传说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本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夫,由于主张与侵略者开站,被朝廷中的投降派赶出都城,流放他乡。在秦军攻破楚国时,屈原满怀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下了《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五日,人们撑着船打捞他的尸体无果,就准备了一些饭团投放到水中,给鱼虾吃,以免他们在饥饿中吞噬屈原的身体。后来饭团慢慢就发展成粽子了。

  第二种传说是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原来是楚国人,因为父亲兄长都被楚王所杀,无奈投奔了吴国。楚怀王死后,伍子胥掘墓鞭尸,报了杀父之仇。后来吴王夫差消灭了越国,伍子胥劝夫差杀死越王勾践,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死后,夫差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内投入大江,这天正好是农历五月五日。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就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已经成为传统节日,有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继承和发扬光大。

  两千多年前,目睹屈原之死的楚国人不满上谕“汨罗投江自杀说”。

  为了揭示真像,他们在案发当日的五月初五,设计了赛龙舟,模拟屈原大夫被杀手追逐的场景。

  一年一年忍着饿却把粽子投向汨罗江,情景再现包裹麻袋、五花大绑投水的作案现场。又将案发当日----五月五日定为端忤节,取端正错误之意,后人传为端午。

  后来的传人迷恋粽子的美味,研究各种馅儿,早已不再在意自杀、他杀。甚至在去年端午(2022年),全民女神林志玲毅然结婚。正是:

  当年汨罗溺水,

  留下后人八卦,

  踏踏实实放天假,

  管他自杀?他杀?

  历史大浪淘沙,

  滚滚尽是浪花,

  粽子流芳千万家,

  只问咸肉?豆沙?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其实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这就让我想起了前几年韩国和我们国家争端午节的闹剧,相信很多朋友也有所耳闻(但其实韩国的端午和我们国家的端午有着很大的差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细查)。

  下面我主要就端午文化,端午由来,端午习俗来对端午节做一个简单介绍。同时也欢迎广大条友对我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讨论,谢谢!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字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中有“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另外在《岁时广记》中也有记载,“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除此以外,我们也知道古代人一直有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文化,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我们都知道很多地区都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而且这个习俗也由来已久。根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的主张来看,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江浙地区的吴越民族。龙是当时吴越民族的图腾,而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据《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

  当然除此之外,有关于端午节由来,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纪念屈原的说法。有关屈原的生平介绍我就不细谈了,主要事件就是据说当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是在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当然除了纪念屈原一说之外,其实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等的说法,这里不做一一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相关资料查阅!

  谈到习俗,我不得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会吃会玩的国家!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更是形式多样。

  我国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在端午习俗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总得来说端午习俗主要有划龙舟、吃粽子、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佩香囊等等。尤其是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更是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且形成了国际比赛。另外端午食粽的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也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展示表演,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其实关于端午文化,需要讲的还有很多,我这里所提到的也只是端午文化的大概,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欢迎广大条友及时补充交流!)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流行的当然是“屈原说”,其他还有“伍子胥说”“曹娥说”“夏至说”等等。其实,在上古时期,端午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恶日”,不仅从古代典籍里可以找到根据,流传下来的那些古老的端午习俗也可以作证。

  一、史籍中的“恶日”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他的父亲就让他的母亲把他丢掉,不要养大,因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好在孟尝君的母亲不忍心扔掉自己的孩子,偷偷把他养大了,不然的话,这位大名鼎鼎的战国公子就不会出现在历史上了。

  还有《宋书·王镇恶传》记载:“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疎宗。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 镇恶 。”东晋大将王镇恶也是五月初五生的,差点被父母过继给别人,幸亏他祖父王猛看好他,他才留了下来。王猛给他取名为“镇恶”,意思就是要镇住五月初五这个“恶日”。

  《祭辛杂志》说:“宋徽宗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因改作十月十日,为天宁节。”宋徽宗赵佶也是五月初五生的,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当了皇帝后还把生日改成了十月初十。

  汉代的《风俗通》里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在《论衡》里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我们现在当然可以驳斥这种无稽的说法,但由此可见,以五月为毒月,五月初五为恶日的说法,在古代是个普遍现象,而且由来已久。

  在先秦时代,这已经是一种普遍认识。《夏小正》中记载:“此日(五月初五)蓄药,以蠲除毒气。”

  “恶月恶日”的说法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引出了许多禁忌。

  《风俗通》记载:“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就是说五月上任的官,干到离职也得不到升迁,所以历代为官者都忌讳五月上任。顾炎武在《日知录》里也说:“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

  南朝梁人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忌晒晾床、草席,还不能盖房,如果盖房会怎样呢?《风俗通》说的很清楚:“五月盖房,令人头秃。”

  在古人眼里,五月里的一切事情似乎都是不祥的,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五月五日生子,就被视为灾害临门了。

  二、五月五日为什么被视为“恶日”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其实,这是古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一种自然反应。

  五月正值仲夏,南方进入梅雨季节,北方多旱,气候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疫厉流行,对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的古人来说,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因此,五月就会格外引起人们的惊惧和警觉。

  而且从阴阳五行的观念来看,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刻,也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刻,在这个阴阳相争的分界时刻,人们心存恐惧,就为五月赋予了恶的伦理涵义。

  端午始称端伍,《太平御览》引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伍。”古代“伍”和“午”相通,所以端伍也称端午。午,是十二地支之一,“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 “午者,阴阳交。” “五”和“午”都有阴阳交合的意思。所以古人认为,五月初五端午日是五月之中阴阳相争最为激烈的一天,是恶月中的毒日、恶日、死亡日。

  人的最大厄运莫过于死亡,因为五月五日被视为死亡日,所以许多历史人物都被说成是死于五月五日的。比如《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史记》里没有记载屈原的忌日)《会稽典》记录曹娥的父亲在五月五日“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此外,伍子胥、介子推也都曾被说成是五月五日死亡的。

  三、从端午习俗看“恶日”

  因为是恶月恶日,那自然需要避忌预防。于是,以辟邪驱恶以及祭祀不幸死亡者为内涵的端午风俗就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

  1.沐兰汤

  据《礼记》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早在周代,人们就有在端午蓄兰沐浴的习俗。用兰汤沐浴,是为了辟邪。兰汤就是用兰草制成的汤水,兰是一种香草,是中国古人最喜爱的吉物之一,古人相信这种汤水具有消毒辟邪功能。

  这种习俗从先秦流传下来,盛行了很长时间。《荆楚岁时纪》里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也说:“五日重午节,又曰‘沐兰令节’。”但因为兰草稀少,后来慢慢演变成用百草煎汤沐浴,其中用的最多的是艾草和菖蒲。

  2.挂艾草

  艾是中国传统草药,可以直接服用,也可用于热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艾草)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古人认为艾草的治病效力很好,所以其辟邪功能也一定同样强大。于是端午辟邪去恶,自然离不了艾草。除了上文说到的煎汤沐浴外,还要插艾挂艾或戴艾。

  到了晋代,除了采摘艾草悬挂在门上之外,还增加了踏百草、斗百草等避疫禳毒的新习俗。南北朝时,荆楚一带采艾要在天亮鸡鸣之前出发,要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人们相信这种艾草效果会特别好。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用《岁时杂记》里面的话也说:“端伍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用艾草编扎成人形或者是虎形,悬挂在门上辟邪,也有用彩纸剪成老虎,粘上艾叶随身佩戴的,也有妇女把艾叶插戴在头发上作饰物的,用意都是在驱邪逐疫。

  把艾草做成人或老虎的形状,不是心灵手巧的人是办不到的。但笔者还记得,儿时在乡下,到了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头挂几株艾草,也有人会插一株在上衣的口袋里,家家都要用黄纸剪一对老虎贴在门上。这都是古代习俗的遗留。

  3.插菖蒲

  菖蒲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等功能,因此也被看作辟邪祛毒的吉物。

  用菖蒲辟邪的习俗非常古老。古人认为菖蒲是天降的吉星所化,《典术》记载:“尧进,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春秋运斗枢》也说:“玉衡星散为菖蒲。”所以,菖蒲开花是吉祥之兆,能给人带喜庆。古人也相信服食菖蒲可延年益寿,让人变得聪明。

  于是,用菖蒲来驱除五月五日的邪气,就最自然不过了。到了端午,人们把菖蒲悬挂在门旁,以驱鬼除邪。

  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说:“端午日,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顾铁卿的《清嘉录》也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门户,皆以却鬼。”

  人们还会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儿”或“小葫芦”等形状,作为饰物,挂在儿童脖子上来辟邪。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就记载:“端午刻浦为小人儿,或葫芦形,带之壁邪。”

  4.五色丝和香囊

  五色线又叫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也是端午驱邪的常用物。

  五彩丝线为什么可以驱邪呢?这可能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东晋葛洪的《抱朴子》里记述有把五色纸挂在山里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所有五色线大概是用五色来象征五方鬼神,寄寓了五方鬼神齐来护佑的意思。

  汉代就有了在端午用五色丝避疫的习俗。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汉朝时候,到了五月,人们除了制作一些夏季的常见治病丸药外,还会缠一种称为“长命缕”、“续命缕”的五彩丝线来佩戴。《风俗通》里也说:“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代。

  到了清朝,由五色丝又衍生出了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用五彩丝布缝制而成,内装朱砂,雄黄等药。把五色丝线搓制成索,索上拴上各种形状的香囊,结成一串,让小孩佩带在身上,用以辟邪。清朝的香囊有人身、角黍、蒜头、五毒、老虎、葫芦等形制。《帝京岁时记胜》说:“(端午)用软帛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老等式。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这种习俗在北方农村,现在依然非常流行。

  5.雄黄酒、五色桃印、钟馗像等

  雄黄酒就是用雄黄泡的酒。因为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所以雄黄酒也成为了端午节驱邪的吉物。

  夏季时,古人常常在屋内墙壁和角落洒上雄黄水以杀死或防止毒虫进入。端午节除了用雄黄洒壁消毒之外,还用雄黄泡酒饮用以辟邪,也用雄黄水或雄黄酒涂在儿童头额、耳鼻、手足心以祛毒。清朝顾禄所著的《清嘉录》里说:“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

  菖蒲酒,朱砂酒也是类似的端午辟邪常用物。

  张贴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等也是民间常见的辟邪习俗。五色桃印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钟馗门神原本是除夕镇宅的门神,明清之际开始用于端午节。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用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辟邪的端午传统。

  由于古人对五月五日这个“恶日”的深恶痛绝和巨大的恐惧,所以用于该日辟邪驱恶的吉物也就数不胜数了。

  6. 龙舟和粽子

  吃粽子、划龙舟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学界一直有争论。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他,就用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祀。唐代的《襄阳风俗记》也说用竹和五色丝包粽子是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龙吃掉。但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说吃粽子和龙舟竞渡,和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有关,把粽子投入江河,是对水中龙神的祭祀,龙舟竞渡也是一种祭祀活动。

  其实无论是图腾祭还是祭祀屈原,基本精神都脱离不了恶日驱邪的本意,因为祭祀本就是为了祛灾祈福。明代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为禳灾而设的竞渡习俗,在竞渡前除祭祀外,还要由巫师作法来祈求胜利。恶日驱邪的意味就非常明显了。

  总之,从端午节流传的习俗来看,无论是沐兰汤、挂艾草之类的用吉祥物驱鬼辟邪的活动,还是龙舟、粽子等用以祭祀龙神、英雄人物的活动,根本还是出自于同一种信仰观念——端午是“恶日”,所以要驱邪祭祀。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的由来有5个版本,分别是: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古越民族图腾祭、古时候天气热防疫的一种习俗等。

  版本一: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五月初五,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后入每年在屈原投江的这一天纪念屈原,,慢慢的就发展成端午节。

  版本二: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版本三: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版本四: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据说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版本五:因为温度太高,就会导致细菌滋生,而且在这个时期还会有很多毒动物出没,比如:蛇,蝎子等等。所以,五月也被认为是毒月。五月初五这一天被认为是最毒的一天,这个时候特别容易染病。为了防虫防病,人们想到了很多办法,比如:和雄黄酒,携带香囊等等。反正就是尽量搞得味道重一些。五月初五还被专门起了一个名字: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版本,可能也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为纪念先人或者祭祀等习俗,最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总的来说,纪念屈原这个版本是目前普遍认同的版本。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区又将五月十五称为端午节。为了区分,便将初五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午节,端阳节,天长节,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女娲节。古人于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抗日战争时,曾被称为诗人节。在古代,又是特龙图腾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动日。吃粽子便是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其起源有十种说法:

  一说:源于三代的兰浴。所以周代以来,有朱索桃即饰门。艾人悬户,系五彩缕,桂赤灵符等攘灾避邪风俗,至今民间尚在流行。

  二说:是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泊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到: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正是因为上述诸多说法,使得端午节名称众多,各本其源,习俗殊异。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视为“恶月”,“恶日”则起源于北方。由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词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屈原一说由楚地逐渐传播到全国,并为我国人民所公认。

  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于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屈原;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官被越国收买,谗言陷害伍子胥,致使夫差赐死伍子胥,并把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也有人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而设,相传曹娥父亲打渔时溺水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便于五月五日投江救父,并于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被传为神话。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粽子节,五黄节,重午节,五月节。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传说甚多,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留传最广。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mi)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早年曾受楚怀王重用,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等事。主张的对内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的提议,遭到当时楚国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而遭谗获罪,被免职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途中,屈原以忧国忧民的悲伤情怀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章。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遭受侵略,心中悲愤,因不愿继续目睹家国遭受涂炭之状,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诗章《怀沙》后,逐抱石投汨罗江,以一死来表达他爱国的悲壮情怀。

  楚国的百姓因感念屈原爱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壮举,纷纷前往汨罗江凭吊,并自觉泛舟江上寻找屈原的真身,并投以饭团、鸡蛋让江中生灵饱食,将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昏蛟龙水兽,以免屈大夫身体受其伤害。后来发展成用楝叶包饭团,外缠彩线,这就是后来的粽子。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爱国忧民的诗人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有了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习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易经-乾卦》第五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即“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融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纷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正阳节、天中节、龙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源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民间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源于天地信仰、视先信仰,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逐渐形成了南北风俗融合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习俗吃粽子和赛龙舟。据专家考证,端午节的文化始终贯穿在“龙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古代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的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避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承载与沿袭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内涵。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怎么讲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