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明代 王阳明

  

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华夏历史上有三个人用兵最强:毛主席、诸葛亮、王阳明。

  历史上谁可以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只有: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

  几百年来谁能把学识表现的最完美,那么只有两个人:王阳明、曾国藩。

  1905年,被日本称为军神的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舰队,日本天皇为他举办庆功宴时,只见东乡平八郎挂着一个腰牌,上面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24岁的毛主席在看完王阳明的心学后,感慨万千,写下了《心之力》,他的老师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惊叹其文章的气魄,在原来的100基础上又加上5分。

  与此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男子,深思看阳明格言,突然顿悟,全身一震。遂将“志清”改名为“中正”。而“中正”一词正是出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历史上众多名人对他的心学趋之若鹜?

  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省宁波余姚人士。因曾住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阳明先生。

  王阳明精通儒学、道学、佛学,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及军事家。

  1472年,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出生了一个孩子,叫王云。王云聪明伶俐,但四岁还不会说话。有天,他在外玩耍是碰到一个和尚,和尚摸了他的头后,叹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王云父亲知道这事后,琢磨了一下,便将他的名字改成:王守仁。神奇的是,改了名字后的王守仁,没过多久就会开开口说话了。

  12岁时,在课堂上,王阳明问教书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父亲一样登科及第。”王阳明道:“恐怕这不是我想要的。”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什么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说:“做圣贤!”王阳明父亲听到此后后拍案而起道:“狂妄至极。”

  15岁那边,王阳明随他父亲去了关外,领略了草原和大漠的风光,回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过了几天,他拿着奏疏对他父亲说:“我已经写好了平安策,你转交给皇上,我愿意出关,征讨鞑靼”

  这次的对话,让王阳明陷入的深思,朱熹把时间万物分成两分,一份是“理”,一份是“欲”。他认为“理”存在于世界万物中,但理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欲,所以想要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而王阳明觉得朱圣人的学说有误,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永远存在于天地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所以朱圣人的学说不符合人性。

  这两件事对王阳明的打击很大,让他对做圣贤的想法慢慢的破灭。从此以后他只沉迷于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学。”

  1499年,28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一个正六品的官。在官场岁月里,他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去贵州龙场当驿丞,在一次躲过刘瑾的追杀后。王阳明无路可去,只能栖息在山东。从此后对功名利禄不再追求,自己凿了一副石椁,有一心等死。

  某一天夜里,一声大笑传出山洞,随后王阳明狂奔而出,大叫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悟得“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心”,既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王圣人说“道”本就在我们心中,不必刻意的去追求生命,“吾心即是道”,就是圣人之道。

  从此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心学”的伟大我想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经过明清两代后传到了日本。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的崛起跟心学息息相关。日本能够于欧美分庭抗礼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重要推手竟然是王阳明的心学。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蒋介石说:“华夏于日本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对日本的影响之深,竟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神器。日本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团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早稻田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数不尽的日本的政治家、企业家皆对王阳明的心学奉若神明。

  某一天,王阳明和朋友游玩,朋友指着岩石上的一朵花问:“你说天下一切都在人的心中,但这花开花落,与我何关?”

  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皆在你心中,如此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厉害之处,不管在哲学上、思想上还是军事上。他在指挥战斗时,从不安常理出牌,他的原则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能打倒敌人就行。与他对战的敌人,最是苦不堪言。

  王阳明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执行“知行合一”,圣人的一切举止皆是我后人的楷模,他的“心学”影响的不止是华夏百姓,更是波及到世界各地。

  这才是他厉害、伟大的地方

  要说职位政绩,他比不上张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没有戚继光出名,要比艺术,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论为官典范,他也没有海瑞的名头响。论力挽狂澜,不如于谦。

  那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后来人对他的评价,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世间两个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书法好,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人品也是极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字也好。

  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天不生阳明,万古长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头,大概源于魏源: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阳明的人就更多了,孙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发现一个现象,日本能够搞明治维新,其中的思想基础就是我们中国的心学,这个心学就是王阳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这有没有根据呢,有啊,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高濑武次郎就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的腰间挂一小牌,上写:大王叫我来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阳明。

  那王阳明为什么这么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为,人生三大目标上达到了顶点。

  这三大目标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别开玩笑了,冲这些目标去的,是抛弃同龄人,招呼都不打的家伙。

  文人的三大目标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传世,百年以后,人家还能记得你说的话,那王阳明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这可以说是一大创新,现在还具有指导意义,算是达到了立言这个目标。

  立德就是成为道德楷模,树立德业,那王阳明当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来没干缺德事。

  最后立功最难,而且跟上面两个冲突。因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节,不拘小节的时候,走偏一点,就会失德,比如东汉有一个段颎,他是东汉名将,平定叛乱,但杀气太重,总共杀了数十万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钻研学问的话,也通常没法立功,没时间啊,而且这种学问家往往比较迂腐,常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种人就更多啦,大学问家往往没有什么实务型功劳,但王阳明却是另类,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点小招,就把江西的民变给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这其中,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是单枪匹马平定了一场大叛乱。

  这当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祯表示: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三项全能冠军,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王阳明其实并不是他本人的名字,我们知道古代名人雅士不乏有别号的,而人们处于出于尊敬往往会避免称呼其名讳而代之以别号,王阳明正是因为如此而被人称为阳明先生,其实他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王家是当地显赫的书香门第——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很多奇人异士出生时都有非比寻常的异象,当然绝大多数异象其实都不过是编造出来的。王守仁出生时据说也有异象——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所以幼年时代的王守仁其实叫王云。

  据说小王云一直长到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王家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自幼长于书香门第的王守仁很早就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话说有一次他的塾师私塾先生问他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的回答是“科举并非当今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明英宗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北京城被瓦剌大军包围的的土木堡之变令年幼的王守仁记忆犹新,因此他刻苦钻研兵法韬略,十五岁时就上书皇帝言事。不过当时无论是皇帝本人或是满朝文武谁也没把这个十五岁毛头小子的建议当回事,在上书石沉大海后王守仁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实地亲身考察塞外情况,这时他已有较为明晰的经略四方之志。

  王守仁十八岁时拜访了江西广信著名的理学家娄谅并获得娄谅讲授“格物致知”之学。事实上“格物致知”一词最早出自《礼记?大学》,不过原文中并未对这一词语给出任何解释,后世之人普遍将其理解为: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关于其内部核心原理的知识。问题在于如何探究呢?是不是对着某一事物冥思苦想呢?王守仁一度就是这样理解的,以致于他对着竹子进行了连续七天七夜的”格物“,结果没能从中发现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原理,自己反而累倒了。这一事件在中国哲学史上被称为“守仁格竹”,此后王守仁对传统的“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并逐步形成了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对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核心原理的探究不是通过对事物的冥思苦想而实现的,而是通过对事物的实践运用实现的,也就是知识的认知来源于实践,”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止于至善“。

  一直致力于追求探究事物内部核心原理的王守仁在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并成功中举。不过他这个举人在别人眼中很是另类——在当时重文轻武的风尚中他却喜欢和人谈论军事并自学武艺。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考中举人并不意味着自动获得入朝为官的资格,还必须在会试中考上进士方才可以入朝为官。二十二岁时王守仁向进士功名发起了冲锋,结果却是未能考中。尽管如此他的才气已传到了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耳中,后者在听说他未能考中进士后却说:”这次未能考取功名,下次必定高中状元“——注意:李东阳说的是下次不仅会考中而且是考中状元。李东阳甚至以当朝一品大员的身份亲自请王守仁为下次科考作了一首状元赋,王守仁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当朝廷高官们看到这首状元赋时爱才者赞叹不已,嫉妒者则纷纷议论:倘若下次王守仁当真中了状元必定目中无人。然而这一切争论在三年后戛然而止,因为王守仁再次落第。他那位状元出身的父亲以为儿子两次落第必受打击,于是安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谁知王守仁竟笑着回答父亲:”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到了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在礼部会试中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后授刑部主事。王守仁任刑部主事期间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然而不久之后因患病而归乡。到了弘治十七年(1504年),他又被重新起用为兵部武选司主事。王守仁这次升迁后不久弘治皇帝朱祐樘就驾崩了,朱祐樘的独子朱厚照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皇位,长期侍奉在朱厚照身边深得其宠幸的宦官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朱厚照继位之初嬉游玩乐、纵情声色,刘瑾趁机专擅朝政并同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号称“八虎”,一时间人们竟称其为“立皇帝”,称朱厚照为\"坐皇帝\"。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刘瑾擅自以皇帝的名义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这时的王守仁丝毫不避讳刘瑾的权势,执意上疏营救,恼羞成怒的刘瑾将其杖打四十后发配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事实上刘瑾并未打算就此罢手——他早已暗中派人在路上追杀王守仁,王守仁通过伪造跳水自尽而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王守仁于是听从父亲的建议前去贵族龙场赴任。

  当时的贵州龙场是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王守仁得以暂时脱离波橘云诡的政治漩涡,在这尽管困难但却难得的安静环境下王守仁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他突然顿悟到: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后世将他这一顿悟称之为“龙场悟道”。随后王守仁在龙场写出了《教条示龙场诸生》,正式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理论。当地诸生多有对此不解者,于是纷纷前来请教: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他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在对王守仁的才能赏识不已的兵部尚书王琼推荐下王守仁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王守仁要巡视的这些地区并不安宁,而是盗贼蜂起之地: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王守仁到任后深知官府内部存在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率精锐在上杭屯兵,先假装撤退,然后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随后他向朝廷上疏称:因权力太小而无法命令将士。经王琼上奏后朝廷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王守仁进兵大庾。十月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争结束后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江西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当时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下旨御驾亲征,然而满朝文武大臣早已惊慌失措,唯独王琼自信满满地声称:“王伯安在江西,定会擒获叛贼。”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剿匪,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时得知了宁王叛乱的消息,于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王守仁一眼洞悉了宁王朱宸濠的战略意图就是顺长江东下直取南京,如果作为留都的南京一旦失守将使北京朝廷在政治上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此时王守仁在剿匪工作初见成效的情况下已将兵符上交兵部,这时他手中并无调度兵马之权,在当地地方官的协助下王守仁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同时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文迷惑朱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之众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手下李士实、刘养正劝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朱宸濠进兵南京,朱宸濠在疑惑之下始终按兵不动。等了十多天后朱宸濠才得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深感上当受骗的朱宸濠这才出兵顺江东下攻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进逼安庆。然而这时王守仁已集结起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在这样的局势下朱宸濠不得不回援南昌。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前去解救安庆,他拒绝道:”如果救安庆,势必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使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然如王守仁所料——回援南昌的宁王军队在鄱阳湖和王守仁的军队决战,在经过三天的激战后宁王战败被俘,至此历时35天的宁王叛乱宣告结束。

  据说王守仁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因此自号阳明子,人们称其为阳明先生,”王阳明“这一称呼就这样不胫而走。时光流转到1905年,这一年新兴的东洋弹丸小国日本战胜了纵横欧亚的”北极熊“,这被誉为近代史上亚洲黄种人第一次战胜欧美白人的战争。在日俄战争的庆功宴上有人问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的指挥官东乡平八郎:“东乡大将,您的战法出神入化,能告诉我们您师承何处吗?”东乡平八郎从自己的衣服里拿出一块牌子,只见上面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王阳明虽只是一介书生,但却以一己之身在未得朝廷授权之前募集义兵并率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以及江西地区的各路匪患,真正可谓是文武双全。那么王阳明何以能做到文武双全呢?原因就在于他的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不提倡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坐而论道,而是提倡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他少年时就曾游历燕山长城等地,对明朝的边防局势有很清晰的洞见,被贬龙场使他直接和底层人民接触,相比朝中权贵他很了解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大明王朝的其他读书人都在以写八股文为荣的时候他却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吏治、民生、边防等各种问题思索出了一系列对策。

  事实上阳明心学是对宋明时期一度流行的程朱理学的一种扬弃。程朱理学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也自有其价值和意义,但程朱理学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人们的内心感受,最为后人诟病的当属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程朱理学就成为了鲁迅先生口中“吃人的礼教”——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完全不顾及人命。阳明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部分理念,但却旗帜鲜明地提倡人性解放。事实上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出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一大批戏曲小说纷纷问世,西方人将其称之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这场东方的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其实就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所提倡的人性解放使人们不再避讳逐利之心和男女爱情。当阳明心学流传到海外后其实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尤其是在日本——阳明心学所提倡的人性解放理念和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被日本人发扬光大,他们用思想的自由换取行动的自由,他们无拘无束毫无顾忌地改造着自己的国家,他们学习一切先进的政治理念、经济制度、兵法韬略,所以他们对王阳明格外崇拜,可以说没有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也许日本近代史回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不一样。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火遍了整个中国,很多朋友都因为这套书开始喜欢中国历史,开始对明史感兴趣。当年明月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于谦在他心中只能排在第二位,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于谦绝对第一。

  那么,到底是哪个天才可以把于谦于少保挤到第二位去呢?

  他就是王阳明,一个鼎鼎大名的名字,一个了不起的圣人。

  其实,人家本名是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浙江绍兴,文曲之乡。他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曾当过南京吏部尚书,因此王阳明是妥妥的官二代,还是书香门第,出身高贵。王阳明从小天资聪颖,21岁那年就高中举人。但可能是为了磨练他的意志,之后连续两次京试都名落孙山。当时的首辅李东阳特别看好这个年轻人,一再勉励,希望他不要灰心丧气。而他的状元老爹更是劝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王阳明岂是一个平常人,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意思是,我看得开,无所谓。

  大明弘治十二年,经过多次努力,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高中二甲第七名,观政工部,之后又出任刑部主事,再转为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式步入官场。弘治皇帝朱祐樘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在他手里完成了弘治中兴,大明一片蒸蒸日上的气象。王阳明也被这个盛世所鼓舞,认认真真当官。如果历史一直这么发展下去的话,大明就会多一个好官,少一个圣人。

  然而,历史出现了拐弯。

  弘治皇帝死后,他唯一的儿子正德继位,开始重用大太监刘瑾,让他出任司礼监掌印。刚正不阿的王阳明当然看不惯刘瑾的飞扬跋扈。多次上书弹劾刘瑾,最终引来了刘瑾的忌恨,被杖四十,谪贬到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当一个小小的龙场驿栈的驿丞。同时,他的状元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一路去贵州的路上,刘瑾还不放过他,多次派出人进行刺杀。万般无奈之下,王阳明不得不假装自杀来躲避刺杀,经过千辛万苦才终于到达贵州龙场。虽然龙场还是未开化的地区,少数民族居多,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他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阳明“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被刘瑾迫害的王阳明终于平反昭雪,回到北京。然后,他在北京和南京两地轮流当官,他的好学,他的认真,他的才华得到了父亲的好友、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器重。王尚书特别看好这个年轻人,但觉得他还需要历练,于是大笔一挥,推荐王阳明巡抚赣南,出任一方大员。

  大家不要以为王尚书是在给老朋友的儿子铺路,说了是历练,当然不可能舒服。当时的赣南匪患不断,民乱不断,几乎没有一天是太平的。王阳明上任以后,面临的是一个火药桶一般的赣南。王阳明到了以后,整肃军队,澄清吏治,然后开始出兵平乱,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荡平了赣南境内所有的匪患民乱。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老百姓都惊呼他为神。

  平定匪患只是王阳明牛刀小试,后来他还干了票大的。

  正德十四年,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聚众十几万,杀戮大批江西官吏,企图夺取大明江山。当时,王阳明刚刚平定了福建的叛乱,他知道宁王造反后,果断意识到如果宁王直取南京,夺取大明的陪都,那么形势将极度恶化,整个富庶的江南半壁都可能毁在刀兵之下。而当时的南京还没做好战争准备,可以说形势非常危险。

  王阳明可不是一般人,他知道必须要为朝廷赢得时间。于是,他放出风声,称自己已经整合了江西的军队,加上义兵,还有朝廷增援的军队,有16万之众,并打算带领这些部队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这个消息一出,宁王果然慌了,害怕了,十万大军一直窝在南昌不敢动弹,这就给朝廷军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

  宁王等了十几天,才发现自己上当,朝廷军队根本没到,自己被王阳明骗了。于是,他开始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安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守,叛军沿江而下,南京就危险了。这个时候,王阳明已经集结了不少军队,大家纷纷建议他领兵去安庆,协助守城。王阳明却认为,宁王主力都在安庆,南昌空虚,之前已经骗过他一次要袭击南昌,这次宁王肯定不相信王阳明还会袭击南昌。于是,王阳明指挥军队直捣宁王老巢南昌,并打下了这座城市。前面打不下安庆,后面老巢失守,逼得宁王只能回兵南昌。王阳明和宁王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兵力远不如宁王的王阳明,凭借高超的军事艺术,旺盛的士气,彻底击败了宁王,并活捉了他,仅仅用了35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到了嘉靖朝,父亲王华过世,王阳明丁忧回家守制。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心学”。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至此,他学问大成,终成一代圣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四圣”。

  守制后,王阳明再次总督两广,奉命平定两广的叛乱。他指挥两湖的军队进入两广,仅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就基本剿灭全部叛军,平定了叛乱。但不幸的是,可能南方的瘴气让他的肺病加重了,平定叛乱之后没多久,一代圣人王阳明就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一条船上,结束了丰富多彩的一生。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王阳明有多牛:文,他可以开宗立派,和孔子,孟子,朱子并称为四圣。武,他可以平定各种匪患民乱,并击败宁王,保证大明江山稳固。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忠心报国的伟大人物,当年明月把他列在第一位,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资料:

  1.周月亮:《王阳明传》

  2.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在中国的思想界自古以来有四座丰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阳明。

  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海军,大败俄国舰队,取得东亚的制海权。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年,一位湖南书生在读过阳明书后,挥笔写下一篇《心之力》,发出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声问候。

  还是1917年,一位浙年在读罢阳明书后,虎躯一震,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中正”,字“介石”。

  王阳明在去世400年后,还让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余姚出生了一位婴儿,取名“王云。”

  但是很奇怪,这个孩子到5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一位云游道士路过,摸着王云的小脑袋说:“还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里把你的志向给泄漏了。”

  王云的父亲王华听说后,给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说来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

  1482年,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王华居然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他们一家就从浙江余姚举家搬到北京,顺利拿下北京户口。

  当他们路过镇江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全家来了,于是就想见识一下状元的学问。这时王守仁站了出来,吟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镇江文人还以为是王家准备好的,于是临时出题,让他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还是难不住这个小孩,众人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开始接受正式的“九年义务教育。”

  12岁时,他在课堂上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这个老师说:“就得像你老子一样,考科举、当状元。”

  对于这个回答,王守仁不认同。他说:“人生当做圣贤。”

  太狂妄了。

  15岁时,他还是没有成为圣贤,就写了一封信,请父亲交给皇上:“我写了一封意见书,只要给我5万人马,我就能横扫草原。”

  王华没傻,反手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王华想:“这么下去不行啊,得赶紧给他娶个老婆。”于是,就给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礼,求娶他的女儿。王守仁只得在17岁那年,前往江西结婚。

  要说牛人就是牛人,永远与众不同。

  别人结婚都恨不得赶紧洞房花烛,他倒好,跑去跟一个道士聊天了。两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记结婚这回事了。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南昌城,吃瓜群众都说:“真是个异人。”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圣人,仅次于孔子。

  结婚后,王守仁专心学习朱熹的学问——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须专心学一门技艺,把它彻底弄明白,在学习另一门。这样一门一门的学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这样你就成圣贤了。

  王守仁很专心的学习。

  他从家中的竹子开始学。他就在那劈、砍、掰、看,

  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守仁格竹。”

  从此以后,他做圣贤的梦想就此破灭。他除了考科举以外,只迷恋五件事:

  出于正义的立场、内心的向往,王守仁冒死上书:尽快释放无辜人员。

  理所当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开花,贬到贵州去当一名招待所所长。

  当年的贵州,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里的人听不懂中原的语言,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过去的。

  王守仁来到这里后,没有气馁、没有悲伤,而是努力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习俗,带到了落后的山区。

  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王守仁在这里,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禄的琐事,而是彻底放宽心态,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谛。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放声长啸:“我明白了,圣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们都具有一颗本心,这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不论学习、交友、办事、感情,都是由这颗“本心”在判断、分析、决定。

  所以圣人的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圣人之道。”

  中国哲学中的“心学”,就此诞生。

  这门学问的出现,也使得王守仁能够与孔孟、朱熹并列,成为永垂不朽的一员。

  这样的成就,是历代帝王、名将、大臣都达不到的。任你权利滔天、任你遍野、任你财富满堂,都不过时人死如灰、过眼云烟。

  唯有学问,才永恒。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将自己开创的思想亲身付诸实践,并证明其完全切实可行的思想家,他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近乎完美的不朽功勋,完全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以“奇人”或“牛人”这样的世俗化语言形容他,确实有失恭敬。做为个人终身的精神导师,我不想证明他有多“牛”,这样的用词有违自己对他的精神崇仰,因此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分享给同样热爱他的朋友们。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进入书斋式的圣学研究,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肢解式课文分析,并由此步入纯理论层面的程朱理学,官方的科举考试严格遵循程朱理学的标准答案,不能有任何逾越,而王阳明以思想解放为主导的实用主义心学自然被排斥在官学之外。进入现代以后,中国思想界完全由唯物主义哲学观一统天下,王阳明心学思想因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而受到多方批判。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长期被排斥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之外,但这并不阻碍其思想持久的影响力。

  哲学思考自有人类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一根本性的终极问题,始终困扰着自有人类以来的所有哲学认识活动。针对这一终极思考,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心即理”,他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这个理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认知,没有主观认知,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他在17岁的时候很莽撞地坐在竹林里“格竹”一样,七天七夜后,客观存在的竹子依然是竹子,而主观认知的自己差点送了命。

  “格竹”的失败使他意识到程朱理学要求“格物致知”以达到“穷物理”的目的,过于强调客观存在了,改变人的不是客观存在的竹子,而是人本身。所以,“龙场悟道”后,他开始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主观认知的结果,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存在才有真实的意义,并由此发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此走上了一条实践之路。

  抛开对世界本源这样的宏观认识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说,王阳明的心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认识,而是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微观世界广泛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从本质上讲反映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一门很高级的心理学,而且有着很深的科学意义。所以,当王阳明以白面书生的身份指挥一群乌合之众,无论是平叛职业军人的造反,还是占山为王的土匪,都能无往而不胜,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心不动,随机而动”的高级心理学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任何人只要能完全掌握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从事政治就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从事经济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业家,从事军事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统帅,这一点不仅被他自己所证明,也完全被后世的推崇者所证明,曾国藩、等一代伟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深受王阳明思想影响的日本,处处可见王阳明的影子,每一个游客到了日本,在很微小的层面都能体验到十分体切的服务,就在于日本深得王阳明心学精髓的体现!

  说实话,昨天跟媳妇才讨论过王阳明,今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王阳明,大家回答的都是生平,为什么牛。而我是深有体会,况且还连皮毛都没看完。

  只能这样说,人生初遇王阳明的时候,是个巧合。那时候父亲送给了我一本书--《活法》稻盛和夫。

  年轻的我是真不喜欢看书,也不爱学习,这本书至今正文也就看了十页左右,陪着我从中原到深圳,到上海,到郑州。。。。大约也有十年了。但十年,也就看了十页。

  送书的契机很巧妙,那时候我多人生很迷茫,甚至有些惶恐,连与人沟通都很困难,大脑不断选择应该说那句话才能让别人有个好印象,在选择过程中就死机了,干脆没话了。而且对于人生目标,价值观完全没有想法,一片空白。于是就有了这本《活法》。

  我是个很好奇的人,稻盛和夫在书的开头一直在追捧“阳明学说”,篇幅还不小,我就转而去查阳明学说,查王阳明,大致了看了看简介,就看到了“天道即人心”,这五个字。当时只感觉到很震撼,仅仅五个字,似乎对于我,需要想很久才能看清内容。

  随后我就尝试在生活中利用这五个字,只能说很神奇。在遇到事、人的时候,当大脑再次选择各种话语,各种对错的时候,我会问问我自己,这件事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后来仔细想想,很多为难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事情复杂,而是在我们内心有太多的自私、情感、利益来左右,蒙住了内心的双眼,其实任何事的答案一直就在我们心中,只是你不想看见他。人之初,性本善,你的内心永远不会对你说谎话。这也是天道永远不变,因为内心永远不变。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一直认为“事无对错,对错在人”。每件事情的对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之所以有对错,是因为影响了人的利益,才回去评判。

  阳明学说在人生上给了我最重要的指引,还仅仅是十页书。最近几天打算重新研究一遍。

  ——————————————

  我是郭主任,一个和蔼可亲喜欢谈天说地,坐在胡同口的躺椅上喝茶聊天的年轻人。

  明代奇人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而且善于统兵作战,经常听各种学者夸明代奇人王阳明是个牛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沿着王阳明的成长历程我们一起来看看:

  王阳明的一生确实非常牛,首先他出生的家庭就是个名门望族_牛人世家,传说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晋朝王義之书圣,父亲是当朝当红状元郎王华,王阳明很好的遗传了他父亲的基因。

  通常牛人、奇人出生都会有很多特别的现象,拘传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赤子,从红云天端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他5岁还不会说话,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故祖父给他改名“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从那以后他才开口说话,够神奇的了吧!这一传说或许说明王阳明确实是承载着一些伟大的使命而来的吧!

  王阳明从小就志存高远,心思不同于他人,一次课堂上的探讨,他竟认为科举并不是第一头等大事,真正最要紧的是读书做圣贤之人。

  然而牛人命运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几次,考个进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几经磨难,王阳明却说:大家都是在为不得志而羞耻,可我却为自己因为不得志懊恼而羞耻。是的,他就是个这般不同寻常的牛人。

  王阳明曾去拜访娄谅,娄谅跟他讲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听了之后,十分开心,就开始钻研朱熹的书,为了理解朱熹的理论,王阳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没有一点收获,反而生了场大病,这个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阳明刚开始很相信朱熹的论说,通过这次他便把朱熹之道放下了。开启了自己的心学研究。

  1,)龙场悟道,心即是理的人生论

  公元1506年,王守仁得罪了刘瑾,就被贬到贵州龙场驿栈那边当驿丞,他到龙场那里得到新的领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在这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

  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知行合一,知与行没有先后之分,都是一起出发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为最终是要回归到内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后不愧于心。

  因此王阳明认为,应该本着自己的良知去对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对父母应该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这就是“格物”。在格物的过程中,内心的尘埃会被慢慢擦去,良知会达到极致,就像明镜一般明亮,这就是“致知”,也就是使良知达到极致,也就是知行合一。

  3)天泉证道,致良知的修养论。

  与两个学生在天泉桥上辩论最终得出:“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平定江西盗贼流寇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带兵平定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江西山贼数万都被消灭。

  王阳明用兵出名就在于其用兵奸诈,独断,不管对方比自己人多多少,最后他都会利用一些攻心战略取胜。

  2)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败了他,最终宁王朱宸濠兵败被俘,策划了近二十年的叛乱王阳明仅用了三十五天就给平定了。王阳明是不是打仗也很牛!

  3)思田告捷

  嘉靖六年,王阳明总督两广,成功的利用心学,很轻松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的造反。

  遗憾的是,思田告捷后,王阳明便一病不起。

  死时留下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传习录》等都是引领人类智慧的书籍。这样看下来,是不是觉得王阳明确实很牛啊?!

  我们还是去多读多体会牛人王阳明的心学,修炼强大的人生智慧,力争做个现代版的牛人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王阳明在应该说很牛,但是没有那么神话,是他的理论体系比较牛。

  有一天一个僧人看见一群小孩子在玩,其中一个孩子坐在边上不说话,就径直走到他面前,孩子不会说话,僧人叹了口气说的意思是这孩子可惜了,泄漏了天机,这个孩子就是王阳明,到5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亲后来听说后发现是孩子的名字起的出了问题,因为王阳明出身前,他母亲做了个胎梦,梦见有祥云,所以给他起了个云字,谁知道泄露天机导致他到如今都开不了口说话,像哑巴一样,没想到僧人一句话,点醒了他家人,给他改了名字,就是后来的王阳明。

  后来他父亲考中了状元,他却非常聪明基本上是出口成章,他的老师问他将来想和他父亲一样考状元吗?他说没有意思,状元太多,我要做千古留名的圣人,像孔夫子一样。他的老师很生气,觉得这个孩子太不着调,就辞去了老师的工作,他父亲没办法只好到哪里做官就代着他,自己教他学问。

  后来他为了成为圣人拜访了高人,高人让他先学圣人的理论再看能否超越,他对大儒朱熹的理论提出疑问,闭关悟道,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理论,并且在实践中也非常有建树。

  他之后更是有打赢日俄战争的日本将领推崇他的理论,说一生只服王阳明,他也是用王阳明的理论打赢了对俄战争,到了近代他的理论更是被毛主席,蒋介石所推崇,个人觉得毛选当中的一些理论就有王阳明的影子,毛选可以说是近代唯一的一本奇书,现在不光我们国家还有其他国家都在研究毛选,可以说依托毛选中的思想建立了新中国,你可以想象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都推崇的高人有多牛逼了。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141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说到王阳明啊,大家可能最多能想到的就是在高中课本里创心学的他。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他提出来的。可以说他是心学创立的集大成者。那“王一哥”到底是有多牛呢?今天锬锬就和大家说一说这个话题。

  首先,王阳明可以说是继承了父母很好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明朝的状元王华,更有传说呀,他的祖上是书圣王羲之,当然,每一个传奇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相传他五岁的时候都还不会说话。被一高僧摸了摸头之后,神奇的事儿发生了,他竟然开口说话了。开始上学的王阳明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当大家都在为科举考试而懊恼的时候,他却说:大家都在为不得志而感到羞耻的时候,我却为自己不得志懊恼而感到耻辱。(可能是学渣语录吧),所以王阳明考进士考了三次才中。但抛开这件事不说,实际上,王阳明从小是想抓紧读书做圣贤之人的人。(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

  朱熹的“格物致知”可以说是王阳明的启蒙,刚开始他对此是深信不疑,于是开始钻研此论。为了能够真正的理解到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甚至做了一件当初类似耶稣做的事情,那就是格竹子,但是格来格去发现一点儿收获都没有,反而还生了一场病。从这以后王阳明放下了朱熹的理论,开始潜心研究自己的心学。

  这个理论就是谈谈在文章前说到的“执行合一”和“致良知”具体含义谈谈就不在这里详讲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要统一。”从而上升到人性上的“大爱,大智,大诚,大真。”用锬锬的话讲,“那就是做一个正儿八经的好人。”

  对于文人来讲很难做到文武双全,但王阳明他做到了,他的厉害,不仅仅只是创立了心学,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智慧,用到了现实。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好正德统治,但大家都知道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叛乱四起,而其中最有名的叛乱就是宁王叛乱。这个宁王呢,是当时一个很有能力的王爷。由于见到正德皇帝如此情景,他就想通过叛乱来取代正德。可惜的是他遇上了王阳。当时担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直接攻击南昌并一锅端了宁王老巢。宁王看到南昌已失,便撤兵逃跑,王阳明和宁王的鄱阳湖决战。王阳明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最终打败了宁王的军队。到了嘉靖继位之后,王阳明又帮助嘉靖平定叛乱,到后来,叛军只要看到王阳明直接就举白旗了。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作者:锬锬

  图片: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明代 王阳明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