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故事网

黄鹤楼的历史?黄鹤楼的历史故事

  

黄鹤楼的历史?

  

黄鹤楼的历史?

  溯源黄鹤楼的来历,学术界多认为,武昌夏口城设立的军事瞭望哨就是黄鹤楼的前身。

  夏口城的建立应该从关羽走麦城说起。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军伐东吴,在夷陵大败。东吴和蜀国结仇,为了屏障首都武昌(今鄂州),遂在江夏山(今蛇山)建立夏口城。

  《三国志》对此有明确记载:黄武“二年(223)春正月,……城江夏山”。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于是城夏口,都武昌。”夏口城的修筑在吴国历史上不是小事,1700多年前的军事城堡,用今天的眼光看,不过一个小土城,方圆只有二三里,但郦道元《水经注》认为这个小土城具有“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的气势。

  夏口城修筑17年后,孙权下诏:“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在孙权的新诏中,我们第一次看到“楼”的信息,谯楼即城门上的瞭望楼。但这时夏口城起的谯楼,是黄鹤楼的前身吗?不能轻易下结论。因为《三国志》和《水经注》没有一个字涉及黄鹤楼。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黄鹤楼最早是三国时黄鹄矶上的瞭望楼呢?这与唐代李吉甫(758—814年)撰写的《元和郡县志》有直接关系,该书如是描述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后人解读这句话,把建楼的时间固定为黄武二年,把黄鹤楼固定成军事瞭望楼,并把这个军事瞭望楼固定在黄鹄矶上。

  凡军事瞭望楼,都是为了登高警戒。夏口城背依江夏山,本身就具有了“开势明远”“游目流川”的优势;况且在冷兵器时代,常常会兵临城下,遭遇围城,把军事瞭望楼搭建在城外几无先例,但利用城门上的谯楼居高望远则是常态。夏口城又怎么会把瞭望楼建在城外的矶石上呢?也许有人会说,黄鹤楼是搭建在夏口城内的。笔者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但郦道元《水经注》中明确说到:“船官浦东即黄鹄山……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鹤湾,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三年孙权所筑也。”这个黄鹄岸当是后来的黄鹄矶。由此可知,夏口城并非直接与黄鹄岸相连。所以,“黄鹤楼最初是建在黄鹤矶上的瞭望楼”这一点颇值得商榷。

  李吉甫是地理学家,他生活的年代,黄鹤楼已经成为天下名楼。他登临黄鹤楼,观察地理形貌,记述历史,描述现状,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李吉甫的“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其实描述的是他看到的现状,也就是“在原夏口城的西南角,有一个黄鹤楼,楼因黄鹄矶而得名”。

  黄鹄矶上真正出现军事瞭望楼当在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宋的第五位皇帝刘骏登基第二年,即公元454年,就把荆、湘、江、豫四州中的八郡划出,设立郢州,这就是历史上的“分荆置郢”,郢州的治所设在夏口。夏口遂从县治所在地升为州治所在地。首任郢州刺史为国戚萧思话,他对夏口城进行维修和扩建,让夏口城变身为郢州城(亦称郢城)。

  萧思话扩建的郢州城沿蛇山西端北坡而上,直至山脊。《南齐书》记载:此城“据黄鹄矶,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所谓“边江峻险,楼橹高危”,其意是新城的城墙延到了江边,城墙上还建有用以侦察、防御、打击攻城之人的“楼橹”(楼橹系古代作战时搭建的没有顶盖的高台)。

  注意,这个“楼橹”据黄鹄矶,高到可以“瞰临沔汉”,可见作为瞭望及防御的作用不可小觑。笔者以为,如果一定要把黄鹤楼的前2身固定为军事瞭望楼,那么,黄鹤楼的前身应该是这个建于南朝的“楼橹”。(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

  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黄鹤楼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列重大事件:三国鏊兵、岳飞抗金、天王进城、辛亥首义、铁军北伐、武汉会战……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见证着武汉古往今来的发展史。

  黄鹤楼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瞭望塔,直到唐开元年间,一个叫崔颢的诗人成全了黄鹤楼,反过来黄鹤楼又成就了一代诗人崔颢。

  有一个传说是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文学家鲍照首作《登黄鹄矶》诗于黄鹤楼;泰始五年(469年),祖冲之撰成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有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为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

  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史学家萧子显撰《南齐书》称黄鹤楼神话中驾鹤仙人为王子安,使黄鹤楼更具现实色彩。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诗人崔颢作《黄鹤楼》七律诗,黄鹤楼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

  唐宝历二年(826年),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史牛僧孺对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城垣进行大规模改造,黄鹤楼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后楼毁改建为白云阁。

  北宋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鄂州知州方泽重建黄鹤楼。

  元至正三年(1343年),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修建胜像宝塔,为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塔,黄鹤楼实体仍不存。

  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大规模扩建武昌府城,重修黄鹤楼。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黄鹤楼毁于大火。

  明隆庆五年(1571年),都御使刘悫重建黄鹤楼。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义军大西政权领袖张献忠所部败退武昌,明平贼将军左良玉率兵入城与之激战,黄鹤楼毁于兵火。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御史上官铉重修黄鹤楼。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湖广总督蔡毓荣补葺黄鹤楼。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鹤楼遭雷击起火,部分损毁,后整体倾圮。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湖广总督喻成龙、巡抚刘殿衡重建黄鹤楼。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湖广总督满丕,巡抚张连登小修黄鹤楼。

  清乾隆元年(1736年),湖广总督史贻直重修黄鹤楼。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为黄鹤楼题“江汉仙踪”四字横匾,后又御制“百岁寿民吴国瑞四世一堂”的诗碑置于黄鹤楼中。

  清嘉庆元年(1796年),湖广总督马慧裕全面整修黄鹤楼,增加石础四十余件,中间贯以铁索,改变了黄鹤楼自始建以来的纯木结构。

  清咸丰六年十二月(1856年),太平天国起义军为保卫武昌城与清军激战,黄鹤楼毁于战火。

  清同治七年(1868年),湖广总督官文、李瀚章,巡抚郭伯荫重建黄鹤楼。

  黄鹤楼历史: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为了军事目地而建。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 。《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至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 ,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 “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睡前故事_儿童故事_睡前小故事_童话故事-乐乐故事网 > 黄鹤楼的历史?黄鹤楼的历史故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